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旅游体验的农家乐构建

2017-07-19黎国玉

中国市场 2017年19期
关键词:旅游体验农家乐

[摘要]旅游已进入体验时代,如何创造更加真实的体验舞台已成为旅游开发的使命。文章基于旅游体验理论分析农家乐的内涵,进而从旅游活动的六个要素来构建农家乐,希望农家乐能更加高效地满足游客在农家获得乐趣、知识、感悟的旅游需求。

[关键词]旅游体验;农家乐;六要素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277

一个人即“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他崇尚“岩壑、溪水、竹林、柳树、芳草、野花、牧牛、茅屋、大锤、铁砧、古琴、浊酒、菜羹、薄粥、儿女嬉戏膝下”的田园生活),一首诗即乾隆皇帝的《山东即景》(“闻道山东美,最美是田家。细雨沐春树,临溪转山车。东阡铺绿毯,西阳簇黄花。扁舟江渚上,端胜赏物华。”)道出了多少现代城镇居民对日常生活的遁世逃逸之情和对和谐乡村的向往之意。

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不再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专利,而是人的一种权利。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享受。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污染加剧,生活压力加大,城镇人需要到乡村调节日常生活,以求得精力、体力的恢复和心灵的慰藉,农家乐就是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产物。

1旅游体验理论机制下的农家乐

11关于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的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但是,关于旅游体验的定义,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说法。在国外,较公认的有布斯汀、麦肯奈尔及科恩三位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旅游体验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人们为了克服现实生活困窘而追寻某种真实的休闲活动。在国内,对旅游体验研究较深入的是谢彦君教授,他提出,旅游体验是指处于旅游世界中的旅游者在与其当下情景深度融合时所获得的一种身心一体的畅爽感受。这种感受是旅游者的内在心理活动与旅游者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相互交流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形式实现的一个时序过程。[1]

12关于农家乐

农家乐,顾名思义,是指依托农村生态环境、农村活动及农民生活资源,以原有乡村村落、民居建筑和乡村文化为载体,以农民家庭为基本接待单位,以为城镇游客提供传统或现代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为形式,吸引他们去观光、娱乐、休闲和度假以及体验农村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是服务经济中的体验经济的具体表现,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

13从旅游体验的内涵解读农家乐

旅游世界中的旅游体验是相对于生活世界中的生活而言的,从空间上看,满足旅游体验的异地性。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处在“城镇—乡村”这个空间模型的“乡村”领域,乡村是供给地和活动场所,城镇居民是主要的服务对象和活动主体。

从时间上看,旅游体验是人生的一段段特殊经历,其本质上不同于日常生活,要留出特定时间去完成,同时这个时间段不会太长,一般界定在半日到一月之内。农家乐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市周边10~60千米范围内的城乡结合部,故吸引的客源范围一般在2小时车程以内的短途游客,尤其适合1~3天休假日(主要是双休日或小长假)的游客。

从形式上看,旅游体验的核心在体验,人们必须亲自参与,是个体内心的感受与收获,他人无法代劳,具有亲历性。农家乐的“乐”,一方面,给游客提供舞台,另一方面,要求游客身处其中,观赏(审美)、交往、模仿和消费才能体验。

2基于旅游体验的农家“乐”构建

农家乐在我国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随着它的迅速普及,游客对产品种类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已呈現出由“体验式”向“游客全程参与、互动式”转变[2]的新趋势。

农家乐的关键点在“农”“家”“乐”,以“农”为根、以“家”为形、以“乐”为魂。[3]在农村这个与城市环境迥异的背景中,在农民的家里,当游客到来时,也能体味家的味道,这时的家不仅是农民自己的家,也是客人临时的家,或者心灵的家,在此环境中,在这个舞台上,客人感受与城市异样的生活,从而获得愉悦。旅游体验中的农家乐,最终点还是落实到“乐”字上,要在“乐”字上做足文章,才能给游客以高峰体验。

体验供给者不仅要提供商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为游客创造体验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游客是表演的主角。我国有广袤的乡村,迥异的风土人情,可提供丰富多彩的农村“乐子”。可从旅游活动的六要素(即食、宿、行、游、购、娱)进行构建,以期提高游客旅游体验,增强游客满意度。

21“吃”的体验

进食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在旅游中,将其演变为一项精神享受。在高科技食品冲击下的现代人正追寻着朴实的农味:原生态的、有机绿色健康的农家食品,满足味蕾体验。其中,食材来源至关重要。农家乐的食材取自农民的田地、猪牛羊马鸡鸭鹅圏、池塘、山林或天然的湖泊、溪流。牲畜家禽的饲料来自田地的种植物而不是添加剂,种植的粮食、瓜、果、菜肥料来自牲畜家禽的粪便而非化学肥料,尽量不用或少用农药。另外,尽量不用或少用现代高科技种养方式,如使用除草剂锄草(可人工锄草),使用饲料添加剂、膨大剂、催熟素,生产反季节蔬菜水果等。

22“住”的体验

首先,大环境中让游客感受农村因地制宜的建筑文化,西南潮湿地区的石板房、竹楼、土屋、木楼(吊脚楼)、树屋、喀斯特发育地区的溶洞,西北游牧民族的蒙古包、帐篷等。其次,空间上要做到室内外有机结合,相互渗透;造型上要新颖,并独具一格,与周围环境氛围相一致;同时,建筑形式能够让游客感知它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人文风貌。再次,要努力打造内部环境,体现文化内涵。按照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适应当代人审美需求的原则,从装修/装饰(包括室内建筑、饰品、光线、色彩、生态、绿化等)、硬件设施(包括食宿用具、牌示/菜单、家具、旅游者能接触到的其他用品/用具等)、背景音乐、服务人员着装及语言等方面运用“真实符号”营造意境美。最后,食宿消费品本身与文化、审美、娱乐的结合。在保障卫生和安全的前提下,可让游客观赏或参与客房的布置。

23“行”的体验

在此,不讨论外部交通的便捷性和畅达性,仅考虑内部交通的特色性和愉悦性。

首先,游步道的设计应该因地制宜,特色突出,有文化效果,做到生态或仿生态。建议尽量少用水泥路面,尽量用石板、石子、泥沙、木板、木头、竹子等当地原生材料铺就。其次,交通工具的选择也要“因游制宜”,并体现出区域文化特色。改造农村的交通工具,如改造的拖拉机,在土石、砂石路上安全地颠簸,给游客以全新的感受;畜力车如骆驼、马、驴、狗、牛、羊、大象等,也可供游客骑行;特殊路段如河段上可使用小木船、摇橹船(乌篷船、猪槽船等)、竹排,湖面上可使用快艇,或装饰过的机动船,山谷间使用溜索;有条件的地方开发低空飞行的热气球、直升机去观赏农庄、田园。最后,交通中的服务员也要体现本土文化,可通过着装、语言(如吆喝时的特定用语或民族语言或方言)、动作(如驾/拉车、抬轿、摇船等)等体现出本土文化及其特色。

24“游”的体验

欣赏和品味农村文化,理解奇特的农村风水——依山傍水的建筑布局,“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法则,如生活在高山之巅的人民也能寻找到水源,生活在高原山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地区的人民也能生產高粱、荞麦、土豆、玉米维持生计,生活在海边的渔民靠打鱼为生等。赞赏农民取法自然的智慧,如村民利用石头修建的石板(石头)房,制作的石桌、石凳、石磨、石缸、石碓,用竹子编织出装玉米、水稻等作物用的大箩筐,晾晒谷物的席子、畚箕,夏天睡觉的凉席,以及不同形状的竹篮、马箩,防潮防鼠的粮仓——用三到四棵木或竹柱子支撑,仓体离地1m左右(防潮),并在离地50cm的部位加装光滑如玉的坛子(防鼠)。

观赏随四季变化的生态景观——花圃菜园、果园农田;感怀古村落、小桥流水意境;欣赏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如最早打造“四在农家(富、学、乐、美)”的黔北民居,青瓦白墙、窗明几净,院前繁花盛开,给人欣欣向荣的意境,到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25“购”的体验

农家自制的易存易带土特产,如辣椒(个、粉、油)、干豇豆、干豆豉、萝卜干、泡菜、动植物油、米酒、果酒、糍粑、黄粑、茶叶等;手工纪念品或日用品,如布鞋、布鞋垫、服饰、包、精致的竹编藤编、民族首饰等。近距离的也可购买新鲜时蔬、当季水果、活鱼虾、活禽等回去。

26“娱”的体验

上述吃、住、行、游、购中已包含许多娱乐内容在内。当然,还可以设计其他针对性强的娱乐活动。

过民族节日。我国节日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内涵深厚,是劳动人民生活、劳作、智慧和愿望的反映。城镇地域的过节理念逐渐淡化,导致过节时无处可去、无活动可参与。如果农家乐将节日举办得轰轰烈烈,可吸引游客前往参与、体感和感受。如春节期间,老百姓穿新衣、用新碗筷、新农具的新气象,跳花灯、舞狮舞龙、看灯展、猜灯谜;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及其比赛等。

参加农事体验活动。如参加松土、播种、育苗、移植、施肥、除草、收割等农耕劳动;驾驭耕牛;操作收割机、蓄力车等耕作设施;参加挖红薯(土豆)、拔花生、采茶、采蘑菇、摘水果蔬菜、挤牛奶、捕鱼虾、推磨、舂碓(如给谷物脱壳、舂碎玉米豆子等)、打糍粑等农事劳作。也可将它们设计为比赛活动。

租用农具、农资。将住房、灶具、柴米油盐、田园里的瓜果、圈养的猪牛羊鸡鸭鹅、池塘里的鱼虾鳝、农业生产工具等租游客(即让游客像农家的一成员似的),让其自己动手在农家生活:摘瓜、割菜、采莲、钓鱼、摸虾、杀鸡、宰羊、烧火、做饭、和面、蒸馒头、煮水饺等,还可去农田里参加松土、施农肥等农事活动,体验真正的农民生活。

听故事。听农民讲述自己民族的、家族的甚至自身的故事,如摆脱贫困或者尚在贫困中的老人们历尽沧桑的人生经历可以使游客“听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更加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

3结论

游客们农家乐旅游时,接触到的是真正的农民,吃到的是农民种的粮食、蔬菜、水果,农民养殖的鱼虾、禽畜;喝的是井里舀出的清泉;住的是农民自家的房屋;走的是当地材质铺就的道路;听农民讲自己的、家族的、地方的、民族的故事;与农民一起过农民的节日;学习农业知识;欣赏农作画面,甚至与农民一起劳作;购的是土特产;听蛙叫蝉鸣,看蜂飞蝶舞,赏荷塘月色,感怀乡愁,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1]谢彦君旅游体验——旅游世界的硬核[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5-9.

[2]刘晓霞,王兴中,翟洲燕,等基于城市日常体系理念的农家乐旅游空间功能结构提升研究——以蓝田县为例[J].人文地理,2011(8):138-142.

[3]李美望农家乐的本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新农村,2011(6):14-15.

[基金项目]贵州省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2017GH23)。

[作者简介]黎国玉(1978—),女,贵州遵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教育与研究。

猜你喜欢

旅游体验农家乐
杜鹃花红农家乐
农家乐里去休闲
杜鹃花红农家乐
欢迎来咱农家乐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声景设计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
关于旅游现象的一个假说:基于拉格朗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