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艺术社团建设的思考
2017-07-18齐媛
齐媛
摘要: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引领下,许多地区的中小学逐步加强课外艺术教育,增加艺术课程课时和类型,并适当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学校的美育工作。很多学校在进行课外艺术教育及实践的过程中,渐渐形成本校的艺术社团。随着社团成员的增加、水平的提升、经费的增加、指导教师水平较高,社团在很多展示、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逐渐成为学校的一块儿金字招牌。在今年的北京市第20届艺术节器乐展上,来自北京多区的学校带来了多场器乐演奏的盛宴。笔者在文中阐述了从艺术节展演中感受的社团建设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外还提出几点个人认为在学校艺术社团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希望以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为媒介的美育活动能够更多的惠及到更广泛的学生群中。
关键词:中小学 艺术社团 综合素养 美育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104-03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指导下,很多地区的学校注重提升中小学生的艺术素养,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实施美育,希望能够培养更完善的人才。中小学艺术社团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能够较好的辅助美育,学校利用艺术滋养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实现培育完善的人格的目的。
一、中小学艺术社团建设的积极意义
中小学教育的改革致力于从单纯地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向重视发展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转变。唯分数论、唯学历论渐渐被打破,各企事业单位看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一个名校的高分学生并不能代表日后会比他人生活质量更高。在这样的新人才培养的观念影响下,家长们尽力从孩子小时培养开发他们的多种兴趣和能力,在众多课外辅导班中,与艺术相关的兴趣班是多数家长和孩子的首选。
以往有些观点认为,走艺术的学生多数是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一般或不太好的人,这类学生的家长为了以后孩子考学容易才选择走艺术这条路。虽然这种观点看似透露着些许偏见,不过在那个用是否考上大学的评判标准去衡量一个人是否成才的年代里,很多情况下这种观点恰恰描述了当时社会下的事实。但是,越来越多的國内外科学实验证明,艺术的学习有助于脑的发育。例如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教授James catterall曾经研究了音乐和整体学科成就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学习音乐的人的大脑中的很多区域的发展和同数学脑区是有重叠的,音乐活动能够促进其他科目的发展。此外,舞蹈、体操等技巧性的体育活动,能够发展平衡,才能最终能发展个体的阅读能力。脑在发育过程中需要对小脑即前庭系统有着足够的激活作用,否则会引发注意力缺失、反应迟缓等问题。明尼苏达州威诺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表明,通过舞蹈等运动中的旋转、跳跃、摇摆、瞄准和协调等这些刺激性的活动中,人们能够在注意力和阅读能力上有重大发展。而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多少也能感受到学习艺术并从事艺术活动的人通常气质较好,待人接物方面也较为落落大方。基于这种认知和事实,在持续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需求的驱使下,许多人对于艺术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校也逐步重视对多种艺术形式课程的开展,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艺术社团逐步成为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艺术和互动的机会,参与多种艺术实践一个巨大的平台。
在四月底为期一周的北京第20届艺术节器乐展演上,来自北京城内外的多个中小学艺术社团带来的精彩演出为我们展示了学校艺术社团建设的优异成果。这次器乐展演,参与的艺术社团上百,涉及学校众多,市内和郊区皆有,包含管乐团、管线乐团,民乐团等多种形式。虽然各团的发展状况和演奏技术水平因地而异,但是总体来说,都为观众呈现出精彩的演出,让众多人为这些社团中的教师、指导专家和可爱的孩子们背后的努力而欢呼喝彩和鼓励支持。透过这次艺术展演,我们看到了艺术社团建设起到的许多积极作用。
(一)提高成员的合作及奉献精神
艺术社团作为一个小集体,需要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出团体的力量。在社团的日常管理中,需要成员服从并相互配合,社团的要求和准则才能够顺利实施,社团日常活动才能良好的运行。在排练演出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不同角色间需要互相支持,处于主要角色的学生要能担起重任,支撑全场,而处于辅助角色的同学要有奉献精神,对主要角色的同学起到支持的作用,不可任性的喧宾夺主,破坏作品意境,这样团队才能呈现给观众成功的演出。
(二)促使学生自主管理、相互监督
社团成员众多,而监管教师少,不能够对社团进行及时全面的管理,这个时候,团队成员要有主人翁的意识,自觉管理社团成员,支持社团教师的管理工作,互相监管,共同维护社团良好形象。
在这次器乐展中,参赛团体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开始,所有人的表现都会影响最后比赛的总成绩。很多队伍的孩子们在了解到这项规定后,自发的对团体中的成员进行纪律管理,彼此之间相互提醒、监督,保证良好的纪律,自觉维护本团体在外面的形象。
(三)敦促学生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社团的排练需要占据学生很多的课后时间,而参加社团比赛演出的学生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耽误了学习。我们通过和老师及同学的聊天中了解到,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排练演出这些事情而放松学校其他科目的日常学习,而是高效的利用零碎时间看书做题。在这次艺术节器乐展的候场教室中,候场因为条件有限,不能给有着近七八十人的团队成员一人一把椅子,因此很多孩子坐在地上,或靠站在墙边,轮流换着坐仅有的几把椅子。尽管条件不太好,但是笔者看到有很多学生尤其是中学的学生,在空闲的时候拿出课本、习题,争分夺秒的做习题,看教材。
(四)加深对乐曲作品情感的理解
很多艺术社团聘请了专业的指导老师,在社团成员合奏的排练过程中,这些教师、专家不断地对于学生演奏进行指点,渗透了对曲目的理解,启发学生多感受曲目技能之外所蕴含的情感。学生在演奏的同时还能够表现音乐的情感,才能使整个团队的演奏中演绎出令他人感觉较好的音效。
二、艺术社團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艺术社团的建设取得了较优秀的成绩,学校的艺术工作也逐步得到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支持。看到了社团优秀成果的同时,笔者认为在社团的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影响社团良性发展,制约社团活动进步的地方。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没能形成合理的流动,艺术社团建设覆盖范围较小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诸如北京、上海、广州、江苏个别市,教育资源异常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素质过硬,教育经费充足,并且是很多教育改革的试验点,能够更早的获取并实施来自他国先进的教育方式,享受先进的教育成果;而三四线小城市,师资一般,政府和学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艺术社团建设支持力度不够,更有偏远农村山区的学生几乎接触不到艺术教育,更不要说去参与到艺术社团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笔者认为,这些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在艺术社团建设上尽可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呈现辐射状的推广。
(二)课外的艺术团招收学生并不是面向所有有兴趣的学生,而是演奏或表演技能优先
有些学校为了追逐名声,社团活动基本以比赛为主。经费充足的学校社团能够请到专业水准较高的指挥或是专家指导,在各种名誉效应的驱使下,社团对成员的艺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这就挡住了零基础但是有兴趣的学生进入艺术社团学习、参与实践活动的脚步,艺术社团对学生的影响仅能对很少一部分学生发挥作用。希望我们的社团能够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参与的快乐,而不是让他们只能为那些少数人鼓掌喝彩。
(三)艺术社团中的教学活动与基本的教学大纲及日常艺术教学脱离;
艺术社团多数为了演出或是比赛为主要内容开展教学,教学活动大都是以集体排练或是小团体联系为主,教学实践的形式多数为参加比赛和演出。如此一来,艺术社团的课程内容和日常教学大纲的内容衔接并不紧密。或许有的地区有的学校认为,他们的教学理念和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大纲,没有必要和大纲进行对接。但是对于其他那些大纲范围内学习的学生来说,学校的艺术社团对他们的学习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在他们的日常学习中,艺术社团的角色存在感太弱,甚至更糟糕的是这些普通的学生会时常处于参与艺术社团的学生家长和老师炫耀的阴影之下。
(四)艺术社团对校内其他师生能够发挥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很多学校的艺术社团成为以比赛获得奖项,为学校争夺名誉的一种存在,而对其他在校同学或师生起到的作用甚是微小。艺术社团的艺术活动实践以及获奖情况不应该变成学校和家长炫耀的资本,它应该在学校对于整体学生的艺术教育中更多的发挥支持和辅助的作用,它的存在应该让学校中更多的师生体会并能够享受艺术社团中的丰富的艺术资源来提升个人的艺术素养。比如说很多学校有自己的管弦队,那么在日常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以欣赏自己学校乐团对课本曲目的演奏,相信大家应该更喜欢观看身边同学的演奏,同伴的激励和鼓舞,能够促进学生同伴彼此的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程度。
三、结语
笔者认为,学校的艺术社团进行展演的第一舞台应该是校园,艺术社团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它的巨大作用,艺术社团的活动应该对所有的学生开放,让感兴趣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感受艺术社团带来的魅力。我们的艺术社团不需要培养学生成为专业演奏者,而是要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接受艺术熏陶。同时还要注重艺术社团对于日常艺术教育课程的辅助和服务功能,让学校更多的师生能够获得欣赏社团成果,享受艺术熏陶的机会。无论如何,都要为我们现阶段学校的社团艺术建设的成果鼓掌和喝彩,相信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中小学校园艺术社团建设会更加完善,受益群体会更加广泛,艺术影响力会更大。
参考文献:
[1][美]詹森.艺术与脑科学[M].脑科学与教育研究中心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车贵忱,徐辉.浅议中小学社团活动[J].现代教育科学,2014,(12):85-86.
[3]胡晓琴.艺术滋养人生 社团提升素质——卓同教育集团中小学社团建设初探[J].教育科学论坛,2016(0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