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制造”现存问题及发展方向

2017-07-19唐蕾

中国市场 2017年19期

唐蕾

[摘要]随着特朗普的上台,“中国威胁论”的盛行,美国大兴贸易保护主义,旨在打压中国,重塑美国为制造业强国。在面对美国的有力竞争下,中国制造只有改变才能在低谷求得生存;而《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让中国制造看到了希望。文章首先分析中国制造的历程;细数中国制造现存问题,与美国进行对比;最后提出中国制造转型的相应建议。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职业化教育;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28

2016年11月,美国大选落下帷幕,特朗普当选。在其上任第三天就正式宣布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或因其认为美国在全球化中获益太小,而成本巨大;因此要减缓美国全球化的步伐,大力发展美国国内各项设施的基建工程,使美国再次成为制造业大国强国。而中国这个传统的制造业大国也正面临一系列问题,中国制造业真的要没落了吗?恰在此时,政府为了克服重重困难,颁布《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强国。

1中国制造发展历程

加入WTO以来,由于我国的人力资本等成本低,大量外资来我国投资建厂,我国也由此走上制造大国之路。我国制造业生产总值十年间从5万亿元增长到近20万亿元,增长速度可见一斑;侧面说明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2004—2014年制造业生产总值及制造业占国内生产值比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在制造业产值大额增长的同时,由上图可知,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率在波动下降,尽管幅度不大,但足以说明我国制造业没能赶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足以看出中国制造在实际生产中存在一定问题。

2中国制造现存问题

21中国制造结构不稳,“大而不强”

目前,我国制造出口的重心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和机械配件;这两类产品2015年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643%。相较于美国的出口结构来说,我国贸易额巨大,出口结构接近金字塔形,纺织品机械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金字塔的底层,而高新技术产品则是金字塔的顶端;也就是说,中国制造虽然遍及全球,但产品结构趋向单一化。

22我国资源、人力等成本上升

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到2014年城镇人口的年工资几乎增长了3倍,部分管理部門的人员工资甚至增长了4倍;燃油等能源价格随储量减少而逐年攀升;100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也减少了近200人民币。制造业的种种成本价格上涨均导致总利润的减少,我国在成本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小。

波士顿咨询集团一份2014年的研究报告显示:相比美国,中国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正快速下降,优势只有4%,到2020年后中国和美国制造成本将持平;另外,美国制造业正强势回归,将重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或将重回世界第一制造大国。[1]

23核心技术及人才的匮乏

迄今为止,仍有大量高科技设备的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我国在相关科技领域的水平仍有待提高。有些行业,我国完全依赖进口。如圆珠笔笔头,不久前我国才能自主研发。在另一些行业,我国掌握了一定核心技术,但还未能降低制造成本。如航母,虽然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二艘航母已经下水,但与联合国其他五常相比,我国仍有一定差距。美国拥有11艘航母,英、法、俄在航母数量上也有优势;甚至连印度都即将拥有第三艘航母。而在高端人才方面,数据显示海外人才是中国创新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技类世界500强企业寥寥无几。

24国外相应贸易壁垒

我国也有发展远快于国际的高新技术产业,如光伏产业。我国的硅晶板制造成本远低于欧盟,而质量却比欧盟生产的更为优良,由于批量生产,价格较国际低很多。欧盟就以价格过低对我国的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征收高比例的反倾销税,导致我国出口受阻,制造减少。

3中国制造如何变强

《中国制造2025》计划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2]为达成这一目标,本文有以下几个建议。

31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

为了转变我国经济结构,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其实,经济的转型也就意味着制造业的转型;而《中国制造2025》也是以创新驱动为基本方针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国家的许多政策都与制造业相关,“去产能”主要是针对钢铁制造产能过剩,“降成本”“补短板”“供给侧改革”也可认为是对制造业的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因此,制造企业应该落实各项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我国才能通过创新补全核心技术进而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

32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理念及方式

高等学校是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和核心技术人才的基地,人才输出直接关系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对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在现阶段,高校应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实现与社会的人才对接,为中国制造添砖加瓦。就如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设立,也是为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职业型人才。

高校每年的毕业生高达750万名左右,从2017年到2045年将会有2亿人毕业于高校,占人口总数的1/6 左右。面对如此多的高校毕业生,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愿景的规划则不仅仅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举措,更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重要保障。[3]

33强化提升生产制造方面的各项标准

我国制造的机电产品水平渐渐跻身世界先进水准,但出口问题严重;国外设置技术壁垒以阻断我国的出口。打铁还须自身硬,我国生产制造中的各项标准仍有欠缺。因此,需要强化提升各标准,促使产品更加精良,让人无法“挑刺”。

34提倡工匠精神

随着可承受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关心产品的质量而不是价格。工匠精神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还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如果说制造业转型的硬条件是掌握核心科技,工匠精神就是必备的软条件。具有此精神的匠人从事某一行业不求名利,这种精神在功利化的现在十分可贵。

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制造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川普大兴贸易保护主义,但美国不会切断与中国的外贸联系。因此中国制造正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需要把握机会实现制造业兴国,使中国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

参考文献:

[1]刘承元中国制造的底气与信心[J].企业管理,2017(1).

[2]360百科中国制造2025[EB/OL].http://baikesocom/doc/8385315-8703052html

[3]周海银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中国制造2025”[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4).

[4]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从时代需求看“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J].国家治理,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