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丝绸之路染缬的高校教育传承体系
2017-07-19刘昭,孙琳
刘 昭,孙 琳
(1.兰州交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兰州 730070;2.甘肃政法学院 人文学院,兰州 730070)
构建丝绸之路染缬的高校教育传承体系
刘 昭1,孙 琳2
(1.兰州交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兰州 730070;2.甘肃政法学院 人文学院,兰州 730070)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重视“传统工艺”振兴,重视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培养。当下,高校基于素质化教育改革的内在推动,同时,因为具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特有优势,因而在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丝绸之路染缬传播平台居于高校优势,旨在借助研究创新、文化产业与教育传承的有机结合,搭建丝绸之路染缬教育传承的立体格局,为传统手工业振兴提供高校示范。
染缬文化传承;高校教育;活态保护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延绵至今,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之魂。然而,面对全球化、现代化浪潮,传统文化长久以来自然传承的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经济日臻发展的当下,重视、回归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现代复兴的时代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①,而高校因其具有先天的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优势,在传承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体系中的特有价值
(一)在素质化教育改革中传承传统文化
自1088年,世界上首座大学诞生起,“人才培养”便成为高校的首要功能。现阶段,世界范围内都在呼唤回归文化传统,而文化传统继承的重心是青年一代,特别是即将踏入社会成为中流砥柱的高等教育人才,因此,高校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首当其冲。英国牛津大学校长鲁卡斯教授甚至提出,“大学的首要功能是保持那些国家特有的文化,并促进其在与其他文化相碰撞中或是相互理解中的有效结合”②。
我国高校正在经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深度改革,而传统文化教育恰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文化教育在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操、人文精神和基础素质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与此同时,在有关如何使传统文化在现代价值体系下实现创新式传承,如何使传统文化有效纳入课程体系并处理好“长线培养”和“专业培养”的关系,如何使传统文化教育从“间接知识”转变为“横向迁移”③从而切实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如何实施传统文化传承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高校还面对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真正融合,这些教育课题也将促使高校在承担文化传承重任和素质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
(二)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传承传统文化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但在现实中,由于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之间却难以协调,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活动经常背离人才培养目标”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因此,高校在办学理念上应当切实保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共同为人才培养服务。
传统文化面对现代化进程经历震荡与变迁,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性研究不仅需要系统地挖掘整理,更需要利用现代观念和手段开展创新性、适应性研究,从而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保持延续的活力。高校具有多学科研究优势和高素质研究人才,能够利用学科交叉全方位探索传统文化现代化保护的创新路径,从学理上深入解决文化传承的各种理论问题。
更重要的是,高校特有的产学研平台,能够使其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传承效力。现阶段,各地高度重视当地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高校一方面可以帮助地方政府确定保护对象、制定保护方案、论证可行性报告,构建一套具有指导意义、可操作性较强的保护理论体系”,“另一方面高校可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合作”,“带动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和旅游市场的经济化,从而获得双赢的发展机会”⑤,事实上,高校还可通过传统文化国际与区域交流、文化展览、面向社会的传统文化学堂、高校文化课堂进中小学等方式,发挥高校服务文化服务社会这一更广泛的作用。高校在研产互动的过程中,也可以将这些经验和成果带入教育教学,转化成有针对性的鲜活的教学资源。一方面,把最新的文化创新案例、研究课题引入课堂,使单纯的教学“科研化”,激发学生的热情、主动性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将学生带入工作室、实验室、实习基地、项目实地、产业平台、文化平台,使科研“教学化”,从而将“产”“学”“研”整合增效发挥到最大限度。这种方式能够深度解决传统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效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使基于传统文化的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开展,实现高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发挥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体系中的多维价值。
> 图1 工作室染缬教学
> 图2 中小学染缬课堂
> 图3 国际人才与文化交流
二、丝绸之路染缬教育传承体系建设实践
(一)丝绸之路染缬文化研究与传播平台建设
丝绸之路是古代染缬文化艺术交汇的中心,特别是在汉唐时期形成了庞大的传播体系。染缬技术以埃及、印度为起点,经丝绸之路逆向传入波斯,再与中国染缬技术在丝绸之路上融合,之后传入泰国、马来西亚、日本。
丝绸之路染缬生动展现了汉唐艺术醇厚、洒脱、大气、瑰丽的特质,集中体现出中国古代最为盛世、开放的时代风貌,是中国传统染缬技术发展到高峰的力证。它与明清以来婉约、清丽的西南、江南蓝印染缬风格迥异,但因时代变迁被历史封存,不被人熟悉。随着20世纪50年代起丝绸之路沿线大量染缬纺织品的陆续出土,丝绸之路染缬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得以显现。
兰州交通大学丝绸之路染缬团队长期专注于丝绸之路染缬文化研究、保护与创新,总体构建起一套多层次、立体化、纵深型的染缬文化产业平台和传播体系。
目前,团队研究已经扩展到文化整理、文化保护、非遗传承、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旅游开发、染料萃取、种植产业、观光农业、影视舞剧、文化创意产业等诸多领域,一方面,通过理论研究深度发掘丝绸之路染缬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从内在机制上驱动丝绸之路染缬文化传播平台的创新能力和传播活力。
同时,团队理论研究已转向产业化,以“兰生染缬”为注册品牌,已获得国家专利13项。丝绸之路染缬文化基地和产业发展项目得到文化部、财政部及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重点扶持,目前已列入甘肃及兰州重点打造的产业园规划项目。与此同时,团队与国家级产业新区兰州新区达成产业发展意向,与兰州市安宁区达成仁寿山旅游圈染缬休闲产业发展合作意向,与金昌市政府达成花卉种植基地原料开发及文化旅游深度对接合作意向,丝绸之路染缬文化发展平台有望成为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联动式开发的示范平台。
此外,团队深入培植染缬文化传承的社会引导力,2014年,丝路染缬艺术硕士研究生点申报成功,在全国尚属首次;2015年,团队积极与甘肃省、兰州市妇联合作,通过“陇原巧手计划”,实现染缬手艺工人与精准扶贫对接;同时,开设染缬文化传承学堂,广泛传播染缬精粹;目前,丝绸之路染缬技艺已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正在积极筹备中。
(二)丝绸之路染缬教育传承体系建设
2016年,丝绸之路染缬传播平台成为国家级“大工匠工程”手工业传承基地,也是甘肃省惟一入选的“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其中,丝绸之路染缬教育传承体系建设作为振兴计划中的一项核心任务。
兰州交通大学秉承“高校带动社会,教学促进产研,教育配合振兴”的理念,旨在构建“以研带产、产研促学”的丝绸之路染缬教育传承体系。该体系以“一带一路”“大交通”“大敦煌”为背景,以振兴传统手工业为目标,以本科素质教育为基础、研究生专门人才培养为契机、社会传承课堂为延伸,居于高校平台,建成兰州交通大学丝绸之路染缬文化专门人才培养摇篮,同时,主动走出校园,向广泛的社会各层面传授染缬技艺、传播染缬文化,促进丝绸之路染缬全方位、综合化、立体式活态传承。
丝绸之路染缬教育传承体系在建设过程中通过相应途径重点解决以下教学问题:
1.解决的教学问题
首先,解决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本土传统文化和艺术素质养成教育不足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与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有机融合的问题;解决染缬本科启蒙与研究生专业人才选拔良好对接的问题。
其次,解决研究生在校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意识形成晚、理论研究与实践验证脱节等问题,同时实现既懂技艺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
再次,通过“陇原巧手”计划、中小学染缬课堂、跨国人才交流等方式,向社会各层面播撒丝绸之路染缬文化火种,解决传统文化技艺“关起门”传承的问题。
2.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本科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养成的方法
在民间手工艺制作、创意品设计与开发、传统视觉艺术调研等本科生课程体系中,融入染缬手工艺制作,染缬创新设计,丝绸之路、敦煌艺术与文化采风等内容,激发学生对传统染缬的兴趣。
吸引学生进入“工作室”,走近中华传统艺术,形成“用中华文化元素为设计拓新,以现代设计服务传统文化艺术”的新思维。(图1)
通过吸纳学生进入丝绸之路染缬产业创新团队,同时结合艺术设计本科生“导师制”,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类与丝绸之路染缬产业传播有关的艺术创作、市场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
秉承“早培养、早物色”原则,在“工作室”“导师制”模式下,通过学生实践、设计竞赛等环节有意识选拔、重点培养人才苗子。
(2)染缬研究生综合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方法
依托丝绸之路染缬产学研一体平台,使研究生自入校起便投入染缬创作和市场实践,在实践指导下有的放矢地形成对染缬艺术和文化产业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方向。(图2)
通过技艺训练、艺术创作、设计开发、市场运营、策展布展、影视筹备、社会授课等环节的综合训练,培养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高水平、综合型染缬文化人才。
(3)向社会多层次传播染缬文化的方法
与甘肃省各级妇联合作,积极推广“高校+基地+带头人+妇女”的手工印染技能培训,为染缬产业发展培养妇女手工艺工人,将精准扶贫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对接。
与甘肃省教育厅合作,面向兰州市中小学,开展染缬教育进课堂;开设染缬文化学堂,向社会广泛传播染缬精粹;开展“一带一路”跨国人才交流与培养,向海外传播中华染缬文化。(图3)■
注释:
①吴迪.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路径[N/OL].[2014-07-15].辽宁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mkszy/rd/201407/t20140715_1253796.shtml.
②马晓婷.当代大学教育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的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9):53-55.
③陆志伟,桑华,卿涛.关于高校素质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5,23(12):78-80.
④张兄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教学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2(1):43-44.
⑤张泰城,龚奎林.高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与路径探究[J].江苏高教.2012,6(11):36-38.
Construction on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System of the Silk Road Dyeing in Universities
LiU Zhao1,sun Lin2
(school of Art & Design, Lanzhou Jiao 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school of Humanities,Gansu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Lanzhou 730070, china)
The Thirteen-Five planning framework proposes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inheritance system”is strongly constructed, the rev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s”and the training of senior talent in cultural industries are valued. Nowadays, the reform of quality education is promoted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s and education ar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 universities which play irreplaceable roles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system. Th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of Silk road dyeing which is built in a university aimes to construct a stereo pattern of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by the combination of research innovation, cultural industry and inherited education, demonstrating for universities in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dyeing cultural inheritt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active protection
G646
A
1008-2832(2017)06-0126-03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项目编号:15EH184;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YB062;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5A-110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