APP下载

构建高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2017-07-20甘海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7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小学

甘海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于提升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素养,进而促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所有小学品德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要构建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其次要创设师生互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然后要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再者要开展体验式教学,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最后要重视课内总结与课外延伸,落实品德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段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大意义。下面笔者就针对“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一、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开始课堂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對于构建高效的品德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学品德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首先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其次,教师也必须考虑到课堂的生成,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可能与原本的设想不符,会有一些突发状况。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恰当地调整已制定的教学计划。

那么,教师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呢?具体来说,教师要从教材、学生、教法三方面着手,做好充足的准备。

1. 有选择地利用品德课程教材

新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示意广大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不能再视教材为“金科玉律”,而应正视教材的工具性、资源性,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我们知道,教材具有全局性的特点,因而在地方适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教师要根据本校的校情和学情以及本地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充实教材的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以及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

2. 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育活动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必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等出发,全面了解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品德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本班的学情,把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导入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融入其中,从而实现高效的品德课堂教学。

二、创设师生互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共同发展。正所谓“教学相长”,师生间的互动是教与学相互促进和发展的保证。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囿于“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忽视了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使得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低下。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我们共同的祖先》一课时,“炎黄子孙”是本课的重点词,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个词的意义,而是这样导入问题:“作为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我们国家历史的内容。同学们一定都听到过‘炎黄子孙这个名称,谁能来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这样就把问题交给了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大家踊跃发言,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说出自己了解到的信息以及自己的见解,最后还达成了“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领袖,被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的共识,从而有效地引出了本课的主题。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相比于传统的板书及教师的直观讲解,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因此,在同样的40分钟时间内,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再现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它可以将平面的知识立体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契合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有一个直观的、明确的认知,更有利于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与历史为伴》一课时,涉及我国古代的各个朝代。由于我国历史跨度较大,学生在理解各个朝代的更迭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采用播放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直观地感受历史的变迁。此外,教学内容中还包括让学生通过日常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联系,这时教师可使用互联网等搜索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物品(如桌、椅、碗、筷等)及常吃的食物(如米饭、面食等)产生的历史,然后通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历史,明白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并从中培养保护历史文化、爱护物品的意识。

四、开展体验式教学,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基于某种教学目标,从教学需求出发,在教学过程中以情境和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受——领悟”的完整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致力于让学生将自己的智力、情绪及行为全部投入整个学习过程中,而学习成果将显示在知识的增长和学生的情绪、价值观、态度与行为方式的改变上。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组织教学时,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强调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在情境的直接感知中和在活动的直接参与中,产生一种体验、感悟,并逐渐受到良好的道德情感的熏陶。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探究性活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传递文明的纸》一课时,教师就设计了这么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教材的造纸图,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造纸的主要过程与步骤,然后再动手体验造纸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造纸的过程:备好原料—漂洗—切碎—捣烂—蒸煮—再捣烂成泥—制成纸浆—用筛子捞取纸浆—晾干。随后根据总结的步骤,利用废旧报纸,小组成员合力完成了造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白了纸的来之不易以及其重要性,也锻炼了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五、重视课内总结与课外延伸,落实品德教学的效果

课内总结是对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知识点的归纳、整理和系统化,也是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错误理解的再次纠正,以及对学生在上完课后仍然不明白的知识点的再次强化。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品德教学涵盖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才有可能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因此可以说,课内总结是落实品德教学的有效举措。同时,品德教学要重视课外延伸。品德教学强调知行合一,品德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将品德教学的内容延伸至课外、引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将课内学到的品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并使这些正确的价值取向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只有这样,教师才算真正完成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任务。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小学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