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非人事哉
2017-07-19刁玲燕
刁玲燕
摘 要:北宋欧阳修作《五代史伶官传序》,开篇就感慨:“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他并没有否认把王朝兴衰归结到天命上的观点,同时也重视统治者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的确,统治者是“重贤思治国”,还是“重色思倾国”,对当时的社会有重大影响。笔者试分析古代散文中的“兴亡史”,并归纳其中“胜负存亡”的规律。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模块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入了多篇涉及国家兴亡史的古代散文。笔者根据散文所论述的相应时代或王朝统治者出现的先后顺序,试分析其兴亡史,归纳出“胜负存亡”之规律。
一、分析“兴亡史”
北宋苏洵作《六国论》。文章篇首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段分析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观点。韩、魏、楚三国以地事秦,最终为秦所灭。第三段分析了“不赂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因错误的策略终使国灭。第四段作者提出假设,若六国封赏谋臣,礼贤下士,合力向西对付秦国,就会有“不赂而胜”之势。作者因此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结论。第五段,作者谈古论今。此时的北宋王朝对辽国、西夏奉行苟安政策,苏洵深为不满。他希望朝廷能吸取教训,奋起抵抗。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人教版所选的是上篇。文章前两段讲述历代秦君稳固基业,不断扩充国力。第三段叙述秦始皇一统天下,势如破竹。第三段“及至始皇”至“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部分,为秦始皇攻天下的过程。从“于是废先王之道”至本段结尾,为秦始皇守天下的措施。秦始皇兼并天下时“高诈力”;但在守天下时,依然施行暴政,没有“贵顺权”,即采取施仁政來拉拢民心的策略。第四段写陈涉起义及秦王朝的灭亡,第五段分析秦灭亡的原因。最后,作者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秦王朝灭亡就是因为不施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贾谊叙述了秦王朝兴亡的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残暴凶狠,借此劝谏汉文帝施行仁政以安民。
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文章第一段写阿房宫耗费巨资,构建宏伟,且殿内歌舞不休。第二段细写宫人铺张靡丽的生活及秦人对待珍宝毫不珍惜。第三段将阿房宫的奢侈与百姓的劳苦形成鲜明对比,而秦王朝也因“纷奢”“骄固”走向覆灭。第四段作者指出,六国与秦灭亡都是由自身造成的,并警戒世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揭示了秦始皇的荒淫、腐朽,并借古讽今,规劝唐敬宗不应大兴土木、沉湎声色。
《鸿门宴》《项羽之死》都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叙写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的经过。项羽在鸿门宴上面对“奴颜婢膝”的刘邦,并不愿用权谋来杀他,对范增的多次暗示置之不理。面对擅闯营帐的樊哙,项羽却赐酒赏肉。刘邦脱身后,张良入席谢罪,献上一双白璧,项羽只是安然地接受。种种行为,足见项羽自负寡谋,缺乏政治远见。《项羽之死》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悲剧性的情节。第一段叙述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预料到失败的结局,多情而善感。第二段的故事情节可概述为“直夜溃围”“绐陷大泽”“东城快战”。身处绝境,这显示出项羽奋力快战、勇猛豪爽。第三段,叙写项羽三次战胜汉军,展现其势不可挡、骁勇善战。第四段写英雄的悲壮结局,情节可概述为“乌江边拒渡”“赠马亭长”“赠头故人”。这展现了项羽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总之,项羽有英勇果敢、豪爽直率的一面,但也有刚愎自用、沽名钓誉等性格缺陷。
中唐白居易的《长恨歌》讲述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意在讽喻李隆基重色误国。李隆基与杨玉环过着奢靡的生活,最终造成“安史之乱”。致使百姓涂炭,李隆基也被迫在马嵬赐死杨玉环,从此天人永隔。
北宋欧阳修作《五代史伶官传序》,阐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后唐庄宗“忧劳可以兴国”。他在23岁时,接受三矢,继承父亲遗志,先后灭燕、灭梁,历经15年,建立后唐王朝。然而,后唐庄宗“逸豫可以亡身”。由于宠幸伶人,建国仅3年,他便“身死国灭”。欧阳修借后唐庄宗的教训,告诫北宋统治者:“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应防微杜渐,力戒骄奢。
二、归纳“胜负存亡”之规律
用心体悟这些古代散文,笔者归纳出“胜负存亡”规律。现展示如下:六国——团结纳贤则兴,赂秦力亏则亡;秦始皇——仁义爱民则兴,暴戾恣睢则亡;项羽:重贤思谋则兴,轻信寡谋则亡;唐玄宗——宵衣旰食则兴,骄奢淫逸则亡;后唐庄宗——忧虑辛劳则兴,安闲享乐则亡;北宋——奋起御侮则兴,贿赂求和则亡。
笔者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继续咀嚼、慎思经典篇章,这不仅可以使自身受到熏陶,也可提升师生双方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