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2017-07-19何朝晖

教师·上 2017年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初中化学教学文化自信

何朝晖

摘 要:从初中化学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入手,分析当前传统文化寓教于初中化学教育的现状,结合教育部颁布的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和教学实践经验,对进一步推动初中化学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提出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文化自信;初中化学教学

2014 月,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化学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如何在化学教育教学中重视结合化学学科特点,适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一、初中化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 从历史视角认识传统文化对化学教育的科学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表现内容是多方面的,在初中化学课程上,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化学的起源。西方化学家普遍认为,“近代实验化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炼丹术”。实际上,欧洲炼丹术来自十二世纪传入的阿拉伯炼丹术,阿拉伯人的炼丹术则是九、十世纪由我国炼丹术传入衍变而成。化学(Chemistry),源于阿拉伯炼金术Al-Kimiya。据考证,金液的泉州语言正是Kim-Ya,而泉州正是唐代最繁盛的通商口岸。所以我国著名的化学史专家袁翰青先生说:“(道教) 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它所用的实验器具和药物则成为化学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物质准备。”我国炼丹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据统计,其中所涉及到的物质有60多种,也分类研究了各种物质的性质,特别是相互反应的性能,为此涉及的各类器皿有升华器、蒸馏器、研钵等,创造的各种实验方法有研磨、混合、溶解、洁净、灼烧、熔融、升华、密封等,都给现代化学奠定了基础,建立起初步规模,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因此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说:“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最重要的唯一根源)就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的。”而这个历史事实却是大多数西方人所不愿意说的。

2. 从人本视角认识传统文化对化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化学教学应当是帮助学生在其头脑中创建一个属于他的广阔无垠、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而不是把它变成一堆干瘪枯燥记忆和计算、逻辑和推理,力图让学生多快好省地掌握应考知识。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而人文性恰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在化学学习中进行人文渗透,如阐述其丰富的哲学内涵、美学内涵、情感内涵等,必能收到意外之喜。

3. 从环保视角认识传统文化对化学教育的思想价值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多处体现了环保思想,如不污染水资源、保护稀土资源、酸雨的危害等。实际上,对于天地自然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天人合一”的哲理思考,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爱物”;《庄子·秋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佛家强调:“心净则国土净”,均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资源。当前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和臭氧层空洞等诸多自然问题,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方兴未艾,却似乎不足以应对这一大堆挑战,因为化学贯穿于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与能源、资源、信息、环境和生命等问题紧密相连,而这些实际问题并不是靠单纯的化学知识就能解决的。西方学者开始把视线转移到东方,要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髓中找到答案。

二、 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因素的分析

1. 化学教科书中引入的传统文化元素

整理教材上下册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下表所示)。

从下表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对传统文化的介绍有14处,表现形式多为图片和文字,绪言分布最多,有5处;走进化学世界与金属和金属材料各3处,燃料及其利用仅1处,其他八个单元都没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看到,教材蕴藏着较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编者们不仅注意把传统文化元素与化学学科特点相结合,巧妙地融入到教科书中去;而且都坚持正确导向,材料多选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承担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彰显出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 对引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分析

一是引入内容过少。这一点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里表现要丰富得多,例如在“化学与生活”这一章里,就有“神农本草经”“我与地球相依为命”等6项内容。二是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几乎都是图片。唯一的对“化学实验室前身”的文字介绍也是语焉不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则有“化學史话”“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12种形式,使学习者多层次、多角度地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三是文化元素不够充分。初中化学教材只涉及了传统生活和文化遗产两个方面,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则涉及的范围就要广泛得多,有科技、经济、政治、地理、历史、建筑、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等内容。此外,还有植入内容碎片化,呈现方式缺乏整体性,举例说明浅尝辄止,文字表达含蓄隐晦,传统文化自信不足。

三、在化学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 阐发已有的传统文化知识

如在教科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一课题中,“其中教材中图1-7”展示了我国古代炼丹时发明的一些实验器具,这是最古老的化学实验仪器,是我国古代化学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可简单介绍其基本情况和用途,以了解这些仪器与现代化学仪器的关系。如丹台相当于现代的实验台(桌),主要是摆放鼎等炼丹器材,进行炼丹的操作。丹台设计十分讲究,《金丹秘要参同录》载:“坛高三层,各分四方,而有八门。”三层坛分别与天、人、地相合,八门是象征八风。丹台上“垂古镜一面,前用纯钢剑一口”。与现代实验台需要的耐火、耐腐蚀等要求颇多异趣。抽汞炉又叫作飞汞炉,相当于现代的蒸馏设置,专门用来抽炼水银。下半部是加热的炉子,上半部是盛放原料的密闭容器,《飞龙经》上讲:“鼎上盖密泥,勿令泄炁。”旁通管子,使容器里所生成的水银蒸气经冷凝后流入到罐里。这些炼丹设备,它们的功能与现代化学仪器已相差不远了,只是式样、质地不同,而又多了很多神秘性。

2. 挖掘本有的传统文化内容

挖掘本有的传统文化内容要从传统思想、传统习俗、传统生活、传统艺术、文化遗产五个方面着手。如传统生活中煤、石油的使用,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天然气的使用在西汉杨雄《蜀都赋》 也有提及,这些成就都可让每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如传统技术中,《淮南万毕术》纪录:“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外化而内不变。”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实验后也说:“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可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初中化学课本含蓄地说曾青是“铜盐”,实际上“曾青即碱式碳酸铜”(张子高,《化学史稿》),莫斯科大学《普通化学教程》也有描述,不是CuSO4。因为《本草纲目》中讲:“曾青,无毒。斑疮入目,曾青一钱,捣汁和点。”而胆矾CuSO4·5H2O有毒,用于农业杀虫剂和水的杀菌剂。这样一讲,可以说是让学生兴趣盎然,发现化学原来也可以这样丰富精彩。

3. 补充必要的传统文化内容

(1)融入诗词教育。学校诗词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文化艺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化学这门科学课程里,自如地在讲课中插入诗词,必然令课堂耳目一新,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得到锻炼。例如,在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里,P69卷首是一幅水的图片,清澈明洁,水珠四溢,此时可问“问渠哪得清如许”,学生定当会心一答:“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师顺势导入新课:“对啊,今天我们就让有关水的化学知识潺潺流入我们心间。”在谈到水资源匮乏时,有一幅图片是“缺水造成土地沙漠化,树木枯死”(P71),为加强学生的印象,可使用对比教学法,说此处当年苏轼所见是“水清石出直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王籍所听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维所见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样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

(2)融入传统哲学思想。爱因斯坦说:“哲学是其他一切学科之母,她生育并抚养了其他学科。”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内容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从人文的角度我们可以予以补充。如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阴阳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阴阳之间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周易·系辞上》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在初中化学教材中俯拾皆是,如阳离子和阴离子、硬水和软水。在讲到原子的结构时,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那么中子呈中性,是否超出阴阳学说之外?答案是否。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下夸克和上夸克之电荷互相抵消,所以本身不带电荷。再深入一层,则是明物质和暗物质的区分了,还是离不开阴阳。质量守恒定律则符合阴阳平衡理论,阴阳消长是量变过程,如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性质也各异;阴阳转化是质变过程,如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木炭燃烧充分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补充。

在化学教育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是形势所趋、历史必然,融入的内容和方式多姿多彩,我们要解决的就是初中化学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与提升的嬗变問题。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宁市龙门学校)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初中化学教学文化自信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初中化学教学中微课的运用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