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回归大场面战争片
2017-07-20韩林
本报特约记者 韩林
“年度最佳影片!”,这个高帽是多家外媒送给即将于本月21日在美国上映的战争片《敦刻尔克》的。对于这部由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重现二战惊心动魄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新作,有先睹为快的西方影评人把它列为将永载史册的经典,认为其重塑了战争电影的表现力。综合英美主流媒体的Metacritic网站上,《敦刻尔克》均分高达97,IMDB上9.6分、烂番茄97%的新鲜度,都是近乎满分的罕见赞誉,预示着明年奥斯卡上肯定有《敦刻尔克》的一席之地。《敦刻尔克》对正式公映后的票房非常乐观,该片与中国观众见面则要等到9月1日。
科幻导演踏足战争题材
诺兰曾拍摄过漫画改编的《蝙蝠侠》系列、《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等科幻片,战争题材是他的首次尝试。挑战敦刻尔克是诺兰多年的夙愿,但因对自己驾驭史诗的能力还不够自信才拖到今天。此片拍摄前期工作已经过多年准备,剧本也由诺兰独自一人撰写。
《好莱坞报道者》给予《敦刻尔克》褒奖称,“这是独一无二的战争电影,如同一张巨幅油画!”美国《娱乐周刊》也评论该片“用细节而不是英雄主义来打动观众,是一部饱含艺术的商业电影。”英国《卫报》则点出“影片展现出一个悲伤中溃败的海滩,满是伤兵败将,是诺兰最棒的作品。”
外媒有评论称,“《敦刻尔克》是《拯救大兵瑞恩》后最好的二战电影”,不过诺兰的风格与斯皮尔伯格并不相同。该片没有太多渲染个人英雄主义的主角视角,而是用全景式的画面,纪录式的镜头,忠实呈现战争中命悬一线的群像。
减少特效还原真实氛围
在二战史上,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次“军事奇迹”,近40万英法盟军在短时间内撤出大部分士兵,为反攻欧陆保存有生力量。这个重大历史事件曾多次被搬上银幕,既有纪录片也有剧情片,其中英国导演乔·怀特的代表作《赎罪》里,长达5分钟的敦刻尔克撤退长镜头曾被誉为“最震撼的视角”。
诺兰的《敦刻尔克》按照“陆、海、空”分为三条线,分别描绘海滩上滞留的英国士兵、海面上前来营救的船员,以及空中狙击德军的战斗机飞行员,三个故事既独立又交织,共同组成了立体完整的画卷。
为了逼近历史的真实性,诺兰尽量减少使用电脑特效,而是用传统的IMAX胶片摄影机、大量实景模型和上千名群众演员完成拍摄。由于当年很多是新入伍的年轻士兵,诺兰这次也启用不少新人演员,如主角之一是年仅19岁的英国演员菲恩·怀特海德(左上)。影片尽量还原盟军视角,没有一般战争片中的血腥对决,德军的存在只是远景中的飞机和潜水艇。对白也微乎其微,“几乎是一部默片”,饰演飞行员的汤姆·哈迪从头到尾台词不过10句。
战争片有时代性也有回归
战争片作为最悠久的电影类型之一,诞生百年来一直经历变革和创新,既有技术上的突破,又有视角的改观。从早年一味烘托本国英雄,到站在人性角度反思杀戮,呼吁和平,战争电影的主旨在悄然改变,反映当今世界对战争的主流态度,近二三十年来尤为显著。
以好莱坞为主的一代西方电影人,拍摄战争片中带入反战精神可追溯到越战留下的思潮,像《现代启示录》《野战排》都触及到美军的杀戮。即便是二战题材电影,也不仅仅强调如何“干掉敌人”,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就会同时从美军和日军的不同视角,拍出《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家书》两部作品。当然,最常见的还是用战争片塑造传奇人物。《拯救大兵瑞恩》开创性的逼真拍摄和人物塑造影响深远,直到近年《狂怒》《血战钢锯岭》中都还能看到继承,《集结号》等国产战争片也有所借鉴。
新千年以来的战争片更多关注现代化战争,题材和拍摄手法上都尝试与普通民众更加贴近。《黑鹰坠落》《美国狙击手》和李安的《比例·林恩的中场赛事》等反恐电影中,特写镜头与局部的巷战让观众身临其境,显得更加惨烈。《美国队长》《神奇女侠》等带有虚构科幻元素的超级英雄片也融入战争背景,给观众带来更多娱乐性的视听感受。中国近些年在战争电影创作上也在严肃中力求创新,如《战狼》《智取威虎山》和即将上映的《建军大业》,都有更多将流行元素带入传统战争片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