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愉快学习之初探
2017-07-18阿西友姑
阿西友姑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要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充分经历发现解法的过程,使数学思维伴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得到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在默默地改变:努力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 愉快而轻松的感觉。
关键词:数学 学习 愉快
在“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感召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怎样去面对数学课堂——这块我们生命力价值所在地,让我们的学生享受数学,尽情挥洒飞扬的个性,迸发潜有的灵性,使他们在这里愉快的学习和成长,这不正是新课程理念下追求的理想课堂吗!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全身心地体验着这一切,并且用实际行动不断地尝试着、探索着,现谈一谈自己思想观念的转变及一点思考与体会。
一、以学生发展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新理念,既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我们的课程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我们除了对知识能力的关注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我们若真正确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行动上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与学生交流起来就会充满感情,就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生也会充满信心地去探索,去交流、去创造。
二、抓住学生心理,艺术地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小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通过艺术地施教,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
1、动手、动脑数学是简单的
好动、偷懒是儿童的一大心理特征。皮亚杰也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更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学到知识,在“偷懒”中找到捷径,并从操作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是简单的。
2、变一变数学是有趣的
刚刚跨进小学校门的小朋友还沉浸在儿童乐园的滑梯上,沉浸在美妙的童话世界中。对于学习,他们感觉有些新鲜,有些好奇。什么是学习?——严肃的课堂,严厉的老师,枯燥的作业?这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卡通人物等孩子喜欢的事例:大象长着长鼻子正和长颈鹿比高矮;我们的校园也有那么多数学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踢球的两队共有多少人,小红跑第一、小刚跑第几……还有那圆鼓鼓的“○”,尖头尖脑的“△”,端端正正的"□”,更是令孩子们爱不释手。在他们的手里,时时变换着美丽的图画:蘑菇,房子,小兔……孩子们一下就乐了,我们的数学真有趣, 就像童话一样,这样老师带着孩子们,乘着想像的翅膀,遨游在数学乐园中,去解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三、还数学原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提供“生活原型”
数学教学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定义、公式、法则能从实际体验出发理解和掌握,强化数学意识,培养数学能力。
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减要加,我举了这样一个实例:小冰带了253元钱,到商店买一台标价98元的收录机,从口袋里拿出( )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冰( )元,这时,小冰口袋里还剩( )元。要求学生除了填出上面三个空格,还要用算式表示出求还剩多少元的算式来。结果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1)253–98;(2)153+2;(3)100–2+153;(4)253–100+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几个算式,尤其是(1)、(3)、(4)三个算式。学生自然能体会出:算式结果相同,但算起来后两种比较方便。学生也能体会到为什么多减要加的道理。
2、借助“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请看“一步乘法应用题”的教学片断: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爸爸、妈妈和小芳一起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6元,一共要用多少元?一位叫陈铭的男生问我:“老师,小芳多大了?”我疑惑地问:“你问这干什么?”他说:“如果小芳很小看电影的时候,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就不用买票了。”是呀,我怎么没想到的。他说:“我小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去看电影,一直是买2张票的,现在去才买3张。”这时,教室里沸腾了,有的学生说:“这道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小芳还小不需买门票,要求2个6是多少;一种是小芳需要买门票,就是求3个6是多少。”有的学生说:“有的时候也会只需买半票,学生优惠嘛!所以会出现3种情况,不买票、买半票、买全票。”
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上述例子,陈铭等同学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有了不同一般的回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3、回归“生活实践”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问题。“学生学了本领,就想用”这也是孩子的天性。
例如:教学“利息、利率”这一内容,学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知道了计算利息的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我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扣除利息税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最合算?学生极有兴趣,他们不但到各家银行去了解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还考虑到存多长时间比较合算,最后还考虑存的方法,是逐年逐年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存入,还是整存整取?有没有国债可买?有没有建设债券可买?然后进行交流汇报,并阐述理由。在这一系列的實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税率这些知识的理解极为深刻,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此项活动既让学生懂得了储蓄的意义以及利率调整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体验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与育人的统一。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多种多样,因此,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是各异的。数学教学要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充分经历发现解法的过程,使数学思维伴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得到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在默默地改变:努力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愉快学习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