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享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探析
2017-07-18田沁杼
田沁杼
摘要: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开展了20多年,在理论层面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同时,当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共享发展理念加以引导。基于此,本文基于共享发展理念,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 共享理念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93-02
关于共享理念的研究,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了:“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就规定了发展的根本目的、依靠力量、最终归宿,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方向指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实质上与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所倡导的理念、目标及其实践具有深度的融合性。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当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现实困境,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引,从而在促成大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对于充分发挥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推动社会共享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共享发展理念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在的关联性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着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它在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造成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城乡差距等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就是要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以推进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为抓手,以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以推进共同富裕为目标,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发展境界、引领发展潮流。可见,共享发展理念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旨在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采取有效的实践形式,切实践行共享理念,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社会不公问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开展,为广大青年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平台。
我们所说的“志愿服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基于利他动机,自愿、无偿地贡献知识、体能、劳动、经验、技能及时间等,以增进他人的福利、提升个人价值、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服务活动,主要包括志愿捐赠和志愿行动两个主要类别。尽管这两种服务都是一种造福社会的善举,但总体而言,后一种服务通过号召更多有爱心的人士参与,能够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服务技能和水平,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也更能充分彰显共享发展的理念。新时代的大学生活多姿多彩,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身的贡献,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分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应自觉践行共享新理念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中去,这对于推动我国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共享发展理念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度融合
(一)理论层面上二者的融合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深度融合。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深水区,面对“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社会现实,尤其是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优化、社会变革现象发生后,社会出现的就业压力加大,重大利益调整加剧的现状,更需要我们大学生志愿服务用自己所掌握的共享发展理念知识,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努力寻求人民群众的理解、包容和支持,用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创造人民幸福指数的最大公约数。因此,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困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力度的同时,用共享发展新理念克服困难,通过两者的有机融合,引领整个社会不断适应新常态。
现代性风险背景下的深度融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地球村早已形成。但是,有西方学者曾指出,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风险将进一步加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遭受现代化的风险。我们在对存在的現代化风险进行反思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普及共享发展的理念,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团结,通过构建共享发展共同体,进一步构建国家命运共同体。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相比以前明显下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出现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只有这样才利于凝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共识,真正发挥共享共建理念的效用,通过建立国家命运共同体,共同抵御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风险的挑战。
(二)实践领域二者的融合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开始兴起,在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的支持及推动下,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创造出了较大的社会价值。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大高校的积极倡导下,通过志愿服务为学校周边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大学生由于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志愿服务的种类和社会青年相比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一些大型的社会活动,诸如奥运会、残奥会等国家级或地方政府级的活动,大学生可以充当翻译员,为国际友人做好指引工作,充当连接我国与外国的友好使者,或者可以量力而行承担其他类型的服务工作。
第二,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协调的社会现状,大学生可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这些地区进行实践帮扶,通过力所能及的帮助促进城乡平衡和地区协调,如进行精准扶贫、环境保护、义务支教等。
第三,对弱势群体进行经常性的帮助,以此彰显志愿服务精神,这应该是大学生最主要的服务类别。如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不定时地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者,或者为农民工子女免费补习等。
当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种类还有很多,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大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当地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积极主动地进行志愿服务。大学生所做的这些志愿活动,都是对社会共享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既服务了别人,也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给予自己共享发展的机会。这不仅为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既有效践行了共享发展理念,也将有利于营造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社会氛围,为国家命运共同体的进一步构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共享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问题思考
回顾我国青年志愿服务近2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虽然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面临较多的现实困境,尤其是某些方面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不太吻合。因此,我们需要在全面理解共享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审视当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所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示范平台作用。
(一)当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实困境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为自己,也为社会提供了共享发展的机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是当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仍然存在一些困境,不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
1.大学生志愿服务自主权利的现实困境
当今高校多是团委负责本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由他们负责确定服务的形式并联系服务的对象,大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和服从。虽然学校团委负责组织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有一定优势,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确保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人数,但是由于大学生失去了自主权利,因而很难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自主权利的局限性,无形中降低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2.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时间的现实困境
很多高校在面向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时,一般都是流于形式,存在应付的倾向,部分高校则是迫于上级领导要求之下的无奈之举,使得志愿服务完全失去了它本身应有的意义。另外,很多高校多是在中秋节、元旦等时间段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其他时间段就没有这种志愿服务。这种时间上的短暂性也并不符合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初衷。
3.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目的的现实困境
这种困境主要是就大学生个人而言,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不纯,功利心很重,虽然表面看他们行动上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但是思想上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志愿服务的價值,没有将志愿服务精神“入脑、入心”,这就很难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真正效用。
(二)共享发展视域下破解大学生志愿服务困境的路径探析
针对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现实困境,需要通过共享发展理念的积极引导,从学校和大学生个人这两大层面入手破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困境。
从学校层面看,营造共享志愿服务文化氛围。一方面,学校需要强调针对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不是流于表面形式的走过场,这对大学生树立服务意识,进行社会教育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其次,学校要敢于放权,给予大学生一定的自主权,鼓励他们自主自愿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并对此给予相应的奖励。最后,要切实把大学生志愿服务做好做实,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鼓励大学生经常性地、不定期地开展志愿服务,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节日的短暂性开展。总之,要面向整个学校,积极弘扬和倡导共享志愿服务文化,鼓励每一位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
从学生层面看,创新共建志愿服务参与机制。志愿服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公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在十三五规划的大背景下,每位大学生都应该积极转变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理念,祛除不正确的功利化观念,用自己的志愿服务行动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作出积极贡献,用共享利他的志愿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使大学生能真正将共享理念的传播和践行作为自己参与志愿活动的价值追求。
当然,国家也要进一步加大共享理念的宣传,切实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和内涵实质,真正建立起“国家倡导,社会主导、学校引导,学生参与”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志愿服务体系,将共享发展理念与大学生志愿服务高度契合,在号召广大青少年参与的同时呼吁全社会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以此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朱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马思宇.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缺失及其培育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
[3]韩雪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D].中央民族大学,2011.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