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冲突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2017-07-19许安琪
许安琪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摘要:网络文化价值观念混乱,尤其危害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由此给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分析网络文化的概念入手,揭示了网络文化冲突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进而创新性的从学校管理,学校活动、学校教学三个维度分别提出了具有可实施性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文化;冲突;思想政治教育;挑战
网络技术发展,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一方面便利的人们的生活,丰富了精神文化产品,但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病症也渐渐显露出来。思想观念成长形成中的大学生深受其影响。如何解决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在道德、政治、思想的负面影响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紧迫任务。
一、网络文化冲突的概念辨析
(一)网络文化的特性
1.开放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动力就是拉拢各主体之间的距离,节省交际的时间成本。这种开放性体现在各国家之间新闻资讯、科技成果、价值观念的交换。由此,网络文化整合了各种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开放的局面。
2.侵略性
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则带来个网络的侵略性。网络文化的侵略性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也是网民之间的。在国家层面体现为意识形态侵略,这是网络文化带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挑战。
3.隐蔽性
由于网络行为是跨越时空的虚拟行为,网络主体有了隐蔽性。网络中个体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道德素养等等,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得现代大学网络文化更加复杂。
4.交互性
网络媒体是被称为第四媒体,交互性是其显著特征。网民既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网络文化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不断进化、丰富,感染力、渗透性也更强。
(二)网络文化冲突的表现
1.网络文化对传统道德认知的消解
网络世界是虚拟的,所以虽然网络文化基于现实,但有着内在生命力,不完全受现实约束。在戴博拉·约翰逊看来,网络文化消解了传统道德观念。这源于以下三点,第一点是信息技术从形式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二,信息技术改变了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就改变了个体在组织之中的责任于义务等问题。第三,信息技术产生了新的不确定性,这为做出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制造了障碍。另一方面,网络技术本身增强了个人主义的思维模式,网络文化彰显了个人主义的呼声。这是源于网络技术本身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当前的网络技术仅仅是利用网络将个人的价值挖掘出来,而且仅仅是作为了商业价值。网络之中泛滥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与网络技术本身的运作方式,获得价值的方式紧密相关。
2.网络文化对国家意识形态的侵略
网络文化对国家意识形态的侵略,主要表现在文化输出,以及对于输出国,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当中,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消解。西方国家资本的强大,带来的文化产业的强大,进而在全球化中主导了网民的审美。而在另一方面也攻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尤其要指出的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对于我国意识形态的消解力,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扭曲丑化民主历史,达到改变人们是历史观,世界观从而消解人们的民族意识,消解政党的执政基础,达到扰乱人们思想观念的目的。
其次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鼓吹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抨击。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攻击中国的人权,民主权力等等。他们善用传媒,巧用集体性事件中人们内心的焦虑,加速扩散意识形态冲突。
二、网络文化冲突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1.对国家意识形态认同
首先,网络文化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挑战。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阶段。个体可塑性很强,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当前美国掌握着全球文化的节奏和方向,使得一些大学生崇拜西方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以及生活方式。尤其是以西方生活方式为突破口的传播方式。
2.历史虚无主义为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为首的社会思潮在青年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影响。首先,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方式,利用网络信息,大肆宣扬攻击关于执政党合法地位的言论。这样的言论会导致青年人对执政党的信任度降低,产生怀疑,危害到青年人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打击了他们该有的政治热情。另一方面则是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损害抹杀,特别是加多宝“邱少云”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引发的对于英雄人物被抹杀、讽刺的反思。一个民族缺乏英雄的精神引领,缺乏英雄们民族气节的鼓舞,是羸弱的。
3.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弱化
网网络文化的实质是传播强势国家向传播弱势国家的价值倾销。资本强国,传媒老大哥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就占据着网络霸权一方。而当下网络中流传的多是对西方人生活的美化后的探讨。网络中的西方文化无孔不入,而自由主义,崇尚个人主义都是其文化的核心。而现在,这些观念正伴随着西方文化产品的侵入,在中国的网络中流行。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这一点主要是围绕着网络的虚拟性来说,由于现在社会上最主流的交往方式还是传统的人际交往。因此,如果大学生发生现实社会适应不良的情况则会出现逃避现实,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留恋与网络。并且产生上网亢奋,下网疲倦的条件性反射,难以集中精力好好学习。进而也弱化集体意识,并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之中存在心理障碍等问题。
三、在网络文化冲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网络文化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很多人特別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1]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曾经提过用于解释消息被受众选择的概率“可能的报偿/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2],分子“可能的报偿”是指消息内容本身能够满足需要的程度,而分母“费力程度”则是指获得消息的渠道和途径。由此,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唯有主动融入学生,积极的与学生互动,吸引学生关注。网络中有了关注才有话语权
(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让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氛围,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在校园文化中、与他人的实际交流中获得真正的价值感。在集体主义的氛围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的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以此来预防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发生。尤其是高校的体育活动应当作为重要的,长期的规律性的校园活动来开展。
(三)培养学生媒介素养
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可以使学生在识别网络信息的时候更理智。首先利于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优劣,其次,媒介素养的培养还将交给学生媒介运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哪些是媒介运营商骗取点击量的“把戏”,学生从媒介使用者和运营者两个身份去认识媒介的正确使用方式。知晓媒介的正确使用方式,拿回被媒介运营商“偷”走的时间,做媒介的主人。
网络文化冲击,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巨大的挑战。但是这种挑战背后也带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迎接这种挑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本着爱学生的心,理解、关爱、引导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3
[2][美]施拉姆,波特著.传播学概论(第2版)[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