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2017-07-19高恒宇
高恒宇
摘 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针对合肥市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展开调查和分析。通过对合肥市10所普通高校500名在职教师、学生展开调查,分析受访者对于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情况、认知态度以及存在意义三方面,旨在探寻当前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来推动合肥市乃至我国范围内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合肥市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过程中存在对体育俱乐部发展重视程度不足、健身设施老化、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低等问题。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俱乐部 参与积极性 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b)-0251-02
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衔接点,肩负着引领学生正确走向社会的重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高校体育俱乐部成为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加之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一种新形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以及课外活动,纵观全国针对于体育俱乐部的研究文献,关于合肥市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且在研究深度方面有所欠缺,无法对实际工作做出有效的指导。因此,该研究通过对合肥市各大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中总结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从而推动合肥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体育俱乐部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的所需条件,该文以合肥市为中心,随机选取了20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收集与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数十篇,为该研究提供研究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确保试卷的时效性、有效性、真实性,特邀请该专业的多位专家对问卷进行了评定。通过问卷的方式对高校学生对于体育俱乐部的看法做出了调查。
1.2.3 访谈法
由于文献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的局限性,根据该文研究的需要,特别对相关部门进行了访问。
2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结果与分析
该文针对合肥市各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实际所展开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按照当前普遍采用的设计原则,问卷内容中所有问题均经过了特尔菲法进行筛选,同时为了确保真实性及可靠性,对问卷信度及效度进行验证,其信度检验结果为0.85,效度检验结果为0.86,能够满足研究所需。此次研究共涉及合肥市20所普通高校的577名在职教师、学生,其中教师128人,占比22.2%,学生449名,占比77.8%。发放调查问卷577份,回收问卷544份,剔除填写内容不完整或者不符合该调查需求的问卷后剩余500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91.9%。在有效调查问卷受访者中教师100名,占比20%,学生400名,占比80%。通过汇总资料后得出合肥市各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情况如下所述。
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前景的调查结果详见表1。由表1可知,当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看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表明高校发展体育俱乐部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健身设施的满意度,其调查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当前尽管高校发展体育俱乐部前景较好,但是就目前已经建立的体育俱乐部而言,其健身设施并不能满足高校教职员工实际使用需求,其满意程度普遍偏低,绝大多数受访者仅对健身设施表示出一般的意愿,可见当前合肥市各普通高校俱乐部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更新替换。
学生对体育俱乐部的态度由表3可知,当前高校学生对于体育俱乐部的态度中一般占据了绝大多数(74%),表明体育俱乐部自身经营并没有吸引学生关注目光,其参与的动力严重不足。在进一步对受访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学生对体育俱乐部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体育俱乐部管理理念并没有及时更新,在体育健身项目上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合性。
3 高校体育俱乐部存在的问题
3.1 对于体育俱乐部的发展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主要是由学校之中对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或者擅长某项体育运动的在读学生所成立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体育知识、推广普及体育活动的活动团体,其性质并不属于学校附属机构或者常设机构。因而,在当前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引起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受到的关注程度同样较低。
3.2 体育俱乐部设施老化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健身设施主要包括乒乓球室、网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足球场以及篮球场等户外健身场所,而室内健身如:体操房、健身房等设施几乎没有。而室外健身设施及场所的管理上并没有形成规范的维护制度,在风吹日晒雨淋的自然环境下大多数设施处于老化状态之中,比如户外健身设施保护漆脱落、球网风化等。
3.3 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积极性不高
该调查研究中合肥市449名在读大学生中有74%的大学生普遍对体育俱乐部缺乏兴趣,仅有26%的学生对此表示支持,足可以见得当前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在读大学生的广泛支持与青睐,其参与兴趣与动力严重不足。而造成该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体育俱乐部在组建之初所面对的对象是擅长或者喜爱某方面运动的大学生,在志同道合之下共同形成的活动团体。
4 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建议
4.1 重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当前无论是教职员工还是在读学生,均对体育俱乐部的存在意义给予了明确的肯定及支持,特别是体育俱乐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高达79.3%的受访者认为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而,我国高校管理者需要将目光投向更加广阔的未来,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先进做法,对普通高校俱乐部发展予以重视并将其建设及管理工作纳入到学校管理体系之中,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保证体育俱乐部发展处在良好的管控之中。
4.2 更新体育俱乐部设施
要想提高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水平,首先需要俱乐部管理人员与高校领导充分磋商,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用于体育俱乐部健身设施及器材的更新换代工作中,将更加现代化的健身设备应用在日常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中,促使体育俱乐部发展从专业化向全民化所转变,并且保证充足的健身器材及设施来满足普通高校在读学生锻炼需求。
4.3 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目前合肥地区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之所以会出现发展举步维艰的情形以及缺乏学生基础问题,究其根源在于体育俱乐部并未实现全民参与的氛围,在成立之初就在无形之中将在读大学生进行区别对待,从而引起了普通大学生的不满,自然其参与热情及动力不足。针对此种情形,体育俱乐部应在创新管理理念基础上开展更加丰富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并且互动开展的对象应向普通大学生所转变,以实现在读大学生全覆盖的局面,最终实现调动大学生参与到体育俱乐部各项活动的热情及动力。
参考文献
[1] 汪婕.新时期普通高校开展羽毛球俱乐部教学的再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36):429.
[2] 李曉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运动,2014(22):93-94.
[3] 陆跃琴.高校体育特色项目教学俱乐部的构建与实施[J].浙江体育科学,2015(2):59-63.
[4] 曹垚,李晓静.合肥市普通高校学生参与网球运动动机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5(2):232-234.
[5] 李树宝,王昀博,张高华,等.基于CDIO理念下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模式可行性分析[J].时代教育,2015(5):26.
[6] 赵小林,郎振国,王凤玲,等.基于大学生体育需求的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J].职业时空,2014(11):140-141.
[7] 张旗.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进与课程开发[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