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7-07-19许冰雁

中国市场 2017年19期
关键词: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北京市

[摘要]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老龄化现象更加严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是缓解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文章采取文献研究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背景、发展现状、发展问题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等,得出医养结合这一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需要多方主体的支持,也需要多方主体的努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医养结合;北京市;养老服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83

1引言

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加剧,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全市 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 315 万,占总人口的 234%[1],这说明北京市已经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呈现失能化、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2013年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为北京市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2]

传统的居家和机构养老模式中养和医分离,忽视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等医疗问题,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在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结合,兼顾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老年人养老提供高效、有品质的医疗和养老双重服务。[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主体为需要护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服务内容包括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两个方面,医疗服务更侧重医疗保健、预防、康复,而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上,需要强调的是,“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不是简单的打针吃药,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要有一流的水平。(位于北京昌平的泰康养老社区能够很好地体现医养结合的理念,配建以康复、老年慢性病为特色的专科二级康复医院)。養老服务包括老年人日常的文化娱乐活动、精神心理治疗等。[3]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很好地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是向健康老龄化转变的关键之举。

2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

211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基本形式

(1)养老机构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这里我们所说的养老机构包括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服务中心。医疗机构包括各类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康复医院、疗养院、护理院、护理站。太阳城银龄公寓是这一形式的典型代表,在公寓外独立设置医疗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老年人可按照程序免费享受体检、理疗、健康咨询等服务。[4]

(2)养老机构内配套设置医疗机构。这一形式充分整合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现有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轮班到养老机构巡诊,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提供便捷、及时的救助。双井恭和苑老年照料中心内设医疗机构并在老年病和康复医疗方面有着比较早的历史和经验。

(3)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辟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可与医疗机构合作、签订协议。为老年人免费体检、康复医疗、理疗,大病恢复期的老人提前预约复查,满足老年人全方位的养老和医疗需求。北京朝阳门街道东篱敬老院定期开展健康门诊,为院内老人提供基本健康服务。[5]

212资金筹措方式

北京市政府在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过程中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营利性机构,少部分来源于社会力量,比如社会福利彩票。近几年,北京市政府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个人、企业参与到这一模式中。对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可以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减免老年人医疗服务费用。[6]

213组织协调性

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涉及民政局、卫生计生部门、人设保障部门等多个组织,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人社部门负责管理医保定点事宜,发改委主管医疗服务定价。各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还构建了会商协调机制和联合审批制度,充分做好对接工作,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顺利发展。[7]

214政策联动性

当前,北京市关于医养结合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政策相对完整,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6],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随后2014年北京市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并提出了“日间照料中心”的概念。[6]

22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问题

221医养结合的政策效应甚微

首先,在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务院在国家层面上相继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但是在这些政策法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北京市政府没有颁布配套措施跟进和调整,法律衔接不够,出现断层,效果甚微。

其次,医养结合这一创新性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关政策的有效配合,北京市医疗保险制度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大,需要长期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然而,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只能报销部分费用;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护理问题一直是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我国医疗保险没有这一方面专门的险种。

最后,对于民办非营利企业,在床位、养老机构运营管理以及税费优惠上,北京市政府的补贴政策收效甚微,扶持力度不够,限制了北京市养老产业的发展。[6]

222医养结合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医养结合的供给主体并不是单一的,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和个人,但是在供给主体的协调性和机构间的资源整合效果却存在问题。

第一,就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性来说,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人社部门负责管理医保定点事宜,发改委主管医疗服务定价。各部门各司其职,但是由于涉及主体较多,多元化的格局牵涉到多方利益,在职能上难免重叠交叉,在管理上也易断层和缺位,这给医疗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合作带来了很大困难。[7]

第二,医养结合资源的联动性弱,北京市一、二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功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政府虽加快更新和调整,但是仍然适应不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三级医院大多为独立和配套设置,虽然自身实力雄厚,在参与医养结合的积极性上还有待提高,就算参与其中,参与的医疗工作也十分受限。

第三,在床位供给、服务定价上的不合理。北京市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低,存在严重的缺口,同时,入住率也低,公立机构收费低,但是服务水平差,大多数老人不愿入住,民营机构收费高,一般家庭承受不起,医疗和养老资源的浪费让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留。

223信息供给面窄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他们对医养结合模式的认知度还不够,参加的意愿也不强烈。

另外,在对这一模式的宣传解读方面,不够准确,信息的更新和覆盖面不够,网络宣传的方式虽然波及面广但是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所以应该开辟更多的宣传方式,让更多人的老年人和家庭了解这一养老方式。

224制度和法律保障不到位

在关于医养结合的法律法规上,虽然在国家层面上有法律支持,但是北京市政府并没有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在医养结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缺位现象。一方面,养老机构申请医保定点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存在难度。

225资金筹措存在困难,筹资机制还未建成

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机构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性质,资金供给大部分来自政府和社会力量,养老机构内要设医疗服务机构,机构运营、人员调配、设施配备都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养老机构一直都是微利经营,这对于养老机构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综合实力强、功能较为全面的三级医院一般把盈利放在主要地位,养老机构盈利水平低,三级医院一般不会主动合作。

226人才供给体系不完善

在人才招聘和发展前景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机构基本不占优势,由于学医疗护理的时间成本较高,这些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或者是应聘人员更愿意选择普通医疗机构,因为这些机构能给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相反,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服务机构内,他们的社会地位、薪资待遇以及发展前景都受限,这使得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4]

227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北京市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必须以健全的监督评估体系为支撑,医养结合监督评估体系包括机构和老人两个方面。在机构的监督评估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各部门各司其职,但同时职能又紊乱交叉,在管理标准和养老服务标准上不统一,这样在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标准不统一,可能会使同一个老人在不同的评估标准下进入了不同的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也受到阻碍;在关于老人的监督评估体系中,主要是以老人的身体状况以及资质条件为评估对象,要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有针对性地为老人提供服务内容。

3北京市医养结合養老模式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医疗和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311规范投资管理和机构运营,统一服务标准,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手段

民政部门应该引导相关机构配合研讨并制定统一的服务、运营、管理和评估标准,各机构和相关部门可总结归纳交叉重叠的职能,再根据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之后进行推广和实践,将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

312借鉴和学习国外经验

欧美很多国家进入老年化社会比较早,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标准化设计上已经有了充足的经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机构主体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发展,推进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313对服从标准化工作的机构给予奖励

北京市医疗和养老机构大多以星级评定,可以在此基础上给予资金鼓励和支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32提高服务人员质量,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和教育

321全方位地引进专业技能和心理基础教育培训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在传统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还强调精神慰藉和康复护理等,所以在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服务水平、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还应设置一些心理培训机构并制定考核标准,让护理人员更好地引导老年人愉快生活,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22政策扶持应用型人才

我国康复医疗、护理类人才处于断层区,国家应该在这一层面实施优惠政策,扶持医学应用型人才,比如在职业学院或者本科教育中新开一些相关专业(如老年护理学,康复医疗学),为医疗和养老行业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23提升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

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都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国家应该在这一方面引入编制或者提高薪资待遇,鼓励更多的人来养老机构工作。

33为医养结合提供制度化规范和法制化保障

医养结合是一个比较新的制度,为了更好地推行和完善,关键在于:一要立法,二要制标。第一,完善激励机制,政府可采取财政补贴制度、报销制度、税费优惠政策,调动服务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立法,将医养结合的参保对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有明确的法律保障会让这一养老新模式发展的更加顺利;第三,建立管理体系,防止各部门“什么都管”和“什么都不管”的现象发生。

331完善监督和评估体系

严格准入机制、服务标准,各主管部门在统一评估标准的前提下,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和服务进行规范,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估标准,尤其关注失能老人的身体状况。同时建立监督和评价体系,优胜劣汰,让不达标的机构退出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职责和监督方式。

332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制度强有力的后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我国老年照护保险发展的迫切需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出台相关法律以及与之配套的法规,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医养结合法律法规。

333建立长期护理制度

北京市政府应积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在医疗保险中增加护理险种,减轻老年人的费用负担,同时,扩大报销范围覆盖面,建立统一的报销标准。

34在筹资、运营、服务方面全方位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341拓宽筹资渠道

一方面,政府应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医保基金作为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应该引导社会资本,将资金与慈善事业相结合,丰富筹资方式,为医养结合提供财力支持。

342鼓励能够自理的老人加入服务群体中

关注一些特殊群体,让一些可以自理还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加入服务群体中,北京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中有城镇低保户和失业人员的数据,可以在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基础上,让他们上岗。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人员缺口,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343引入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北京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学府资源,高校教育者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加入养老服务的组织中去,可以建立高校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学生组织志愿者社团,为老年人服务,同时给予相关奖励并颁发证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0]

344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微信平台和丰富的网络平台与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对接提供机构供应商,另外政府或者机构可以选择形象好的明星代言,扩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知名度;在思想意识上,可通过举办讲座和公益广告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养老模式。

345利用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北京市政府首先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对于社会兴建的养老机构政府应給予运营补贴、税费补贴,养老机构内设护理院、医务室的,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应该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养老机构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对于专业医护人员实施“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走“政府主导,社会捐赠,市场化运作”之路。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 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21(9):129-36

[3]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4]杨会英,彭嘉琳,李放北京市23家养老服务机构医务室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15,8(1):36-39

[5]徐京北京市太阳城打造四种养老模式[N].中国老报,2008-09-18(003版).

[6]庄昱,张拓红,陈鹤国家和北京市医养结合政策现状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9):14-17

[7]王长青,毛鹏远,陈娜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医养结合资源的多重整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2(342):946-948

[8]成秋娴,冯泽永美国PACE及其对我国社区医养结合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5,36(932):78-88

[9]康健英国日间照料养老设施的建设模式及启示[J].建筑学报,2014,5(20):77-81

[10]牛雅萌北京高校社区养老服务供需现状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作者简介]许冰雁(1992—),女,安徽合肥人,北京工商大学2016级风险管理与保险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养老。

猜你喜欢

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