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集成推广

2017-07-19吴复学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16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玉米

吴复学

摘要 阐述各年度示范区实施规模及测产验收情况,介绍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包括选种、种肥同播、补施粒肥、分期去弱株、隔行去雄、覆盖秸秆、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促进玉米的科学种植。

关键词 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6-0044-02

鄄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河南、河北两省交界,全县耕地面积6.3万hm2,玉米常年种植面积4万hm2以上,是鄄城县主要的秋粮作物,迅速提高夏玉米产量,对促进全县粮食总产的增加、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自2008年起鄄城县承担实施了农业部“十、百、万玉米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在高产创建工作中,通过集成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创建核心,连片展示,实施百亩高产、万亩连片示范展示等活动,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商品生产率,辐射带动全县玉米均衡增产,高产创建取得较好成效。

1 各年度示范区实施规模及测产验收情况

玉米高产创建项目2008—2013年6年共实施1.02万hm2,其中2008年在大埝乡建设万亩示范片1个,面积700.0 hm2;2009年建设万亩示范片2个,面积1 393.3 hm2:大埝680.0 hm2、旧城713.3 hm2;2010年建设万亩示范片2个,面积1 360.0 hm2:董口、大埝各680.0 hm2;2011年建设万亩示范片2个,面积1 336.0 hm2:旧城、大埝各668.0 hm2;2012年建设万亩示范片4个,面积2 121.3 hm2:旧城镇673.3 hm2、引马乡680.0 hm2、董口镇693.3 hm2、大埝乡674.7 hm2;2013年建设万亩示范片4个,面积2 736 hm2:大埝乡680 hm2、吉山镇707.3 hm2、红船镇668.7 hm2、郑营镇680 hm2。各年度均圆满完成项目所要求的任务指标,顺利通过专家的测产验收。万亩项目区6年平均产量9 618 kg/hm2,比项目实施前3年平均产量(8 044.5 kg/hm2)增加1 573.5 kg/hm2,增幅19.6%,共增产玉米16 123.13 t;6 666.7 hm2辐射带动区平均产量8 407.5 kg/hm2,比前3年平均产量增加898.5 kg/hm2,增幅12%,共增产玉米90 329.2 t。特别是2013年山东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大埝乡连庄村0.67 hm2高产攻关田实打2 346.7 m2,平均产量13 674.15 kg/hm2,树立了玉米生产新的高产典型,吸引了周边乡镇村领导及种植户的参观学习,带动周围农户12 000户,社会效益显著。

2 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2.1 选用耐密型高产玉米品种

品种是玉米增产的内因,适宜的品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在筛选适宜的玉米品种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小面积对比试验起步,在项目区建立试验展示田3 333.3 m2,每年从省内外引进新品种(系)10余个,观察各个品种的抗逆性、抗病性及产量表现,为引进推广高产新品种奠定了基础。二是高产示范引路,即对表现较好,有希望的品种,进行高产示范,让广大群众观摩各个品种的增产潜力和高产性状。三是多点示范搞推广,在项目区每个乡镇都设立一个种子示范村,以加速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筛选项目区全部选用了郑单958、鲁单818、登海605、登海618、先玉335等為主的优良品种,项目区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

2.2 种肥同播

“种肥同播”就是玉米播种时,将种子和玉米专用缓控释肥间隔有效距离(10 cm以上)同时播入田间,该技术可以不用间苗,一般大田后期可不再追肥,省工省力省时,同时,节约良种,提高肥效,增加产量,取得较好的效果。据调查,种肥同播地块,播种均匀,深浅一致,出苗整齐,苗全苗齐苗旺,一般可增产玉米10%~20%。

2.3 补施粒肥

随着玉米密度的增大,玉米果穗秃尖严重,直接影响了产量和经济效益。原因是由于密度大产量高,需肥量大,后期脱肥,养分供应不足,致使果穗顶部籽粒形成困难,导致果穗秃尖。及时补施攻粒肥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攻粒肥是指玉米抽雄开花散粉前的一次追肥,也是玉米的最后一次追肥,试验证明,此时期施速效氮肥120~150 kg/hm2,可增产玉米10%以上[1]。攻粒肥最佳施用时期在玉米抽雄前后15 d,最迟不超过玉米吐丝期,否则易造成玉米贪青晚熟,影响下茬作物的播种。

2.4 合理密植,分期去弱株

玉米是高光效作物,项目区以增加密度为突破口,大力推广紧凑中穗型玉米品种。据试验证明,中等肥力田最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7.50万株/hm2,实收穗数6.3万~7.2万穗/hm2,超高产田留苗7.50万~8.25万株/hm2,实收穗数6.75万~7.50万穗/hm2。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大面积推广宽窄行种植模式,宽行80 cm,窄行40 cm,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协调群体和个体的增产作用。

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提高,在玉米田内,总有一定数量的植株形成不结果穗的空秆或低矮小株,它们不但要消耗养分,而且还会影响其他植株的光合作用。一定要分期及时拔除。据调查于拔节期、大口期和抽雄期分别剔除生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弱小植株,可较常规管理弱株率减少4.2%~9.8%,平均穗粒数增加6.4~19.2粒,千粒重提高0.4~1.4 g,增产玉米5.0%~10.6%[2]。

2.5 隔行去雄

在玉米的天花(雄花)刚露出心叶时,每隔1行拔除1行的天花,让相邻1行的天花花粉落到拔掉天花的玉米植株花丝上,使其形成异花授粉。去雄时应尽量不带叶,以免减产。人工去雄可使养分集中供应雌穗,增强结实率和籽粒饱满度。据调查,玉米异花授粉可增产10%左右。抽出的雄穗应扔出田外,因其上有玉米螟等病虫,不可扔于田间[3]。

2.6 行间覆盖秸秆

麦秸麦糠富含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用于玉米行间覆盖,有利于提高土壤水分、温度、通透性。2010年、2011年连续2年做了秸秆覆盖试验,结果显示:一是增产效果显著,据试验覆盖秸秆3 000、2 250、1 500 kg/hm2分别较对照增产玉米850.5、649.5、300.0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1.6%、8.9%、4.1%。二是秸秆覆盖使土壤的保水性大大提高,并能抑制杂草的滋生,据2011年7月19日测定,覆盖区(覆盖秸秆3 000 kg/hm2),土壤含水量(0~20 cm)为15.8%,较对照土壤含水量(11.2%)高4.6个百分点,同时对照区有杂草20.7株/m2,而覆盖区有杂草2.3株/m2。因此采用玉米行间覆盖麦秸麦糠,对保证玉米前期生长,抵御干旱,有效防止杂草滋生起到较好的作用[4]。

2.7 适期晚收

夏玉米适期晚收是一项无需增加任何投入的增产措施,玉米推迟收获就是增加了对光温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每晚收1 d可提高产量1%,晚收7~10 d可增产750 kg/hm2以上。全县夏玉米吐丝期一般在7月28日至8月8日,从吐丝到完全成熟需要60 d左右,因此全县夏玉米适宜收获期应在9月底至10月5日[5-6]。

3 参考文献

[1] 任兆豫,郭翔翔.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农民致富之友,2013(20):48.

[2] 李存锋.浅谈玉米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24):139.

[3] 孔祥芳.玉米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9):11.

[4] 张娜.浅谈玉米栽培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3(16):123.

[5] 胡青峰.论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7):133.

[6] 徐海云.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5(6):83.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玉米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为什么玉米长“胡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