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倪传婧:“霸屏”苹果官网的90后美女插画师

2017-07-19王玉琴

华人时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年画插画

王玉琴

在很多人印象中,苹果官网向来孤傲中透着高冷,不过2017年春节前,它却忽然变了一种风格:该网站首页推出一组中国风浓郁的传统年畫,鸡年插画《吉星高照》成了“霸屏”(长时间霸占屏幕)。更让人惊讶的是,霸屏苹果官网的这件作品,出自中国女孩倪传婧之手……

跑到美国学插画

今年27岁的倪传婧出生于广东,5岁的时候,她曾在深圳学习画画。倪传婧至今记得,那位女老师的教学模式非常先进,她很赞赏小孩子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声音”。这跟当时很多强调技巧,抓临摹素描的画院很不一样。

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倪传婧非常喜欢和享受画画,因为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讨好他人去做这件事情,所以,小学美术课的作业总是她最期待的。10岁那年,她随父母移居香港。闲暇时,对动漫颇感兴趣的倪传婧,最爱看《猫和老鼠》《狮子王》等动画片,以及手冢治虫的《怪医黑杰克》、奥·卜劳恩的《父与子》和宫崎骏的系列绘本作品。

倪传婧喜欢画画以及用视觉来说故事,所以插画成为了自然的选择。“插画对我来说是一个梦的世界,它的魅力在于能够创作出天马行空的奇幻世界。”在中学里,同学们觉得只有做医生、律师、银行家才能挣大钱,才算出人头地,毕竟香港是金融和法律人才遍布的地方。要画画?“没出息”,或者“那只是青少年的梦想,不切实际”。倪传婧却从没这样想过。

“我想学插画!”高中会考时,成绩优异的她鼓足勇气向妈妈表露想法。还好,向来开明的母亲只是吃惊了一下,然后问了一个问题:“这样的职业很可能没饭吃的,你有心理准备吗?”当时的倪传婧年少轻狂,回答:“哪有那么苦?!”

1999年高中毕业后,没经过正统艺术教育的倪传婧,以优异成绩考取世界一流艺术院校———号称“艺术哈佛”的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刚进大学的时候,18岁的倪传婧并不知道自己擅长和想做的是什么,于是选择了平面设计专业。可是,她的生活却渐渐被怀疑和疑问给占据了。“我画得够专业么?”“同学们都好厉害,我毕业该怎么办?”后来经过一段探索,她终于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画插画。

就像千里马最终会被伯乐赏识一样,导师克里斯·巴自利发现了这位中国女孩的才华。当倪传婧因为学校成绩、比赛而分心,当她试图“画得更专业”时,导师却意外地问她对于绘画的热忱源自何处。他告诉小倪,“风格只是一个人绘画的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风格,每个人天生就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倪传婧意识到,要发掘自身独特的“声音”。

由于倪传婧家境一般,纽约物价又高得惊人,她很快就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于是便在大学里想法赚“外快”生存。恩师帮她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原来,他的太太秀珍,当时是《主办者》杂志的创意总监,也是业内非常有名的媒体人,克里斯·巴自利经常把自己学生的作品推荐给妻子。而她正好看中了倪传婧的插画。

于是,倪传婧就得到了一个宝贵的实践机会,为秀珍主编的杂志创作插画。这个偶然的机会,让这位中国女孩顺利地把脚迈进了美国社会。大学毕业时,她已经发表了10多幅作品。

“牛”小丫登上福布斯艺术时尚榜

由于是国际生,毕业一年内不能将学生签证变成工卡,倪传婧就必须离开美国。其实即便手里握着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找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刚毕业,她就马上搬到纽约求职,“厚着脸皮”给纽约时报的编辑发邮件。那时,她只能租着远郊布鲁克林黑人区的房子,吃着便宜的饭菜,用省下来的钱把自己的作品印成明信片发出去。

“那年我印了600张圣诞卡,每张卡背后都亲手写上自我介绍和作品的网页。正是这份执着,让她打动了纽约时报的美编,也打开了发表的道路。从此,其插画作品开始进入主流视野。

倪传婧没有在国内上过美术学院,但她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时,看到很多来自中国的学生,技巧性特别强,石膏素描都很棒,但插画作品却毫无个性,显得平庸。但是,美国学生就很注重个人想象力的发挥。她觉得,“想象力应该更重要,技巧性的活儿可以由电脑代替,但艺术不是工厂出蓝图,必须通过想象产生。”

倪传婧说,做插画最怕的事情就是没灵感。灵感塞车的时候,太刻意反而出不了好东西。她一般会尽量放松,洗个澡,逛逛公园和博物馆,灵感会从潜意识里“冒”出来。靠着这些奇妙的灵感,她不断揽下广告、封面设计、杂志配图等业务,有时每月竟能赚几万美元。

翻开倪传婧画的插画,一阵浓郁的中国风扑面而来。纯黑的底色中,多少浓淡相间棕色的菊花开得正艳;半空中,一只暗红色的蝴蝶飞过,却被笼罩在一片如珍珠般的蜘蛛网中;而这张网,明暗间凑成了一个骷髅头……这是倪传婧一张叫《茧》的插图,为祭奠偶像麦昆而作。

“我很喜欢亚历山大·麦昆(英国时尚教父,于2010年自杀身亡)。我喜欢他每个设计背后的故事,喜欢他以犀利的裁剪赋予女性以魅力,更重要的是,我喜欢他那种在创作中体现的丰富却不安、美丽而迷人的死亡意识。”倪传婧静静地解释,“我的灵感来自麦昆的一句名言:‘死亡是忧郁和悲伤的,却也是浪漫的。因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而生命是美丽的。有了死亡才有给予新生命的空间。”如果黑色、骷髅头在西方代表死亡,那么,画中精致的菊花、蝴蝶却蕴含着更深的中国味道———人淡如菊、化蛹成蝶。

2010年,2012年,2013年,倪传婧都入选纽约时报年度最值得关注的文章插画。

2014年1月中旬,倪传婧的名字赫然登上美国《福布斯》杂志每年评选的艺术与时尚类“30 Under 30”名人榜,而且是榜单中最年轻的得主之一。福布斯“30 Under 30”人物榜单于2011年首次推出,是从科技、好莱坞到企业家等15个专业领域中遴选出30位30岁以下的闪耀新星,当选者不仅代表这一代人的创业精神、创意和智慧水平,更具备令人惊艳、富有魅力且热衷勤奋等特质。这次入选的30名艺术潮人中,13位是视觉艺术家,而其余的则为时尚设计师、图形设计师、时尚博主等等。

倪传婧事后才知道,自己是由母校罗德岛设计学院提名的,入围之前她一无所知,所以能获此殊榮她非常意外。“你知道吗?也就是从这时起我妈才放下心了,过去她真的怕我在纽约没饭吃!”和导师克里斯·巴自利谈起此事时,倪传婧开心地笑了。

这位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美女,一下就引起美国众多媒体关注。色彩斑斓的作品,为她赢得了《纽约客》《纽约时报》《连线》杂志、麦当劳等一系列重要客户。

《纽约客》的老板非常喜欢倪传婧的《月下仙狐》和《鲤鱼高跃》这两幅作品,画面有很浓郁的中国风,这也是很多华人儿时在年画和招贴画上经常见到的元素,看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接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会把相关的资料通读很多遍,然后努力理解关键点。同时划下那些能快速给予我感受的主要段落,即兴写下头脑最先反映出来的内容。”当倪传婧彻底理解了概念之后,她却喜欢把那些资料扔得远远的,然后抓住意识里最直接反映出来的情感元素,再推敲。这能帮助她把已经僵化的脑子,从那些繁杂的视觉符号和无数的隐喻中解放出来。

2016年春天,倪传倩为美国奥美广告公司设计的插画海报“巨力量,聚众力量”,以“猴子捞月”为主题,十分直接生动地表达了海报的宣传理念,形象地表达了聚众的力量,在业内引起反响。

浓郁中国风“霸屏”苹果官网

为什么画面会有故事感?倪传婧说出了小秘密:“画画时,我会边听有声书,情节很强的,像《权力的游戏》《魔戒》,故事越长越好,40—50个小时刚好符合我画一幅画的节奏。我喜欢故事,等于一次做了两件喜欢的事,很享受。”

2016年,苹果为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决定请深谙西方绘画技法的华人青年艺术家,来绘制春节年画。10月,应苹果公司之邀,倪传婧为鸡年的到来创作新作品。

她说,“这次为Apple创作的年画前后花了两个多月,主要考虑角度有三个。第一是传统的中国新年元素,第二是现代的趣味,第三是与Apple品牌的关系。”传统的中国新年元素当然有2017鸡年的公鸡、热闹的场面以及喜庆的暖色调。

除了欢乐和祝福,倪传婧还希望这次的作品能给历史悠久的年画带来新气象,能在以往的年画中鹤立鸡群,于是加入了富有现代感的趣味。这主要体现在这幅年画的故事上:一群打扮成公鸡的小乐团成员在城市的屋顶上穿梭演奏,还引来两只大公鸡跟它们共同起舞。在用色上除了传统的金色和红色,也加入了更多现代感强烈的色彩。最后因为这是为Apple创作,Apple品牌里的音乐元素也不能少,这体现在乐器般的城市大楼设计上。

这次由于使用Apple的产品创作,所以整个过程是全电子化的。这样的模式也重新定义了“工作室”的概念。在两个多月中,倪传婧身在洛杉矶、纽约、香港以及奥地利,但她只要带着电子创作工具,任何地方都可以变为工作室,包括在飞机和火车上。

在很多人印象中,苹果官网向来孤傲中透着高冷,不过2017年新春,它却忽然变了一种风格:该网站首页推出一组中国风浓郁的传统年画,倪传婧的作品《吉星高照》在展示后引发轰动,作品中被线条构造的中国雄鸡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饱和度突出的色彩充满了对新年的美好愿景。她的插画作品被喻为“用东方的色彩展现了西方的哲学”,老外们说,她画里浓郁的中国风,让他们醉了!

而倪传婧及其作品,也因为众多果粉们的转发热情,再一次为人们所认识。对倪传婧来说,这次的年画非常有意义。这是她第一个在大中华地区的广告,爸妈在逛街时能很容易看到女儿的户外广告牌,第一次父母能以她的动画贺年卡来拜年。“我妈妈刚好是属鸡的,今年是她的60岁生日,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带有给她祝贺的想法。”

几年来,倪传婧靠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中国元素,杀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她几乎拿到了插画这个领域在美国可以拿到的所有大奖。

(责编 孙礼勇)

猜你喜欢

年画插画
插画
中国年画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神秘的不速之客
羊年画羊缪印堂
何籽❘插画
找出插画缺的部分
缪印堂的“年画”
开封木版年画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