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趣味化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2017-07-19叶志梅
叶志梅
摘 要: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当前社会,单一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率低下和趣味性低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需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提升数学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实现教学效果的大幅提升。文章以小学数学为例深入讨论高效、趣味化教学课堂的构建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高效课堂的建设。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研究,通过适当的方式和策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听课、练习、做作业以及复习等课堂环节效率的提升。
一、以趣味性教学为基础,不断提升课堂效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质量和效率受到课堂开始阶段的直接影响。基于此,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应当将数字化的呆板数学问题转化为趣味化、多样化数学问题。如此一来,在教师的直接带动之下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完成教学内容的引入之后,应当正式开始讲课过程,此时教师同样需要重视课堂的趣味性。通过互动环节的设置有效增加学生课堂发言和演讲的时间,通过增强课堂趣味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日常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比如,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分数的认识》这一章节中,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向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如何将一个西瓜平均切成四块,而每一块占总体积的比例是多少?班级中有40名学生,男女学生分别为20名,那么男女学生分别占总学生数的比例是多少?”在问题的直接引导作用下,学生将会开始积极地思考和作答。在学生对分数形成大致认识之后,教师又进行了大量生活案例的列举,促使学生能够对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更加明确的认知,也提升最终的课堂效率。
二、通过直观演示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对于以形象思维为核心的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倘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自身对于数学的理解直接灌输给学生,则会使得学生难以准确理解。而借助直观演示法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演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游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形象地理解数学知识。
在“圆的周长”讲解过程中,因为圆是闭合的曲线,不可能通过尺子直接测量其周长,因此对于圆周长公式中π的理解则会成为难点。基于此,教师应当通过活动教学法,要求学生先按照自身的想法进行圆周长的测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测量所需的所有工具。学生经过实践操作之后便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对自身测量成果进行汇报时极为活跃。在测量方式汇报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使用滚动法进行测量,但是有学生认为这种方式的局限性较强,并且具有很大的误差,应当使用绳测法进行测量,并在现场进行了演示。后一种方式获得了其他学生的赞同和认可。之后教师设置矛盾实例,用绳子的一头系在纽扣上,绕动细绳,形成一个圆。此时教师要求学生采取绳测法或者滚动法进行圆周长的测量还能测出准确值吗?此时的学生思维产生冲突,认识到上述两種方式存在的局限性,进而产生了获取圆周长公式的期待。此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形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并显示圆的半径,由此可以直观地得出圆的周长和半径有直接联系,教师此时要求学生再次使用数据进行运算,在数学推理中发现π,最终与学生一起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C=2πr=πd。
三、充分挖掘学生智力潜力
教师在实际讲解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形成教学活动,保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培养。比如,在小学数学的计算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较大的乐趣,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教师设计了一道具有较强发散性思维的题目:“东东利用计算器进行36×5的计算时发现按键3坏了,但是东东依然利用计算器很快地得出了计算结果,想知道为什么吗?”此时学生提出了大量计算方式,其中包括36×5=6×6×5,36×5 = (26+10)×5,等等。
总而言之,在高效数学课堂形式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思维特性为基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趣味性因素,结合数学学习的基本特点,采取直观演示和游戏活动等多种方式,获得学生认同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最终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春.优化教学策略,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6(36):63-64.
[2]寇学昭.浅谈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J].学周刊,2016(32):125-126.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