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明清三朝历史背景下的欧洲传教士活动
2017-07-19王孟冬
【摘 要】 文章选择元明清三个传教士活动较为集中的朝代进行分析,了解来到中国的欧洲传教士活动,他们的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一切是如何造成的:元朝:第一次中国大陆被少数民族所占领,却打开了“外交”的大门,使传教士得以自由进入中国;明朝:民族主义的胜利,闭关锁国。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期间,脱下了天主教传教士的外衣,穿上了中国的传统服饰,实施文化融合策略;清朝:矛盾和对立升级,“礼仪之争”,传教士强烈反对中国文化和“尊孔”,这也是导致他们传教活动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传教士;开放政策;闭关锁国;妥协;强硬
任何人谈起中西方交流史时,传教士的身影总是第一个出现在学者的眼中,究竟我们要视他们为文化传播的学者还是宗教扩张的使徒,目前人们对此还众说纷纭,但是确定的是他们的出现,在古代中国与欧洲之间从道听途说发展到亲眼亲身经历,乃至到近代史阶段带给中国人民无法磨灭的伤害,传教士在这期间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从最初的完全不被接受,到逐渐汉化,最终进入了中国统治阶层的生活,对于他们的研究,在国内外一直是热门话题,但是由于传教士们在国内留下的大多是他们的作品,因此国内的研究只能是透过其在当时国内的言行记录来总结其成就,而他们的书信往来和严密的组织结构,这些历史证据大部分都被留在了欧洲,所以,为了彻底了解传教士们的活动进程和他们使命的传承,需要从欧洲学者的研究和相关文献入手,本文对三个传教士活动较为集中的历史时期进行简要的叙述和分析,提出在这三个不同的朝代传教士活动的特点和遇到的主要问题,主要依据是罗马第一大学 “La Sapienza”中文及中国文学系教授Giuliano Bertuccioli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加以搜集并进行总结。
天主教的传教士其权利核心一直是在意大利,那么中意两国之间的交流就是传教士与中国统治阶级以及民众的交流史。马可波罗是中国和欧洲熟悉的名字,作为伟大的旅行家一直被人们所熟知,然而宗教其实更早与马可波罗,在更早的时期就开始了探索中国的旅程。他们的目的不同于商人,他们即承担了宗教传播福音的职责,又代表了当时具有实际统治权利的天主教廷所赋予的政治外交任务,因此他们的旅行意义非凡。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传教士们要前往一个如此陌生又异常遥远的国度进行传教活动呢?并且乐此不疲地从元朝一直到清朝,在这期间传教活动的进行日趋高涨?
其主要原因如下:
1、政治考量。成吉思汗的军队虽然最终没有打入欧洲大陆,但是也一度逼近东欧腹地,蒙古民族的英勇善战的名声早已被沿途国家传入了欧洲的统治者的耳朵,当时东西罗马帝国早已分裂,西罗马帝国在教皇的实权统治下,始终视蒙古国为一个威胁,同时,又是一个潜在的盟友,那么为了彻底了解这个民族,需要派遣具有自身带有文化气息,又具备政治使命感的传教士前往此处,来达到其政治目的。
2、传播福音。元朝统一中国后持续对外扩张,蒙古族人生性好斗,战争往往充满血腥,尤其是对战败地,通常都会将当地男性全部屠杀。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增。这对于天主教来说,是他们自身的宗教使命驱使他们前往这样的一个暴虐的国家,传播福音,转化施暴的政权,安抚受难的人民。
3、经济原因。Seres是古罗马和希腊人称呼远东地区的人,以及中国人的称呼,这个单词后被音译为“丝国”,顾名思义,生产丝绸的国家。中国和欧洲的的经济往来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贸易顺差,中国人出口的丝绸、陶瓷、茶叶换取欧洲的真金白银,同时,中国商人不喜欢讨价还价,只接受现金,不接受以物易物,也不愿意主动到他国做生意,这样的特性使得欧洲人更需要打开中国的大门,从明朝就开始的闭关锁国,到清朝更加加剧,欧洲的人生意也仅限在沿海地区的广东和澳门,尤其是在澳门,一座座教堂不断地被兴建,在意大利传教士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后,法国和葡萄牙传教士又占据了主导位置。这些目的都是为了逐渐渗入中国内部,打开这座东方宝库的大门。
下面我将对三个不同朝代中,传教士活动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分别进行分析。
一、元朝:第一次中国大陆被少数民族所占领,却打开了“外交”的大门
對于汉人来说,元朝实际上是一个象征着“屈辱”的朝代,而元朝和蒙古国有着很大的差别,蒙古帝国包括元朝及四大汗国,版图横跨欧亚大陆,几乎征服了整个亚洲和欧洲。元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元朝的版图是中国这一块,很多人会认为元朝是中国的,与蒙古帝国无关,这是不顾客观事实的说法,元朝和四大汗国只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尽管蒙古帝国由于内部争夺汗位,处于分裂状态,但也只是分裂,没有灭亡,如同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元朝的建立对于传教士活动的发展有着开天辟地的作用,我们所熟知的马可波罗就是在元朝时期,沿着古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并在回国后在意大利热那亚的监狱中口述完成其著作《马可波罗游记》(milioni意大利名)。事实上,元朝对于传教士活动的优待源自其政权的独特性,主要原因如下:
1、蒙古国对于所占领的土地,设置管理机构时,选择的管理人员都是拥有着不同国籍的人员,很多是在当地选择的;
2、蒙古国对于不同宗教文化的接纳程度要相对之前的汉族政权要高得多,因为他们自身就是代表着一种少数的、外来的文化。
3、蒙古国的铁骑在席卷了整个亚洲之后,又从中国东部蔓延到了欧洲,对匈牙利和波兰的成功突袭打开了欧洲的大门。这对欧洲来说是可怕的敌人,但是却使得一直阻碍中欧两个大陆之间交流的那些小国家们都臣服于一个政权,商人和传教士的往来变得更加通畅。
可以说,如果没有蒙古国,诸如马可波罗这样的欧洲人就只能乖乖待在家里,或者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发扬自己的冒险精神。因为,他们无法保证自己沿途的安全,是否需要穿越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国度。所以某种程度上,元朝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悲惨的时代,但是从人类文化交流史的角度看,又是最辉煌最自由的时代。
二、明朝:民族主义的胜利,闭关锁国
在经历蒙古铁蹄的践踏之后,重新建立自己的汉族政权的明朝自公元十四世纪建朝,开启了一段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闭关锁国”时期,在这期间,长城的修筑达到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规模;同时,由于当时倭寇海盗猖獗,明朝在扩展海上国土上仅仅局限在治理自己领海内的区域,而不去讨论印度洋以西的区域,正因如此,在当时的太平洋海军实力最强的葡萄牙舰队,才能够在占领马六甲海峡后,舰指东方占领了日本,之后到达了中国大陆的西南边——澳门。
这些在国家政策方面的“封闭”导致了一个最终的结果就是民族主义的崛起。人们开始对于外来的文化和宗教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并对自身文化更加的推崇。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大陆对于除其本土以外其他地区的探索兴趣大大减少。人们对于已经到达中国本土的外来传教士,要么采取驱逐,要么要求其汉化。这些从民族根本上发生的思想转变也决定了明朝时期传教士活动方针的改变。
首先,不同于元朝的开放,进入到中国大陆并且成功留下在明朝绝非易。来这里经商的欧洲人都被驱逐到了远离北京和大陆核心地带的穷乡僻壤,只有极少数的在元朝时期留下的传教士们,发挥他们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和适应性,努力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意大利传教士,更多的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耶稣会成员。他们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为西方先进技术的传播者,在科学等领域内有着突出的优势,这允许他们进入到当时的社会高层人士中,甚至是皇家层面。
那么,为何是耶稣会能够在当时如此排外的明朝站稳脚跟呢?这需要从他们的先驱方济各Francesco Javier说起,他在1552年12月3日的凌晨在珠江江畔上一个荒无人烟的上川岛上,成功踏上中国大陆,但是不幸的是正当他要开启在中国的传教活动时,他的生命也在那个凌晨结束了,年仅46岁。他是耶稣会第一个在远东地区开展福音传播活动的开山始祖,在经历的在马六甲海峡以及日本的传教活动后,他总结到要想在亚洲更好地推广天主教,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要“征服”这个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在他所确定的行动方针指导下,在方济各逝世同年10月6日出生的另一位,或许是最为中西方世界熟知的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降生。他应当时的耶稣会传教士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ana的邀请,从意大利前往中国。之所以找他的原因是,范礼安的传教活动始于澳门,在这里由于被葡萄牙所占领,因此修建了许多教堂,传教活动十分自由,但是范礼安却发现,在这里找不到一个天主教的成员能够说中文,更别提了解中国文化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寻求一个能够学习中文并且具有很强文化包容性的传教士来开展中国核心内陆地区的传教活动,利玛窦则是完成这项任务的不二人选。
在来到中国并且努力学习中文后,1592年,他决定放弃自己作为“西方僧侣”的身份,因为他发觉,在中国社会上,僧侣们所处的地位要远低于占据核心地位的儒家学者们,针对这样的问题,他将自己打造成为一名西方学者,代表了西方先进的文明。同时,他完全接纳了孔子思想,他率先将其翻译成为拉丁文,并且将“孔子”这个名字进行了拉丁化,形成了现在仍然在意大利使用的专属单词“Confucio”,并且将其定义为最为著名的中国哲学大家之一。他对于中国人祭拜祖先和孔子礼仪的行为保持温和态度,不同于其他的传教士将其视为极端的偶像崇拜行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中国的传教期间,脱下了自己天主教传教士的外衣,穿上了中国的传统服饰,这样的行为在其他传教士眼中看做是“背叛”,而正因为如此,他才更加能受到中国传统老百姓以及上层学者的青睐。
三、清朝:矛盾和对立升级,“礼仪之争”
如果说明朝开启的“闭关”政策是民族保护主义的启蒙阶段,那么清朝时期,这一政策的发展就达到了“锁国”的极致。所谓闭关锁国政策,又称洋禁、海禁,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而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长期关闭国门,严格限制国人对外交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一切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政策。[1]
这一时期的传教士活动由于清政府对待外国人的态度的转变,面临诸多困难和阻碍,同时,其内部人员的更替和传教理念的改变也是影响其活动的原因,并且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影响欧洲传教士整体传教方针的“礼仪之争”,这些矛盾和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教皇Urbano VIII在1633年下令,除以Matteo Ricci利玛窦,Giulio Aleni艾儒略 e Martino Martini卫匡国等为代表的“温和派”耶稣会传教士成员外,其他天主教派系Francescani和Domeniscani的传教士也可以前往远东地区传教,这两个派系对于耶稣会的“妥协”和“中国化自身”的温和方式十分反对,他们认为利玛窦之前接受的祭拜祖先和孔子的仪式,皆为过度的偶像崇拜和迷信活动。
2、教皇的支持转向强硬派Domeniscani的传教士,1645年教皇Innocenzo X正式下令,要求传教士们在中国反对一切祭拜祖先和孔子的活动。
3、1705年康熙下令从北京驱逐当时中国区教皇的代表Carlo Tommaso Mailard de Tournon,允许其活动范围仅限在澳门。
上述这些阻碍的表现,被后世历史学家命名为利益之争,其核心争议点在于,禁止使用“天”和“天主”来表示上帝,更为激烈的是天主教是单一神的宗教,所有的祭拜等“礼”的相关活动只能以上帝作为唯一目标,而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由祭拜祖先以求保佑和表达哀思的传统,同时,尊敬老师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老夫子作为最伟大的教师,其影响力可以从遍布各地的孔庙可见一斑;而清朝中期来华的传教士们却不愿意了解中国的传统,强加于中国天主教信众和中国政府这一莫名其妙的“迷信”和“过度崇拜”的名号,这也是导致他们传教活动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出现,对于整个欧洲大陆来说都是一次新的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使欧洲的民众知道除了他们引以自豪的地中海文明外,在世界的东方还有一个如此强大而又自成系统的东方文明,也许,只有古希腊文明能与之相提并论。尤其是在卫匡国在欧洲出版的Sinicae Historiae Decas Prima《中国上古史》一书中提到的中国各个朝代的编年史,表明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早在《圣经》描写的创世纪之前就已经诞生,这对于天主教甚至是整个以神学为根据的西方文明都是一次巨大的撼动,这也许是天主教为什么要不远万里,克服重重阻碍,都要将中国转变成为一个天主教国家的目的所在。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自未知,而未知又诞生恐惧,恐惧之后催生了行动,而天主教内部的矛盾加上教皇对于自己權利的傲慢,使得最终天主教在面对同样强大的清朝,和同样具有不可撼动的皇权威慑力的康熙皇帝时,将自己从元朝打下的基业推向了终结。
综上说述,从古代传教士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文化的推广,尤其是在完全陌生甚至是相反意识形态的地区,首先,人们需要放下自己的身段,融入当地,接受当地的文化和传统,用谦卑的方式推广自己手中同样闪烁着文明光辉的瑰宝。
【注 释】
[1] 明清海禁,人民教育网.
[2] Bertuccioli.Giuliano, Masini.Federico, 《Italia e Cina》,LAsino doro edizione, 2014.
【参考文献】
[1] 白佐良,马西尼.意大利与中国,商务印书馆,2002.
[2] Bertuccioli.Giuliano, Masini.Federico, 《Italia e Cina》,LAsino doro edizione, 2014.
【作者简介】
王孟冬(1987-)男,汉族,陕西人,助教,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西语学院,研究方向:意大利语翻译,语言学,中意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