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趣
2017-07-20
意趣
%经典镜头
游戏主播今年八十一
网红游戏主播大概是最和老人无缘的职业了,却有一名81岁的外国老人打破了这种“偏见”,用自己丰富的游戏经历和实力成为了一名游戏主播。
据英国一家媒体报道,现年81岁的雪莉·柯里(Shirley Curry)是美国弗吉尼亚人,有4个儿子和9个孙子孙女。她的老伴在好些年前就去世了,退休后的雪莉便一个人住在家里。后来,她的儿子看她整天闲着无聊,就送给了她一台电脑。
在有了电脑之后,雪莉就疯狂的爱上了里面的电子游戏,从《文明2》一路玩到《上古卷轴5:天际》,一玩就是20年。
最近,雪莉还在YouTube(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上开了一个游戏直播频道,并在那里分享了超过300条自己玩游戏的视频。借助互联网社交的力量,雪莉很快就名声大噪了,收获了超过23万的全球粉丝。
雪莉表示:“玩游戏和年轻人聊天,让我一直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我觉得自己并没有落伍,而且我还要一直玩下去。”
木匠
于右任不仅是国民党元老、著名诗人、书法家、美髯公,还是一位美食家。
1927年秋,于老携夫人和亦是国民党元老的李根源一起游苏州,当他们乘船经过灵岩山下木渎古镇时,天已近午,于是下船来到岸上一家名叫叙顺楼的馆子用餐。席间,老板给他们上了一道斑肺汤。这道汤虽然叫斑肺汤,但却是由斑鱼的肝制成的,斑鱼光滑无鳞,状如河豚,但只有6到10厘米长,是故又称小河豚。
于老在尝了这道汤后,不禁大为赞赏。立即叫人取来纸笔,即席赋诗一首:“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尤堪记,多谢石家(应该是于老听错了,将‘斑’误听为‘了)肺汤。”从此“,”之名不胫而走,遂成太湖名菜。
又,于右任是陕西三原人。一次,他回老家,听说镇上新开了家名叫明德亭的餐馆,这家馆子的辣子煨鱿鱼远近闻名,于是专门去吃。去的那天,他一身便装,和大家一起在门口等位,恰好被来此用餐的三原县长认了出来,忙把他请进饭馆。这家店的老板兼厨子见是县长请进来的客人,不敢怠慢,使出全身解数,炒了一盘辣子煨鱿鱼。于老尝罢,顿觉肉质绵润、滋味醇厚、香辣爽口、回味无穷,当下赞不绝口。用餐后,于右任掏出钱来埋单,老板哪里肯收。于老便叫人拿来纸墨,题写了“明德亭”三个大字,落款“三原于右任”,此事也是一段佳话。此后,于老每次回故乡,都必去明德亭,品尝一下辣子煨鱿鱼,这道菜现在已成为陕西名菜。
于右任居南京十几年,吃遍了南京的京苏风味菜馆。夫子庙“老万全”的“素鱼翅”、“炖菜核”、“芦姜鸡脯”、“炖生敲”和“熏白鱼”等,都是他的最爱。此外,如“绿柳居”、“马祥兴”、“邵复兴菜馆”的“贵妃鸡”、“一棵松”、“金腿里梅炖腰酥”、“贡蛋炖海参”等,他也都多次品尝。
于右任一生爱美食,也结交了很多名厨朋友,不少餐馆都因他题写了牌匾而从一家小店一跃成为名餐馆。这里面最有名的就要数马祥兴了。这家店原设于南京中华门外米行大街。上世纪20年代,以经营熘八样清真菜为主。自从于老给这家店题写了牌匾之后,这里就成了国民党要员经常聚会的地方,据说白崇禧还入股了这家店。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马祥兴”也跟到重庆开了分号。国共和谈时,张治中曾在这里设宴招待过周恩来。
1945年9月6日,于右任设午宴招待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等赴重庆谈判代表,并亲自设计了菜单,菜品不仅包括毛泽东爱吃的红烧肉、干煸苦瓜、虎皮辣椒、糖醋脆皮鱼,自然也少不了于的家乡菜辣子煨鱿鱼。作为美食家,于老尝说:“人生就像饮食,每得一样美食,便觉得生命更圆满一分。”
有人也许会问:于右任常自鼓吹清廉,何以有这么多钱供他品尝价格不菲的京苏大菜?这就要说到他的书法了。那时,有很多达官贵人都以能拥有一幅于老的墨宝为荣。于右任最初是拒收酬金的,怎奈薪金收入有限,而且他除了要养活一家老小十余口子,还要经常接济一些袍泽家属,压力不小。于是,他便指示秘书,可酌情收取一些求书法者的润格,如此一来,他的业余收入就颇为可观了,据说上海商界大亨刘鸿生曾请于老为其父撰写一篇墓志铭,一下子就付了2000块大洋的润格,这就足够美髯公开销一年半载的了。
李国修: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是功德圆满了
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在懵懂年少时,曾对自己的父亲——台湾唯一会做京剧戏靴的人,抱怨过这样一句:你做鞋做了一辈子,也没见你发财。没想到,他的话音刚落,就遭父亲的痛骂:“你爸爸我从16岁开始学徒,就靠着这一双手,把你们五个小孩子养大到今天,你们哪一个少吃了一顿饭,少穿了一件衣裳?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是功德圆满了。”后来,“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是功德圆满了”这句话,就成了李国修的人生格言。
史蒂文森边走路边作诗
英国诗人史蒂文森除了写诗,还在一家保险公司里工作。他每天早晨上班和傍晚下班都是安步当车,即使刮大风下大雨也难得坐一次车。他这样做是有目的的:一边走路,一边作诗。他在行进时,身子会左摇右摆,显然是正在构思诗句。
据他的一位老朋友吉尔回忆说,有一次,他看到史蒂文森从他家门前走过,他叫他,他也不理,就见他的脚步越来越慢,后来还停了下来。停住以后,他先是把身体摇了一两下,然后又后退了一步,犹豫一会儿,接着便挺起胸膛,大踏步朝前走去。看他的样子,似乎是把在脑子里想好的一句诗,又读了一遍,删掉了一个不满意的词,然后又换上了一个更加优美的词。
越是名人,教育孩子就越严格吗?不是的。比如梁漱溟,他管起孩子来就常常是一副“袖手旁观”的样子。
一次,学校放假,梁漱溟的长子梁培宽一回来,就战战兢兢地递给父亲一张成绩通知单。梁漱溟拿过来扫了一眼,发现居然有一门功课——地理不及格。梁培宽原以为父亲会大发雷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父亲只是看了他一眼,然后就将通知单轻轻地放在桌上,起身离开了,整个过程没有说一句话。父亲的“一言不发”让梁培宽感到比挨了一顿打还难受。没过几天,他就提前结束了自己的假期,回学校复习有待开学补考的地理去了。从此,梁培宽再也没有出现过不及格,而那一次的不及格就成为了他“史上的唯一一次”,不仅如此,地理也成了他学得最好的一门功课。
多年以后,梁培宽曾对自己的儿子梁钦宁讲起这段往事。他说:“你爷爷看到通知单后的‘一言未发’,让我知道了学习是自己的事儿,更让我懂得了凡事都要对自己负责的道理。”
梁漱溟教子,无声胜有声
巴尔扎克的乐观
巴尔扎克原是学法律的,可大学毕业后,偏偏想当作家,全然不听父亲想让他当律师的忠告,弄得父子关系十分紧张。不久,父亲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生活费用。而他写的那些玩意儿又不断地被退回来,使他陷入了困境,开始负债累累。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他始终都很乐观,每次开饭的时候,他便要在桌子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象中快乐地狼吞虎咽。
更发人深省的是,也正是这段最为“狼狈”的日子里。他破费了七百法郎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石的粗大的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
正是这句气壮山河的名言在支持着他。后来的事实也表明,他果然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