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危机的反思及改善对策

2017-07-19张鸿燕

中国德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香港回归身份青少年

青少年作为香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其国家认同状况不仅直接关乎香港的繁荣稳定,而且对维护国家统一、贯彻好“一国两制”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香港青少年在国家认同方面所呈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进而找到增强其国家认同意识的对策。

香港自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至今已有二十年。然而,部分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状况却依旧令人担忧。

2014年“占中”期间,西方势力和香港反对派利用青少年对“一国两制”认知的误区和盲区,将其武装成为“占中”的主导力量,不断攻击与诋毁中央与特区政府,严重阻扰了香港民主政治的正常发展。[1]“占中”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缺失,乃至发生了危机。

青少年作为香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其国家认同状况不仅直接关乎香港的繁荣稳定,而且对维护国家统一、贯彻好“一国两制”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香港青少年在国家认同方面所呈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进而找到增强其国家认同意识的对策。

一、国家认同危机的表征

(一)国民身份认同感偏低

所谓身份认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指一个人对其居住地与所属国的归属感,其中除了客观的法律依据和居住情况之外,还涉及个人对于居住城市和国家的主观看法。香港是“一国两制”政策运作的第一个特别行政区,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所作的解释:所有香港中国同胞,不论其是否持有“英国属土公民护照”或者“英国国民(海外)护照”,都是中国公民。面对这样的身份转变,香港的青少年最初是否能够且乐于接受这个新的国民身份?根据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1998年进行的“青少年公民意识和道德价值研究”显示,965名10—24岁青少年中,有54.3%认为自己对中国是没有归属感的;而2,075名成人中,更有76.9%认为青少年对中国是没有归属感的。[2]可见,在香港回归之初,至少有半数以上的香港青少年对自己祖国的归属感并不强烈,甚至谈不上认同自己中国香港的国民身份。自香港回归以来,培育青少年乐于接受中国香港的国民身份,就一直是香港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2001年,香港特区政府提出把“培养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作为课程宗旨,并明确这是“德育与公民教育”的五个核心价值之一。然而,从近年来的若干调查结果和学者研究看来,香港青少年对中国香港的国民身份认同程度依然偏低。据《2010年香港青年统计资料概览》显示,90后(15—19岁)及80后(20—29岁)青年分别只有62.9%及68.4%认同及非常认同自己是中国人。[2]也就是说,香港回归十余年,青年一代中仍有超过三成的人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这一国民身份。

(二)中华文化认同缺失

香港回归前,英国为了维护其殖民统治,曾致力于消除香港民众原有的中华文化认同,断绝其对原有文化根源的守望,用西方文化重塑香港民众的文化认同。比如,在学校教育中,割裂香港和内地的关系。港英政府曾为每一位学童提供关于“英国人的理想与习俗”的基本教育,推行所谓教育禁止政治参与、政治与教育严格分开的政策,企图从文化上疏远青年学生对自己祖国的认识,这也是造成香港青少年对中华文化认同缺失的原因之一。时至今日,香港仍然存在重视英文教育而忽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以母语认同为例,虽然青年学生使用普通话的比例在提高,但部分学生对普通话的选择运用并非因为是母语,而是有着强烈的工具性动机,即本地就业市场的需求,其实在他们的心中普通话的母语身份认同还没有真正扎根。

(三)本土意识越来越强

本土意识的崛起是香港部分青少年缺乏有效国家认同的又一表现。20世纪70年代,随着香港经济的繁荣,“香港人”(Hong Kongese)、“香港梦”(Hong Kong Dream)等概念通过“功夫电影”等文化载体得以广泛传播。据调查,回归祖国后的香港居民认同自己是“香港人”“中国的香港人”的比例远远高于“中国人”“香港的中国人”的比例,而且该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3]近年来,香港出现了一些质疑和排斥内地的负面声音,甚至还出现了“香港城邦论”乃至“港独”言论。2012年,香港爆发了“反对国民教育”的运动,将强化国家认同的“国民教育”看作是“洗脑”。2014年2月,香港大学学生會刊物《学苑》更是以“香港民族,命运自决”作为封面故事,讨论香港人的“本土意识”、香港人的“民族自决的权利”以及建构香港“本土共同体”等问题,并在民调中公然调查香港“独立成国”和“公投建国”等问题。[4]这表明伴随着香港回归成长起来的“97一代”更具有强烈的本土意识,而所谓的“本土意识”如果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隐含着“去国家化”的危险倾向,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四)身份认同产生对立

香港回归后成为我国中央政府下辖的地方特区,香港市民同时面临着香港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两种身份认同。但在现实中,部分香港市民更看重香港认同本身的主体性,强调香港是一个高度自治的主体,香港政治经济制度与内地不同,要求尽量减少中央对香港的管治。面对国家认同时,有些香港市民优先意识到香港的异质性,而非与内地的同质性,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香港是自由、法治社会,内地则不是。在这种观念的误导下,香港认同进一步得到强化,甚至有部分香港市民只有香港认同,排斥国家认同,使得两种身份认同间的对立关系更加明显,而这种情形也必然会影响到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形成。部分青少年受到严重的误导,常常采用二分思维来区分内地和香港的政体,即错误地认为“内地是不民主的,香港是民主的”。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有些香港青少年进一步混淆国家认同的维度,将政体意义的不认同内地进而扩展到政权意义的不认同中国,对中央依法管治香港采取对抗态度,甚至有少数人存在主权意义的不认同中国的趋势。而主权意义的国家认同危机属于最严重的国家认同问题,一旦被某些政治势力利用,极有可能衍生出分离主义,进而威胁到国家主权的安全。

二、国家认同危机的归因

(一)长期殖民统治的后遗症

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有百余年,港英政府为满足其殖民统治的需要,长期推行“殖民教育”,一方面加强宗主国意识渗透以及英国制度、文化优越性的教育,试图从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把香港从祖国母体中分离出去,使其转变成为忠于大英帝国的“子民”;另一方面淡化国家和民族观念,蓄意以社会代替国家,回避国家、民族观念的教育。港英政府“殖民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许多香港青少年的国家民族意识极其淡薄,对自己的国民身份认同非常模糊,乃至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一些市民纷纷争取外国籍或移民他国。这种情况对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意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隔阂导致的偏见与误解

历史的原因造成香港与内地长期处于隔离状态,有相当多的香港居民对内地的情况不了解,对中国的历史也知之甚少,缺乏形成国家认同感的土壤。尽管香港回归祖国至今已有二十年,部分香港居民在心理上对祖国仍有不小的隔阂。由于深受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文化及其倡导的所谓“民主”“自由”等观念的影响,部分香港居民对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国情存在着误解,对香港实施国民教育政策存在着误读。甚至有部分出生于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的青年人,他们即使没有经历过或感受过港英殖民的威权统治,也没有殖民历史的记忆,却仍然有人会缅怀殖民政权下的生活,却对自己的祖国缺少充足的、正确的认识。实际上,他们对曾经的港英殖民统治、对现在的中央政府的认识可能大多来自长辈们的讲述,倘若周围人给他们传递的信息是带有强烈偏见和误解的,长此以往,对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必然会造成消极影响。

(三)国家认同教育仍然缺失

香港回归后,公民教育侧重香港的特殊性教育,国家认同教育缺失。为了在学校加强国民身份认同教育,特区政府在2010年《施政报告》中提出设立“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对学生的国民身份教育。该提议虽经过四个月的咨询和修订,却没有敌过2012年暑期的反国民教育行动,未能于当年9月在学校试行,反而于10月公布搁置重在提升青少年国家认同意识的“德育与国民教育科”的施行,甚至有泛民团体要求教师签署拒绝教授国民教育科的承诺。在高校中,也出现过个别教授直接在课堂上表明自己支持“占中”的情况。这些做法对于处在学习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学校教育是塑造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基石,然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中,却缺失对国家认同的教育,反而充斥着被美化后的港英社会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教育,这导致部分青少年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出现错误或错位的“镜像”,因而对当今香港社会抱有更多的不满情绪,相应地,对自己祖国的认同度也会大大降低。

(四)社会思潮与媒体的误导

香港的社会思潮呈现多元性和异质性并存的局面,民主异化、民粹主义、分离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不断蔓延,且在“香港城邦论”“香港民族论”等思潮的鼓动下,呈现出进一步恶化的势头。无论是“香港城邦论”还是“香港民族论”,都一再强调香港与内地的区别,并且歪曲历史与现实,美化英国殖民香港的历史,甚至为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而感到光荣,把从西方传入的制度、法律和价值观念等无一不看成是先进的、正确的、文明的,把接受过英式教育的人看成是社会精英。《香港城邦论》的作者陈云等人不顾客观现实,采用充满暴力的语言对内地进行妖魔化宣传,用危言耸听的话语宣扬内地对香港的威胁,不断强化香港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内地的不满情绪,意图使更多香港民众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更加淡漠和疏离。另外,部分香港媒体大肆报道内地的负面新闻、非法事件等,给香港民众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可小觑。媒体带有误导性的报道,会使一些不了解实情的香港青少年对内地失去信心,从而造成了消解青少年国家认同意识的不良后果。

三、增强国家认同的对策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必备的品质,公民只有对国家形成认同,国家才有凝聚力,国家和社会才会走向稳定和安全。青少年正处于国家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仅要对香港青少年在国家认同方面出现的问题与危机进行分析,还应该进一步探求解决之策,以切实增强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

(一)加强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

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既是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也是建构中国人身份的文化根基,具有凝聚民族共同体的“黏合剂”作用。国家认同感的培育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的滋养。因此,香港在学校教育中有必要对青少年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讲述那些具有传统美德的人和事,引领他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塑造良好的国民品质。学校可根据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增加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介绍,开设学习传统文化的课程,如書法、古文鉴赏等;通过中国传统才艺的传授、中国民俗的体验,培养香港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建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除此之外,加强历史教育,也是增强香港青少年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学校应该引导青少年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增强其作为文明古国的一员、中华民族的一员的自豪感;也要让他们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是怎样反殖民求独立、怎样反侵略求生存的。要用正确的历史观引导青少年认识和分析国情,理性看待当今中国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增进对祖国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强化以宪法、香港基本法为核心的政治认同教育

香港作为我国第一个实践“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如何在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框架内,增强香港青少年在制度层面的国家认同,是香港回归后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教育不仅要重视以语言、历史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更要强调以宪法和基本法为核心的制度认同教育。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香港基本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基本法律,是“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法律化、制度化。增强青少年对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理解与认同,对于树立法治意识,形成遵守基本法、维护基本法的良好风尚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制度认同,政治认同还包括主权认同教育、政府认同教育和政治信仰认同教育。进行政治认同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公民的政治情感。因此,政治认同教育不能仅仅是课堂中的政治知识传授,而应该通过各种政治体验活动,培养公民的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提高他们的政治理性判断力和自觉程度。在政治认同教育中,还需要发挥仪式的作用,如升国旗、奏国歌、庆祝国庆日以及一些特殊的纪念日,在仪式中将抽象的国家认同具象化,体现在仪式的每一个环节,伴随着仪式的进行使青少年体验到对国家的热爱之情,进而强化对国家的认同。

(三)加强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公民教育

在某种意义上,公民教育首先是国家认同的教育。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公民意识,只有对自己公民身份有着高度的认同,人们才会承认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密切关联,才会协调与处理好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才会对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并勇于为国家的发展肩负起应尽的责任。因此,加强对香港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对于建构国家认同意识十分必要。在开展公民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资源开发方面入手,充分挖掘民族记忆、民族符号等隐性教育资源,使隐性资源和显性资源相结合;可以从实施过程入手,注重体验,将公民教育发展为生动活泼、互动参与的教育形态。实践表明,体验、互动、参与、参观等教育形式是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方法。

(四)促进两地青少年交流的制度建设

香港与内地青少年的交流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一定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安排,应该以制度化的形式予以保留和坚持,譬如两地师生的定期交流实习、两地学校缔结姐妹联盟,等等,让双方可以定期就彼此关心的问题进行研讨,使青少年能够得到更多机会拓宽视野,加深对世情、国情、港情的了解,培养彼此兼容的核心价值。在中小学阶段,可通过创建一些特色鲜明的少年宫,使之成为促进香港与内地青少年相互了解的窗口和交流的“集散地”。在大学阶段,可依托社团,促进内地与香港多方面的交流。社团是两地青年学生社会参与的重要载体,在政府层面的规范指引下,以创新创业、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等为主题,支持两地青年交流促进会等活动的有序开展,将有利于增进彼此的沟通、认知、交往与合作,从而实现对国家认同的巩固。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培育国家认同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和政府、学校教育、社会舆论以及青少年的亲身经历都会对其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准确地掌握香港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制订出有效的提升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行动方案,使国家认同深入人心,内化为每个香港青少年内心的价值取向,并外化为每个香港青少年的一言一行。

參考文献:

[1]徐晓迪.香港青年身份认同的路径研究[J].青年探索,2016(5):98-105.

[2]胡少伟.析香港国民身份教育的困难[J].Advances in Education,2014,4(5):112-120.

[3]王衡.国家认同、民主观念与政治信任——基于香港的实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3):147-161.

[4]强世功.认真对待香港本土意识,探索强化国家认同之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5):22-25.

【张鸿燕,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香港回归身份青少年
香港回归25周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
跟踪导练(三)(5)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