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式学习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7-07-19
本刊记者
比赛能够引发大家的兴趣,但“赛”不是目的,而是培训的一种方式,同时这种培训应该是分层次、分阶段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培养。为了从源头上盘活兼职教师资源,带动企业内部学习氛围,招商银行自2013年起设计实施了“金牌讲师”实战演练赛。该项目运用“赛训结合”的创新方式,融入了企业MOOC学习、社群学习、工作坊集训、在岗历练、实战比赛等多种培训方法。
如今的“金牌讲师”实战演练赛已是招商银行内部兼职教师培养的标杆项目,连续四届主导该项目的负责人、招银大学教务管理室主管陈凡表示:“比赛能够引发大家的兴趣,但‘赛不是目的,而是培训的一种方式,同时这种培训应该是分层次、分阶段的。”
将比赛设计为分层培训
《培训》:基于组织实施了四届“金牌讲师”实战演练赛的经验,您认为赛训结合的项目通常具备怎样的特点?
陈凡:我们的赛训结合项目是一种分层次的培训,三个层级分别对应初赛、复赛、决赛阶段。
第一层,初赛时我们对全行所有兼职教师进行培训,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用电子化的在线形式,其中课件根据总行统一的要求和标准而制订;另一种是集中面授,要求分行和总行的各个部门对兼职教师进行培训。
第二层,复赛时加强“赛”与“训”的结合。对于企业的员工而言,如果没有要求最终的成果产出,就不容易调动其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设计复赛时要求选手产出课件来参与比赛,同时对其课程开发技能进行辅导。
第三层,决赛注重台上的展现。尽管复赛时也需要讲师上台,但当时重点不在于此。决赛中希望能更多地看到选手在台上展现的部分,我们也会给选手提供关于演講呈现方面更深入的培训。选手可以基于场景进行练习,掌握更多实用的技能。
总体来说,这种分层次并且鼓励所有兼职教师都参与的培训,就是我们赛训结合项目最大的特点。
《培训》:在设计赛训结合项目的时候应当注意哪些要素?
陈凡:我认为这和普通培训项目所需注意的要素有类似之处。
其一,你要想清楚目的是什么,再为了这个目的去设计。以“金牌讲师”为例,我们过去遇到一个困难——只能针对几十个或者两三百个兼职教师做培训,难以复制和标准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到运用赛训结合的方式。然而,在每个阶段,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都不一样,设计时更需下一番功夫。比如初赛启动时的目标是希望更多人参与,我们就要引入话题进行宣传,同时整体VI设计和课程安排都要标准化。
其二,项目设计存在资源方面的限制。有时候,我们想达到一个目标,但缺乏相关资源,难以实现,无所适从。这需要明确抓住怎样的资源来牵动项目,即“抓手”的选取,对我们整合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挑战。金牌讲师项目最初只是针对个人的平台——“给全行的兼职教师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第二年,分行发现参加该项目不仅能够培养讲师,还从中获得了荣誉,进而将资源从个人整合到了分行;第三届和第四届,我们从总行的业务条线切入,因为发现总行相比分行是更有力的“抓手”。例如,总行有一些新的产品要发布,进行全行推广,这些新产品的培训课程需要开发。我们及时抓住了这样的需求,以其为牵引,通过知识众筹的方式,让分行所有相关业务条线的人都参与进来。
其三,需要策划从头至尾的宣传方案。和一个投入市场的产品一样,在每一阶段都需要大家对产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认知,在宣传上也要有不同的策略。金牌讲师在启动环节时,需要吸引大家的注意,我们采取了活泼的非官方宣传渠道与较为正式的政策发布这两种形式;在项目中期,全行的员工、兼职教师、各条线领导都希望看到这个过程中展现的成果,因而宣传重点以成果展示为主,包括个人成绩等;最后,项目结束时,我们会用不同的形式去回顾,通过案例、课程来达到宣传效果。
其四,把握准项目运营中的关键节点非常重要。这种大规模的项目里,我们对接的部门和涉及的人员都非常多,因而必须明确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的职责,保证顺利度过关键节点。
其五,在设计项目时,应当考虑项目投资者的想法。我们需要清楚提供资源的组织部门更关注什么内容,并且和项目的目标进行匹配。
《培训》:除了与普通学习项目类似的这五方面,赛训结合项目的设计还有哪些较为特殊的要点?
陈凡:最特殊的就是“赛”的部分。加入“赛制”环节是赛训结合项目的独特之处,而且整个赛程的时间跨度比较长,阶段分明,我们需要让每个阶段都保持热度。
除此之外,赛制涉及的评分标准也与普通项目有所区别。例如,金牌讲师项目涉及的评分内容不但包括选手开发的课程,还有讲课的呈现,即“评课、评人、评组织”。由于赛制是分阶段分层级的,评分也是一个累计的过程,而并非只评某一阶段的课程。根据每阶段不同的目标,评分的侧重也有所不同。复赛当中,我们比较看重课程成果,所以是“以课选人”;之后就需要基于这个人本身来进行评价,包括但不限于他的课程开发能力、演讲能力等。
赛与训碰撞先培训再PK
《培训》:“赛”与“训”是项目的两大重点,应当怎样使二者高效融合,相辅相成?
陈凡:最重要的是不能生硬地将赛和训简单堆砌到一起。过去我们也办过技能大赛,之后发现尽管参赛者的技能在短时间有所突破,但比赛的热度过去之后,整体效果有限。我们开始逐步探索,是否可以将培训、培养等方式导入大赛当中。导入的过程中,赛程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必须明确,便于匹配相关主题的课程。如果培训内容和某个阶段的主题无关,那么参赛者的热情和意愿也不会高涨,自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将员工需求、赛程目标、相应培训主题统一起来,是赛训结合很好的方式。
《培训》:招银的金牌讲师项目在各个阶段的实施当中,是如何做好赛与训的结合的?
陈凡:我们每个阶段都有培训加比赛,先培训再pK。
初赛的培训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培训后由分行在内部进行比赛选拔,让参赛者讲课,获胜者可进入复赛;复赛阶段,先开展2~3天的课程开发培训,最后一天针对讲课进行比赛;决赛也是如此。
每个阶段当中,我们都会安排线上的辅导,以及对参赛者的课题的反馈。比如一名参赛者在分行开发了一个课题并且进入了复赛,但是这只能代表他在分行某一条线的最高水平和认知,他自己无法和总行相对接,不知道能否满足出题人的要求。此时我们就会在培训时将总行的出题人请到集训现场,对参赛者进行现场反馈。
另外,每一次参赛者完成了稿件,我们除了请招银大学的专家对其筛选,还会请相关条线的专家给出评审意见,结合二者评价再作判断。这一过程不但是课程方面的辅导,还有助于参赛者对业务的理解和学习。
《培训》:您认为在实施金牌讲师项目时,存在哪些误区,如何规避?
陈凡:一些误区主要存在于对最终成果的应用方面。
首先,我认为不能将赛训结合做成一个“只有热闹没有成果”的活动。应加强对项目成果的应用,否则尽管每年掀起一波热潮却无法沉淀成果,对企业而言最终的产出效果就会不尽人意。例如金牌讲师最初产出的课程和金牌讲师无法进行全行推广,因为是一个分行的水平,对总行的业务条线参与度不高。现在我们由专业条线来出题和把关,使项目产出的课程得以全行推广。
其次,最终产出的课程与讲师之间可以不只是“一对一”的关系。过去,我们一个课程只能由一名讲师主导讲课,现在我们针对每一门课程还会再培养一批认证讲师,帮助课程落地。
伴随业务发展持续改进赛制
《培训》:金牌讲师实战演练赛已经实施了四届,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整个培训行业还是招商银行本身的业务战略,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您是怎样改进这一项目以适应这些变化的?
陈凡:流程方面,之前一直是初赛、复赛、决赛,从第三届开始我们增加了应用推广阶段,通过课程E化和讲师巡讲,将课程结果更大化。
同时,项目目标也会为了适应和配合业务战略的变化而改变,例如第一届我们只是为了培养和凸显几位金牌讲师,以个人为主,课程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老师开发,“以人带课”;现在则是更多以课程产出为主,“以课带人”,由总行条线确定课题,至少聚集三个人作为开发组,在课程中体现出三个人智慧的集合。
赛制当中的评价维度和标准,也要随着要求的不同来重新设计和细化。第四届大赛中,我们所有的评审维度都一样,但是总分是由复赛、线上辅导、决赛等阶段的分数加权平均得来,例如复赛占40%,线上辅导占20%,决赛占40%。
《培训》:之后金牌讲师项目还将继续开展,您准备如何去改进并完善该项目?
陈凡:一方面,我们今年对项目的完善主要在于将赛训结合的内容做得更广一些。这个项目最初启动时大约有两千人参加海选,初赛之后留下三百名讲师,后面依照“120人-80人-40人”的计划来筛选进阶。此时,你会发现有一千多名兼职教师都无法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所以今年我们扩大了在线学习的范围,会用一些社群学习的方式将所有兼职教师从头到尾带动起来,让他们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另一方面,我们觉得这个项目推广和落地应用的时间还是比较短。2017年,我们会把应用推广的时间拉长,整体赛制前移。
《培训》:现在有不少企业也在通过比赛的形式去培养人才,覆盖了各个专业条线,基于之前的项目实施经验,您有哪些建议?
陈凡:我们行也有一些业务条线在应用赛训结合的方式,特别是营销队伍。我建议技能类或营销类的赛训结合项目,首先可以结合树标杆和典型的方法进行操作;第二,快速复制和推广这种标杆和典型所沉淀下来的优秀经验;第三,推广了优秀经验和做法之后,建立一個反馈机制,监督后期的成果产出,让整个项目成为闭环。
另外,引入比赛形式其实主要是为了增加培训的趣味性,还可以通过任务通关和场景化研讨来加强这方面,特别是对新员工的培养而言,任务通关的形式会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