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视域下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态观探讨

2017-07-19冯军李国春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生态观

冯军 李国春

【摘 要】 人本主义价值观强调“人-社会-自然”的协调统一发展。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少数民族呈现的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生态观念、生态行为和生产方式,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云南少数民族;生态观

一、引言

我国“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了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要着力于“人-社会-自然”协同发展,树立保护自然、珍爱生命、保持生态平衡的观念。

云南地处我国边陲,少数民族聚居地自然环境复杂、呈现出生态环境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特点。各少数民族在认识自然规律,顺应和改造自然环境活动中,始终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廖国强等(2006)认为,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风俗、禁忌习俗等影响着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态观念和行为。云南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他们敬畏自然,在大自然中获取生存的基本条件;他们遵循自然规律,适度索取自然资源。然而,有些人只看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忽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对立,强调社会生产中的经济发展,加深了他们与自然紧张的关系,使“生态”与“价值观”不断交融,从而形成了“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的观察视域。

二、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基本内涵

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是“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价值观。这里的生态价值观体现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研究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价值关系。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中所谓的人本并不是从个人主义出发的,它强调的是人类整体利益的人本,以及考虑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人本。

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主张和谐和辩证统一,即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追求的是物质的丰富和经济总量的增长,但也不能忽略社会和人的发展,人、自然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相互作用、协同推进的关系。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既不强调“自然中心主义”也不发扬“人类中心主义”。通过协调发展“人-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生态观与生态环保

云南少数民族生态观主要体现在原始宗教信仰、风俗禁忌、少数民族民间规约和民间文学等方面。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遵循着约定俗成的生态自然观,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使得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延续。

作为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自然崇拜是对山、水、动植物、图腾等自然元素的崇拜。当地少数民族把这些元素加以神话和人格话,从而对生态环境自觉、自愿地加以保护和维护,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利弊关系。云南的藏族、哈尼族、布朗等民族对神山充满敬意和崇拜。藏族人民对神山的朝拜已经成为全民的宗教活动,很多藏民围山叩拜,在高大险峻的山上会看到很多信徒进行一步一叩、五体投地的叩拜活动。位于云南哀牢山和无量山地段的壮观的哈尼梯田就是当地民族敬拜神山、顺应自然的具体表现,与哈尼族对森林、对水充满着敬意和爱意是分不开。这些行为都是当地少数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这些地区的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得到完整的保护和传承,不仅维护了当地生态平衡,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云南彝族、佤族、傈僳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对动植物的崇拜也使这些民族地区保持着原始自然风貌,为生态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很多少数民族村寨附近都有“密枝林”、“祠堂林”,当地民族把他们视为神林,神圣不可侵犯,禁止乱砍乱伐;傣族对孔雀和大象的崇拜,佤族对牛的崇拜、彝族对狗的崇拜等等,有效地保护了云南生物多样性。图腾崇拜源于原始宗教信仰,是祖先对诸如动植物或其他东西有着亲缘关系而规定给予保护的标志,通常作为一个部落或族群崇拜的象征。云南少数民族图腾崇拜“在客观上具有一种以神灵的名义积极主动对崇拜物进行生态保护的行为。”(何星亮,2004)这就避免了森林里的乱砍乱伐、大肆猎捕动物的行为,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云南少数民族对山水、动植物、生活方式等存在着诸多的禁忌,这些禁忌对生态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价值。为维系云南生态平衡和促进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傣族的“龙山林”文化;傈僳族和哈尼人的动物图腾;以及德昂族将茶叶、葫芦作为自己的图腾,普米族把草作为图腾,拉祜族的葫芦传说等都体现了人民丰衣足食的渴望。此外,云南少数民族的民间规约对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也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傣族的“布双郎”;苗族的“榔规”;侗族的“款约”;壮族的“都老制”等约定都涉及到了生态资源的保护,这些反映云南少数民族朴素的生态观,对保护山林,水源,动植物等生态资源,避免乱砍乱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具有强制约束作用。

四、结语

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辩证统一。云南各少数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实践中,不仅要追求丰富的物质需求,获得自身的幸福生活,还要遵循自己的宗教信仰,遵守民族民间规约,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在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挖掘和传承少数民族生态价值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为民族地区和谐发展,促进和落实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廖国强,何明,袁国友.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2] 何星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48-56.

[3] 段全武,龙庆华.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环境保护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7)50-51.

[4] 袁国友.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的生态环保意义:若干实例与分析[J].学术探索,2005(2)105-111.

[5] 解鲁云.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少数民族生态观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56-160.

[6]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太原:江西师范大学,2007.

[7] 柳诗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视角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冯 军,男(1976-),汉族,云南曲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语用学、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李国春(1964-),白族,云南大理人,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学.本文通訊作者.

猜你喜欢

生态观
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生态观的发展及培育
生态观在时尚首饰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论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观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
论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生态人文主义
论苏轼游记文的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