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喧宾夺主,让拓展更有效
2017-07-19陆春花
陆春花
教材中的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浩如烟海的文本宇宙中,这些文本总会与其他类型的文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摈弃传统教学中仅仅关注一篇文本的逼仄视野,而要通过有效的拓展形成对文本的丰富性解读,真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紧扣中心,做到拓展有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紧扣文本内容,围绕目标,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只有做到拓展有度、适量,才能使语文教学效益最大化。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如果在其间进行大量的拓展,势必会压缩属于学生的读写时间,削弱对学科教学的基础性知识的把握,导致学生该掌握的理解不透彻。如此的教学过于强调人文性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
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奇迹”一词的意境,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围绕“金字塔之谜”,利用多媒体引入金字塔的相关视频、图片,还摄入了学生感兴趣的木乃伊的传闻等。在学生的津津乐道中,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但文章的说明方法等重要学习内容却由于时间关系而无法兼顾,最终得不偿失。
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师理应通过阅读抓住要点,让学生习得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然而,上述案例中,教师却过度地拓展,将课文的教学目标置之度外,本末倒置,最终只能离教学的初衷渐行渐远。
二、紧扣标准,做到拓展有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我们教学中的一把标尺,也是考量拓展资源的依据。除了课程标准,我们还要紧扣课本这一最重要的教学平台。文本拓展是基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而服务的。围绕文本进行的拓展、迁移、引申才是行之有效的文本拓展,才能顺应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如《轮椅上的霍金》,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中预设非常充分,整个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在学生问及关于黑洞的蒸发性和大爆炸时,由于课前准备工作到位,教师对于这一专业性宇宙知识的探寻居然花了十多分钟时间。试想,如此的拓展教学还是语文教学吗?这样的拓展紧紧围绕课堂的核心目标了吗?诚然,教学真谛是满足学生的需求,但如何满足也需要我们进行考量。
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拓展都搬进课堂,对于这样的拓展完全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进行探讨。而拓展阅读资源的运用也不是多多益善,面对丰富的拓展内容,教师还要从中遴选出为文本目标服务的有利资源,做到有的放矢。
三、內外兼顾,做到拓展有质
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应该遵循以教材文本为基础的原则,让拓展的材料能够更好地关照文本、体悟文本,从而引领学生尝试着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进行感知,使得阅读教学能够走向融通与透彻。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课文结尾“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一段话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进行了拓展:柳,同“留”谐音,内含“留恋”“留别”之意,柳条犹如愁肠,柳叶又像愁眉,都寓意着离愁别绪时的伤感;柳条柔软细长,又能紧系离别友人的心,所以有折柳送别一说。“杨柳依依”的情景,正是李白和孟浩然不舍分别的内心写照。至此,教师并没有草草结束,而是和学生一起回忆了含“柳”的诗句,再次强化了文本所表达的意蕴。
以上案例中,教师由内及外的延展,让学生轻松把握了文本的中心,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体悟了依依惜别的复杂心情。继而由外到内地点拔,强化了学生对文本词议的把握,并准确地领悟了作者的情感,感悟到汉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
四、彼此联系,做到拓展有形
面对当下众多的拓展内容,可谓花样百出,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语文教师仅简单叠加,使之远离语文,甚至失去了语文的“工具性”。怎样才能让语文拓展既丰富多彩,又富有文气,是对我们教学智慧的考验和挑战。
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时,教师在介绍“金色大厅”的过程中,着重讲了“金碧辉煌”中的“碧”字,即碧绿的“碧”,但学生收效甚微。于是,教师为学生拓展补充道: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很严,连建筑的颜色使用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至高无上的皇宫屋瓦才能用金色,大臣官府的屋瓦是蓝色或绿色,普通百姓只能用灰色和黑色。这样一来,只有皇宫和官府才配得上金碧辉煌。通过一番品味,学生对这个词语有了深刻的印象,对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教师通过直观形象的拓展补充,让单薄的汉字变得厚实,让呆板的字符充满活力,为拓展阅读寻觅到了适切的入口,为学生有效理解文本中的词语搭建了平台,强化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为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渗透。
行之有效是语文课堂拓展的追求,也是文本阅读的根本所在。然而要将语文课堂拓展的有效性落到实处,就需要教师基于语文教学的本质,认真揣摩文本教学的需要,精心选择文本拓展的内容,用心挑选拓展形式,准确把握好拓展的度,将拓展潜移默化地融入文本教学的过程中,使之成为文本阅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唯有这样,语文课堂拓展才能得到优化,才能保证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实施。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