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通用语理论框架下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017-07-19张丹亚潘斓兮
张丹亚 潘斓兮
[摘要]英语全球化的进程给英语使用群体的数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因而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英语通用语的地位也随之凸显。英语通用语的研究对传统意义上的本族语规范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更对英语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英语通用语的发展及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启示进行阐述,从而更进一步地探讨在这一框架下国内英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全球化;英语通用语;英语教学
一、引言
当前全球化的进程让不同文化间的人们交流更为充分,英语作为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ELF)使得各种文化能够更进一步地彼此交流并相互影响,同时,ELF领域的研究也极大地改变了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国外学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ELF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也越来越关注ELF的发展,尤其是ELF对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作为身处改革前沿的英语教师在语言发展的新形势下需要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本文试图在ELF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其对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从英语教师的角度出发,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对挑战的举措。
二、英语通用语的发展概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Kachru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了世界英语范式(World EngIish paradigm)的相关研究,着眼于英语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规律,以及这种大范围的传播对英语本身所产生的影响。在英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推动下,产生了很多具有当地语言文化特色的英语变体,这些变体使得传统英语的单一性和规范性地位受到了质疑。同时,随着各种英语变体的相继出现,也推动了英语的多元标准和多中心论的发展。ELF的研究缘起世界英语范式,基于Kachru(1992)提出的“三个同心圈(The Three Concentric Circles)”理论:英语的世界性传播把英语使用群体分为了内圈(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外圈(以英语为二语或官方语言的国家,如印度、尼日利亚等)和拓展圈(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如中国、德国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处于外圈和拓展圈的英语使用者人数已经大大超过了内圈的英语使用者人数,这就意味着,用英语进行的交流更多发生在非本族语者之间。ELF的兴起与全球范围内英语使用群体数量上的变化密不可分,Seidlhofer(2011)对ELF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即“母语不同的人用来相互交流的英语,这些人选择用英语作为交流媒介,而且英语往往是唯一的选择”。二十一世纪开始,ELF研究不断发展壮大,在形成稳定研究队伍的基础上,有关专著相继问世,研究话题不断增多,语料库陆续建成,国际学术研讨会定期举办,相关期刊定期出版。ELF研究对全球化进程中的英语进行了崭新的诠释,不仅给传统英语研究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创新和机遇。
在我国,ELF研究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14年8月,第八届英语作为通用语国际研讨会首次在中国北京举办,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又一次国际交流的机会。中国作为世界上英语学习者最多的国家,一方面,我们有责任为ELF研究提供中国视野下的研究参数,另一方面,ELF研究的成果也直接对我国语言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ELF研究直接影响着我国语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例如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ELF研究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这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相应的启示;ELF研究在语言教育方面的意義体现在它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内容所产生的颠覆性的影响,对外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提出新的目标;另外,ELF研究的外交意义在于它将有利于我国在对外交往中从国家发展、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等角度增强国际话语权,从而更好地贯彻“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及扩大中国软实力的影响。
三、英语通用语理论框架下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ELF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本族语者和标准英语的权威地位,主张英语所有权由所有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共享,批判将本族语者英语作为标准英语的观点,强调语言多样性、英语标准的多样性。在英语全球化背景下,对处于“外圈”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究竟要“学什么样的英语?遵守什么样的交际规则?学什么样的文化?”,已经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由于“母语(英语本族语者)思维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在对英语标准的选择上,应该树立多元英语观,摆脱“标准英语”的束缚,一定程度上应当放弃达到英语本族语者能力为目标的要求;其次,可以借鉴一些欧洲国家的成功经验,把以往标准英语和规定主义(侧重语法、翻译和写作技能)的英语教学逐渐转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尽量侧重学生“通融能力”(aeeommodation skill)的培养,学会用英语表达思想内容;最后,应当鼓励学生学习多元文化,学习的内容不应该局限于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而是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
基于ELF理论框架对我国的英语教学产生的启示,英语教师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体系
英语教师应当构建全球化视角下的语言知识体系。库玛(2014)指出,教师教育应当加上国际经济态势和文化潮流这两个因素,尤其是在构建第二语言教师教育这一体系中,全球化的视角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武继红(2014)的一项对高校英语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对全球化给英语带来的影响不够了解,对英语的国际化、本土化特征认知不足。因此,在ELF的理论框架下,教师应该更清楚地了解英语的多样化特性。基于对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情况和发展历程、全世界范围内英语使用者的情况以及这些动态的过程对我国英语教学所带来的影响等进行了解,将有助于英语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进教学实践。
(二)英语教师的语言标准观
英语教师应当树立多元英语观,接受英语标准的多样性。但是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遵循传统意义上的以英美英语为规范的语言观。而且,处于教学实践中的英语教师本身接受的就是“英美标准英语”的教育,要立刻摆脱“标准英语”的束缚并转向ELF的理念尚且需要一定时日。另一方面,目前ELF理论方面的研究已经成熟,而实践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关于ELF框架下对语言能力的测试、评估等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在实践教学中究竟以何种标准来评判一个学生的语言能力,对英语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考验。例如,中国学生在口语表达中普遍存在的第三人称代词he和she混淆不清的情况,如果在实际交流过程中不影响对说话内容的理解,那么这种“错误”是可以被接受的。这里的“接受”彻底颠覆了“标准英语”的模式,同时也是英语教师自身意识形态的一种转变。
(三)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
英语教师应当主动丰富教学的素材。在ELF视角下,应该倡导在教学中给学生介绍多元文化,然而,从目前的一些教材或者考试听力素材来看,内容大多还是以英美国家的文化为主。英语教师直观地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从宏观的层面,教材的编撰应当加入除英美国家文化以外的其他文化素材;实际教学中,本着以培养学生成功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标,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便利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频、音频素材。以语音课为例,如果加入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中国英语等口语素材,而不是学生们熟悉的英式标准发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和美式标准发音(General American),那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其他国家的英语使用者时,就更加能够接受对方所谓“不标准”的语音,从而进一步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了。
四、结语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全球化引发的语言和文化敏感性促使英语教学群体在领导英语教学和教师教育的政策、方式和材料等领域做出适应性改变。任何一种语言都处于全球化所带来的动态发展当中,英语更是如此。英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更应该是相关理论的研究者以及教学改革的倡导者。中国是全世界的一个英语学习大国,我们拥有将近四亿的英语学习者,英语教师有必要去了解ELF研究为我国英语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有效的改革来优化国内的英语教学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整体英语教学水平。
(责任编辑: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