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决胜小康
——富源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探索与实践
2017-07-19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创造调研组可顺祥马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创造》调研组 可顺祥 马黎
脱贫攻坚 决胜小康
——富源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探索与实践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创造》调研组 可顺祥 马黎
中共富源县委书记唐开荣(右二)到基层调研易地搬迁工作
富源县地处云贵交界,全县国土面积3348平方公里,辖9镇1乡2街道、161个行政村(社区)、1723个自然村,总人口83万,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属国家级贫困县、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富源全县有8个贫困乡镇(街道)、51个贫困村、71723名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5%,贫困发生率为9.6%。在现有贫困人口中,仍有1万余人住在危房中,5万余人畜饮水困难,12个自然村至今没有进村公路,4万余人仍需后扶产业带动增收致富。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富源的贫困面排在第16位,在曲靖全市9个县(市、区)中,富源排在第3位,“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仍然是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急需破解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富源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共同推进,按照“一三四六七十”工作思路,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拆除重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整乡整村推进等项目,在全省率先实施贫困户免费体检、免费水质监测、高中生免除学杂费和贫困出列重奖“四大举措”。2016年,富源累计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16.24亿元,完成黄泥河镇、12个贫困行政村出列和14663人脱贫目标任务,脱贫攻坚工作在曲靖全市考核中排名第二。
实施“一三四六七十”工作法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自中央和省、市委全面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富源县坚决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如何退”四大问题,全面实施“一三四六七十”工作法,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一)瞄准一个群体。精准扶贫,关键是要找准扶贫对象。为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富源县采取干部包村、逐级承诺的方式,建立县级领导包乡镇(街道)、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包行政村、驻村工作队员包自然村、村组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按照“五查五看”的工作标准和“三评四定”“两公示一公告”的工作程序,认真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对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全面核实。2016年共核查21402户79091人,识别退出4942户18476人、识别纳入5211户18520人,大数据系统进出贫困人口数占贫困人口总数近50%;在核查的基础上,县、乡两级分别按照10%、20%的比例对贫困人口进行抽查,确保了全县7172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对象精准。同时,为贫困户制作“识别卡”,实行一户一卡制,标明家庭成员基本情况,使之成为贫困户的“第二身份证”,贫困户凭借“识别卡”在县内可享受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任务。截至2015年底,经省级认定,富源全县共有8个贫困乡镇(街道)、51个贫困行政村、263个深度贫困自然村。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富源将脱贫摘帽和出列目标细化到村、分解到年。2016年,确保14663人脱贫,12个贫困村和黄泥河镇出列;2017年,计划脱贫8481人,10个贫困行政村和中安街道、胜境街道出列;2018年,计划24个贫困行政村和后所镇、大河镇、营上镇、富村镇、十八连山镇出列,力争贫困县摘帽;2019年,所有贫困村出列;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明确责任。调整充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责任制,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组长;明确2名副书记、3名副县长负责脱贫攻坚工作,分片挂钩到乡镇(街道),实行分片包干,共同研究、共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由县级领导牵头,结合各县直部门职能职责,成立9个专项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负责资金整合、督促检查和19个行业专项行动计划的制定、落实等工作;各乡镇(街道)构建了扶贫工作“大办公室”格局,由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递交责任书、立下了军令状,承诺如期完成贫困乡、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三是明确标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按照贫困村出列“一降、五通、三有”九条标准,贫困乡出列“一降、一退、五通、两有”九条标准,盘点到村、盘点到户、盘点到人,逐项筛查、逐项补漏、逐项完善,确保如期实现脱贫出列目标。
(三)突出四个重点。一是突出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富源县累计投入3.44亿元,完成60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建设。二是突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2016年全县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点60个,其中,新建村50个、提升村10个,同时在新建村中确定12个典型示范村,已通过市级考核验收,并取得优秀等次。三是整乡整村推进。2016年,投入2.3亿元,完成黄泥河镇“整乡推进”和37个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四是村容村貌整治。整合项目资金2100万元,以2016年出列的黄泥河镇和省级规划示范村为重点,以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公厕建设及太阳能照明为主要内容,制定村规民约,健全门前三包、村庄绿化等制度,着力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营上镇海丹村委会半坡村
富源县人民政府县长陈志(前排左二)到中安街道调研易地搬迁工作
(四)建立六个机制。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5个县级领导脱贫攻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周一召开例会,通报所挂乡镇(街道)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安排本周工作重点。2016年以来,共召开脱贫攻坚专题会议46次,县委常委会议6次,书记县长专题办公会12次,政府常务会议8次。二是建立驻村帮扶长效机制。经调整轮换,补充工作队员172名,目前共有155支驻村扶贫工作队613名队员、62名第一书记全部挂包到村到户,每个贫困村都有工作队、都覆盖第一书记,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出台《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测评办法》,每季度对驻村工作队员进行一次测评,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在县电视台通报,并取消个人和派出单位当年评先奖优资格。2016年,共对季度测评排位末尾的10名队员进行了诫勉谈话,1名队员被免职撤换。三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出台脱贫摘帽考核奖惩办法,严格考核奖惩,对如期脱贫的贫困村按优秀、良好、合格等次分别给予40万元、30万元、20万元的扶贫项目资金奖励,对如期完成脱贫出列任务的乡镇(街道)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等人员,分别按优秀奖9万元、良好奖6万元、合格奖3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对不能按时限完成脱贫出列任务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进行追责问责,不摘“贫困帽”就摘“乌纱帽”。四是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出台《富源县脱贫攻坚执纪监督问责工作实施方案》,以项目建设、扶贫资金使用和各级干部履职情况为重点,采取专项督查、随机抽查、明查暗访等形式,开展常态化督查,加大督查问责力度,2016年共开展专项督查8次,发出通报5期,对履职不力的29名领导干部进行通报批评并在县电视台曝光。五是建立信息通报制度。以简报、手机短信、督查专报等形式,让县级领导、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及时了解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六是部门联动机制。建立扶贫、民政、残联、卫计、民政、妇联、城建、水利等涉及脱贫出列指标的部门联动机制,围绕部门涉及的脱贫指标,聚焦年度脱贫出列目标任务,全面核查、摸清底数、拟定方案、牵头落实,将各类项目、资金、政策向贫困乡、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形成脱贫攻坚合力。
(五)探索农业产业扶贫“七种模式”。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的重要措施,瞄准贫困村、聚焦贫困户,制定了《富源县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探索实施“七种”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一是“自主发展”型。鼓励支持有一定劳力、技术、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通过帮扶干部帮助制定发展计划,由贫困户提出申请,经村委会、乡镇(街道)审核,报县扶贫办备案,金融部门按照有关政策发放一定免担保、免抵押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有选择地发展产业。二是“保底分红”型。鼓励无劳力、无技术、无门路和无销售渠道的贫困户,自愿将自有资金、到户扶贫资金、扶贫贷款等资金投入到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采用代种、代养、代管等方式,建立贫困户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年收益不低于5%实行保底分红。2016年以来,共安排12个试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00余户,户均增收2500元。三是“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型。探索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方式,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户有股份、农民得权益”的思路,整合涉农资金注入到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股权,并量化给贫困户,同时,结合“保底分红型”模式,在51个贫困村开展,带动贫困户脱贫,拓宽农村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渠道。四是“土地租赁返聘”型。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入股)给新型经营主体获得土地租金(股份收益),同时,承接土地的经营主体将贫困户返聘到产业基地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40000余亩、收益20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1546户流转土地13140亩,户均增收3000元。五是“龙头企业带动”型。按照“企业+市场”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群众的销路和企业的劳动力问题,实现企业、农户双赢。六是“互助社带动”型。选择产业基础好、贫困人口集中的村组,通过贫困户缴纳一定额度资金成为互助社社员(特别贫困建档立卡贫困户可免费加入)、吸收社会捐赠资金、财政一次性注入10—3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等方式筹集资金,按照封闭运行、有偿使用的原则,每户贫困户可享受3000—10000元不等的有偿贷款,用于发展种植、养殖等增收项目,满足社员临时资金需求。目前,全县共组建互助社26个,筹集互助资金455万元(其中,注入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60万元),累计借款768万元,扶持农户101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5户。七是“项目带动”型。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依托扶贫、农业等涉农扶持项目,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生产物资,实行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增收致富。2016年以来,共扶持农业龙头企业67户,组建专业合作社619家,引领带动5697 户 20000余人增收。
(六)实现十有目标。通过系列扶贫措施,贫困村或贫困户达到“十有”目标:一是有安全住房。围绕住房有保障,对拆除重建户,除给予10200至21100元的补助外,住建部门协调农村信用社,给予每户5万元的贷款,2016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6000户,发放贷款1028户4794万元;对维修加固户,按照户均4000元的标准核算到乡镇(街道),2016年完成维修加固662户;对托底对象,按照每户5万元的标准,完成110户托底房建设。二是有稳定收入。在探索实施“七种产业”扶贫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一手抓就地转移,吸收贫困劳动力到煤矿企业务工,目前已有99名贫困人口下井工作、2600余名贫困人口参与地面工作,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一手抓劳务输出,依托县内劳务输出公司,2016年转移劳动力1.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550人。同时,实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两轮驱动”战略,建成泽鑫、今飞等一批大企业,创造了就业岗位,解决1万余人就业问题,其中贫困人口2600人。三是有安全饮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49件,建设“爱心水窖”2050口、抗旱应急工程9件和水源工程10件,解决群众饮水困难;投入1.47万元免费为21个贫困村开展集中式供水水质检验检测(检测费每次700元),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四是有医疗扶持。在县级医院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减免挂号费和门诊诊查费,方便贫困户就诊;为黄泥河镇和12个贫困村中30至64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00余人,进行免费体检,力争到2019年让所有贫困人口免费体检1次,减免费用总计1434万元。截至目前,共完成体检3227人,减免费用64.54万元。五是有教育帮扶。在落实各项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免除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中阶段学生学杂费,目前共为1952名贫困生减免学杂费87.9万元;对大专以上没有享受任何补助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从社会扶贫资金中安排396万元,按照2000至5000元不等的标准进行帮扶,目前已全部发放到位,受益人数达1100余人。六是有硬化道路。2016年,共投入3.7亿元,建成12个乡镇(街道)通行政村公路705.8公里,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村油(水泥)路目标;2016年出列的贫困行政村中50户以上的自然村村内道路按照每公里20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实现村内道路硬化全覆盖,所有3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机动车道路。七是有社会帮扶。按照个人自愿、不搞摊派、不下指标的原则,积极动员社会组织、企业、党员干部和个人捐资助力脱贫攻坚,2016年共筹集社会扶贫资金2476万元。八是有活动场所。2016年,投入267万元,完成14个脱贫出列自然村村级活动场所的新建或维修加固(新建3个、维修加固11个)。九是有电视看。2016年,针对出列的贫困行政村中2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有电视机的情况,挂包帮扶干部积极协调解决,实现贫困户广播电视全覆盖。十是有通讯保障。2016年建设移动通讯基站164座,其中贫困村81座,实现贫困村移动信号全覆盖;同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推出移动通讯五折优惠套餐,确保了贫困户的通讯保障。
现代烟草农业基地
蓝莓种植
锁定目标、突出重点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打赢富源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不仅是中央和省、市下给富源的“死命令”,也是富源县委、县政府立下的“军令状”,更是富源县委、县政府向全县83万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当下,富源正在严格按照脱贫目标责任书确定的目标、路线,锁定目标、突出重点,以更加严格的要求,更加精准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突出抓好问题专项整治。2016年以来,按照省、市要求,富源深入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但对照“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政策要求,部分贫困村存在安全饮水到村未到户、房屋面积超标、房屋建好未入住等问题,这些问题不符合对标对表的要求,通过自检自查,共查找出思想认识、精准施策、项目资金管理三个方面36个问题。2017年4月以来,富源县按照省、市党委政府安排部署,扎实开展“找问题、补短板、促整改”专项整治行动,确保问题及时整改到位。目前已完成摸底调查工作,正在筹措整改资金、拟定整改方案,待市级审核后,严格按照新政策、新标准、新要求进行整改。
(二)突出抓好脱贫“八大工程”。着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教育脱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兜底、社会帮扶等“八大工程”,切实增强脱贫攻坚的针对性、实效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上,整合投入4亿元资金,围绕未出列的39个贫困行政村,对所有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一次性评估、一次性规划、一次性建设到位,重点抓好436公里进村道路硬化、96.3万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170件水利扶贫工程、17000套村村通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点电网建设,力争2017年完成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整合投入1.18亿元资金,建设25个贫困行政村活动场所、426个自然村活动场所,力争2017年内实现村级活动场所全覆盖。教育扶贫上,2017年计划投入资金1亿元,重点围绕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和扶贫教育免费政策,加快推进中安二小建设,确保2017年9月份招生,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施免除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中阶段学生学杂费、孤儿兜底等政策,有效解决“因贫辍学、因贫失学”问题,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健康扶贫上,县级整合投入资金2286万元,建设2个卫生院、36个贫困村卫生所,解决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问题;继续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体检、免挂号费和门诊诊查费、集中供水水质免费检测,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金融扶贫上,县财政向银行注入1700万元风险补偿金,以1:10比例撬动银行贷款1.7亿元,并按照3000—50000元不等的额度全额贴息贷款给贫困户发展产业;与中国银行合作,探索特色金融产品,专门解决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资金难题。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兜底、社会帮扶等工程建设,全面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进村道路硬化
(三)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产业规划,重点抓好7种产业扶持模式推广,通过财政投入、整合资金和挂包单位帮扶、合作社带动、发展村集体经济等方式,大力推进魔芋、大河乌猪、核桃等产业基地建设,确保2017年金融资金投入产业发展达4亿元以上,财政无偿扶持农业产业发展2000万元以上。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计划在每个乡镇建立一个劳务输出公司,对所有贫困户家庭成员性别、年龄、劳动力等情况实行台账化管理,加强就业知识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群众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确保2017年劳务输出贫困人口同比提升30个百分点。
(四)突出抓好资金整合。一是全面整合涉农资金。将农业、林业、水务、交通、扶贫等部门所有涉农项目和资金,全部有计划地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并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强化资金监管,确保脱贫资金投入。二是全面整合利用金融资金。充分利用国家扶贫贷款帮扶政策,重点用好浦发银行“扶贫发展基金”、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基金”和国开行“贫困县基础设施专项贷款”,通过金融手段撬动更多资金投入脱贫攻坚工作。
(五)突出抓好脱贫责任落实。继续落实好双组长负责制,强化县委政府和乡镇党委政府的脱贫攻坚责任,县委书记和县长每月定期不定期听取情况汇报,每月专题研究两次以上脱贫攻坚工作,切实把责任层层传导到县级领导、到部门、到乡镇。同时,着力完善三项责任机制。一是完善部门包保机制,在原来部门挂钩包保的基础上,筛选39个县直单位对还未脱贫出列的39个贫困村,实施再包保,确保贫困村在政策、项目、资金上得到充分支持和保障。及时调整充实挂包队伍,确保驻村队员下得去、住得下,找得着事干、干得出成效。二是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在对如期脱贫出列任务的贫困村、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实行奖惩基础上,将涉及脱贫出列的14个县直部门,纳入奖惩范围,激励各级各部门出力尽责、全力攻坚。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在强化对贫困村、挂钩干部脱贫奖励基础上,把考核重点集中在贫困户脱贫单项指标完成、行业部门责任、挂钩部门责任、考核结果应用上,以严格奖惩倒逼责任落实。
富源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繁重。当前,富源全县正在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细化措施,攻坚克难,在思想上“紧”起来、思路上“活”起来、动作上“快”起来、措施上“硬”起来、组织上“严”起来,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努力争取2018年脱贫摘帽,全面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实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营上镇大得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