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笔绘就“致富梦”

2017-07-19陈依妮金珂丞杨华

林业与生态 2017年7期
关键词:乌云农家乐管理局

陈依妮+金珂丞+杨华

初夏时节,我们来到位于桃源县的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暖风吹拂,万木葱茏,目之所及皆是繁花盛开,涌动的浓浓绿意不断向天边延展。成立于2006年的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92.5%,其中集体林面积占保护总面积的97%。区内有17个行政村,其中10个为省级贫困村,贫困人口占保护区总人口的30.5%。面对境内集体林权比重大、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境况,保护区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机制,重点发展高山茶、中华蜂、生态游、农家乐、竹加工、猕猴桃、清水蛙等产业,把脱贫致富的种子洒在每一片绿色的土地,洒在每一个贫困的村落,洒在每一个贫困户的心田。

高山茶叶富百姓

桃源产茶历史悠久,根据史册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晋时期。“碧乳霜华紫笋尖,绿窗映出指尖尖。鼠溪四月蚕桑少,解造红茶价不廉。”其中的“鼠溪”就是今桃源水溪。走进乌云界,这里处处山奇、水碧、林茂、气和、土肥,种茶条件得天独厚。立足高山茶这一特色资源,保护区管理局争取湖南省林业厅的支持,将中国绿化基金会生态公益扶贫项目成功引入乌云界,获得资金150万元,帮助200个贫困户建设小茶园46公顷。同时,保护区管理局还扶持建立树蓬野茶专业合作社、仙池界茶叶专业合作社,并引进了刘老树野茶开发公司,极大地激发了境内百姓种茶的热情。

树蓬野茶专业合作社位于乌云界自然保护区内的杨溪桥镇蔡家塘村。蔡家塘村周边的山山岭岭都曾是国营沙坪茶厂的红茶生产基地,这里的农户家家都有茶园,乡亲们个个是种茶高手。虽然条件得天独厚,但此前由于没有形成品牌,没有合作社或企业组织牵头,乡亲们种茶都是单打独斗、小打小闹,茶叶收购价格没有保障,种茶效益不明显。

2014年,在保护区管理局的诚意感召下,在外打拼的蔡家塘村人詹立君决定回乡创业。在保护区管理局组织林下产业学习考察时,詹立君将“掘金”的目光瞄准了家乡那一垄垄翠绿的茶园。2016年,树蓬野茶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流转1000公顷山地,吸纳了345户贫困户入社。合作社带动农户垦复老茶园,并给予垦复补贴,同时为社员免费提供优质茶苗和启动资金,并以高于市场价格10%~30%的价格收购鲜叶,每年年底还有返利分红,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茶农卖茶难的问题,而且让茶农在种茶、采茶、制茶等环节上实现了增收。“摘一次茶,就能得到3次钱,值了!”茶农们脸上纷纷笑开了花。

家住杨溪桥镇冷家溪村的王文彩,2016年加入了树蓬野茶专业合作社,现已年过七旬,妻子患病、儿媳遭车祸去世、儿子犯法被判刑,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每年靠卖米酒、砍竹子、喂猪赚点钱养家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加入合作社的当年,茶叶鲜叶收入加上老茶园复垦补贴,王文彩增收8000元。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又利用中国绿化基金会生态公益扶贫项目新扩茶园0.2公顷,3年后可新增纯收入至少1.5万元。

2017年,树蓬野茶专业合作社新投入2000万元,增加了红茶和黑茶生产线,建成了年生产15万公斤鲜叶的野茶生产基地。合作社还计划在3~5年内对保护区内所有原生态的高山茶进行抚育。相信将会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

目前,保护区抚育老茶园200多公顷,新建茶园66.67公顷、黄金茶基地20多公顷。连绵起伏的绿色茶园在风雨滋润、阳光普照下,将缕缕茶香所带来的财富回赠给了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人民。

中华蜂蜜沁人心

清幽的山风,飞舞的蜜蜂,嗡嗡的响声,给宁静的山野带来了生机与活力。2015年,张毅放弃长沙的生意,一头扎进保护区进行土蜂养殖,投入60余万元成立了森源蜂蜜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就了自己的甜蜜事业,也成就了蜂农的甜蜜生活。

中华蜂被称为高效的环境“监测家”,对生存的生态环境较为敏感。保护区的自然环境为发展养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张毅坦言:“之所以选择乌云界作为蜜源地和产品加工地,是因为这里良好的气候和植被条件更能生产出原生态、无污染的蜂蜜。”合作社成立后,“零门槛”吸纳农户入社,免费为农户提供蜂箱和养殖技术,包收包销,先后有123户群众加入养蜂队伍,其中贫困户70余户。入社农户每公斤蜂蜜增收20%以上,合作社年产值达200多万元。

保护区内一直有饲养蜜蜂的传统,地道的农家汉子肖永回便是从父亲那里传承了养蜂的技艺。在2016年加入森源蜂蜜养殖专业合作社之前,他只养了5桶蜂,因为“又要担心销路问题,又要担心价格问题”,一年也就几百元的收入。入社后的肖永回消除了顾虑。“现在的我只需要照顾好这些蜜蜂,到了要取蜜的时候,一个电话,合作社的人就上门来取蜜,收购价格远高于散卖价格,并且当场结算费用,从不拖欠。”2016年,肖永回养殖的蜂取了150多公斤蜂蜜,年收入达到3万元,他因此顺利脱贫了。今年,他准备再栽种一些蜜源植物,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提高蜂蜜的质量和产量。

走进由林业站翻新而成的合作社,张毅热情地带我们来到基地储藏间,鼻尖一动就闻到了蜂蜜的香甜,尝一口原汁蜂蜜,甘甜醇厚而不腻,带有淡淡的花香味,味道纯正。基地周围有很多原木掏空而成的古朴“蜂桶”零零散散地放在房前屋后、果林里和山坡上,形成了一幅蜂飞蝶舞的美丽画卷。目前,桃源森源蜂蜜专业合作社养殖中华蜂800余桶,2016年有50多户贫困户养蜂脱贫。

林下经济助脱贫

为了引导、鼓励发展林下产业,促进区内农民产业转型,保护区管理局制订了《林下产业发展资金奖励扶持办法》,通过定额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及其他方式对有利于区内群众脱贫增收的林下产业项目、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扶持,2015~2016年共发放奖扶资金230万余元,极大地激发了区内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同时,管理局坚持把“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相结合,先后组织保护区干部和产业大户专程赴凤凰、永顺、江西铜鼓、浙江建德以及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省林科院学习考察,求取林下产业发展真经;连续4年安排20万元资金聘请专家进行猕猴桃技术指导,还先后就发展石蛙、中华蜂、茶叶种植开展技术培训班,为群众现场释疑解惑,免费提供技术指导。

良好的生态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乌云界境内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观优美,很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保护区管理局先后引进了乌云界生態园旅游项目和乌云界生态峡谷漂流项目。前者已投资3000万元,自2014年10月开园以来,吸引游客12万人次,创收300余万元。后者已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年接待游客1.3万人次,年创收200多万元,吸纳当地农户50多人参与服务,人平年增收8000余元。2016年,县政府又成功申报国家发改委旅游基础设施投入3900万元,用于赛五龙登山旅游步道和王家湾水库环湖自行车道建设。2017年,投资5亿多元的通往乌云界生态园的旅游专用公路已开工建设,将与桃花源景区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生态游的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着,农家乐的发展同样有声有色。一方面保护区管理局制定政策鼓励农家乐的发展,对经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或能够体现当地文化的农家乐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另一方面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带动着周边农家乐的发展。现有50多家农家乐遍布保护区的各个村落,而且生意十分火爆,在旅游旺季时往往需要提前多天预定消费。

一根翠竹撑起一方经济。保护区内有1.3万多公顷竹林,以此为基础,保护区管理局扶持建立了兵兵竹业、文杰竹业、扶民竹业,解决了保护区内近一半南竹的销路,新增就业人口800余人。其中位于蔡家塘村的桃源扶民竹业加工专业合作社,建有5条生产线,带动含35户贫困户在内的共105户人家增收致富。

保护区管理局还以四海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为示范,以吉首大学武陵山猕猴桃研究中心为技术支撑,建立了16.7公顷猕猴桃示范种植基地;支持向阳村和兰坪村农户引进清水石蛙养殖技术,建立了占地面积2公顷,规模达20万只的养殖示范基地,成功带动20多户示范养殖,3年内有望成为保护区的特色产业。

行走在乌云界,满目的青山令人赏心悦目,遍地的产业令人心怀希望。到2016年底,保护区产业扶贫年创收3000多万元,直接带动600多户贫困户脱贫,6个村摘掉贫困村帽子,保护区40%的农户加入各类产业脱贫合作社。2017年,保护区管理局将在突出抓好现有产业基础上,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积极组建电子商务平台、全力争资引项、强化基础建设,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

猜你喜欢

乌云农家乐管理局
农家乐里去休闲
杜鹃花红农家乐
欢迎来咱农家乐
乌云
乌云小黑
乌云忘记了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组建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的通知
山西省禹门口水利工程管理局简介
天上为什么有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