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现状研究
2017-07-18王豪杰陈俊侠
王豪杰++陈俊侠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却日益下降,学校体育作为提高青少年体质的重要途径深受到国家重視,国务院于2007年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各级学校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积极推动“阳光体育”计划,把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体育卫生作为学校体育安全、科学开展的重要保障,其在学校体育中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科研方法,阐述体育卫生在中职学校体育中的内涵及作用,探究广州市中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现状,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为广州市中职学校体育课程及活动安全、科学地开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体育卫生 中职学校 体育
1、前言
鉴于我国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国务院于2007年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确保青少年每天锻炼1h,中小学要将每天30min的全校性大课间体育活动列入课表并形成制度。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h集体体育锻炼[1]。为了贯彻落实“意见”的要求,各级学校都通过增加体育课时的比重,大力开展开外体育活动来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伴随着体育课及体育活动的增加,出现运动损伤甚至是运动猝死的概率也随之增高。体育卫生涉及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刨学等学科知识,确保了体育课及体育活动的安全、科学地开展,其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鉴于此,本文阐述体育卫生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探究广州市中职学校学校卫生工作现状,分析体育卫生与中职体育教学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安全、科学地从事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广州市中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现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研究需要,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下载体育卫生相关文献,了解体育卫生最新研究成果,开拓本文研究思路。查阅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刨学等学科知识,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
2.2.2访谈法
在广州市随机抽取5所中职学校,每个学校随机抽取2名体育教师进行电话访谈。
2.2.3问卷调查法
在广州市随机抽取5所中职学校,向每所学校的学生随机发放60份调查问卷,共300份,回收294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282份,有效率94%。
2.2.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与Spss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为本文提供数据支撑。
3、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卫生的内涵
体育卫生是指为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体育锻炼条件和环境所应采取的卫生措施和要求。违背体育卫生原则和要求而盲目地开展体育课程或活动,不但达不到锻炼效果,反而会导致各种运动伤病甚至运动猝死,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3.1.1运动环境卫生
人体在体育活动时,体内新陈代谢速度加快,受体外环境的影响更大。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需要良好的运动环境的卫生。
3.1.1.1空气卫生
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体内新陈代谢加强,呼吸频率加快,如果运动时空气中污染物较多,会随着呼吸频率加快吸入更对的污染物,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因此要选择在空气良好的情况下进行运动。
(1)如果学校附近有废气排出的工厂,应选择在废气排出地点的上风侧开展体育活动。
(2)若学校在市中心,要避开交通繁忙尾气排放较多的时间段来开展体育活动。
(3)尽量不要在人数较多,空间狭小且密闭的空间内开展体育活动,因为这样的空间内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会使人头晕,运动能力下降。若遇到阴雨天气不得不在体育馆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打开门窗,打开排气扇,使室内通风。
(4)不要在雾中开展体育运动。雾是由空气中的水气形成,含有很多细菌、尘埃等有害物质,有损身体健康。
3.1.1.2气温对体育活动的影响
在运动时如果气温过低,会使肌肉的粘滞性提高,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如果大脑温度下降可导致运动者意识丧失,严重者可引起死亡。进行低强度体育运动的适宜温度为15℃左右,进行大负荷运动的适宜温度为10℃左右。
在运动时如果气温过高,热量会在体内积蓄使体温升高,进而引起中枢神经温度升高,会导致身体机能失调,甚至死亡。另外,温度过高会使机体排汗量增加,无机盐随之丢失,引起热痉挛和脱水。
户外运动时,还要避免阳光过度照射,避免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紫外线照射过久,会破坏表皮细胞使皮肤发红水中。
3.1.1.3运动场地安全
运动场地不能过于狭小,球场、跑道或健身器材周围应留有一定的空地。场地应平坦、清洁、卫生没有杂物,软硬度要符合体育活动的要求,避免因场地问题造成运动损伤或影响运动成绩的发挥。体育场馆内要温度适宜,保持通风,采光要好。夜间场地要求照明充足,光线均匀柔和。
3.1.1.4运动服装与器材健康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一定要根据运动项目不同穿着适宜的运动服,运动服有一定的共性,即:透气性、吸湿性,能够利于体育活动并防止运动损伤。运动服装的选择还应根据季节的不同进行选择,在炎热的夏季,应穿着透气、轻便、色淡、宽松的运动服。在冬季室外运动时应穿着即保暖又便于运动的服装。
在运动前要检查器材是否安全,对于有安全隐患的体育器材不要使用,并同时相关部门及时修复或更换,以免引起伤亡事故。
3.1.1.5体育锻炼与合理的进餐时间
运动前用餐与运动的间隔时间应在2.5~4h之间,如果用餐与运动间隔时间小于2.5小时,由于胃内食物还未消化完毕,此时的胃还在工作当中,在这期间进行剧烈运动,容易引起腹痛,影响运动效果。如果用餐与运动间隔大于4小时会出现饥饿或血糖下降,若此时进行剧烈运动可能出现头晕、心慌等现象,影响运动成绩。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些学生由于早上起床晚,在没吃早餐的情况下参加上午的体育课,这样不但容易引起晕厥,还会引起胃病。运动结束后消化系统还处于抵制状态,所以应休息30~40分钟后再进餐。
3.1.1.6体育锻炼时的饮水卫生
在运动过程中随着体温升高排汗量增加,体内水分流失较多,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可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影响运动效果,因此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需要科学地补充水分切忌一次性饮水过多,这样会使稀释血液并使血量增加,加大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另外大量饮水后,水不能马上被吸收,而是存留在胃中,伴随着运动易引起胃部不适。因此运动中或运动后补水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次150~200mL为宜,每次应间隔15min。另外补水时不能喝冰水,不能以吃冰淇淋代替饮水,水温过低会对胃产生刺激,引起胃痉挛和消化不良,进而影响运动成绩。
3.2体育卫生在中职体育中的作用
3.2.1预防运动损伤
在体育课教学实践当中,尽管体育教师遵照科学性原则,要求学生充分热身,选择合适的场地,并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安排课堂内容。但是学生由于缺乏体育卫生知识,体育卫生意识淡薄,不能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课堂内容学习,极易发生运动损伤甚至运动猝死。例如:武汉某大学附中学生小强(化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但并未将病情告诉教师,2004年7月在体育课上,不顾自己身体状况跑完三千米,回家后倒地不醒,抢救无效,被医院诊断为猝死。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由于不掌握体育卫生知识,盲目从事体育运动,进而发生运动损伤甚至运动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2015年广州市某职业学校学生小明(化名),不顾自己患有疾病的身体状况,在课外私自练习将要举办的运动会跳远项目,晕倒在沙坑中,抢救无效,被医院诊断为猝死。
以上案例中的学生,如果掌握体育卫生知识,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采取科学的运动方法,猝死的惨剧也就不会发生。
3.2.2 提升体育锻炼效果
中职学生年,年龄在15—18岁之间,处在身心发育的高峰期,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卫生涵盖运动训练学知识,能够指导中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根据中职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合理安排运动强度与运动量,强度应控制在60%~80%最大心率(一般最大心率估测值=220-年龄/min)范围内,运动时间控制在25~45min,采用间歇训练法,间歇时间为5—10分钟,这样才能提升锻炼效果,进而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3.2.3 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知识
体育卫生涉及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刨学等知识,通过向学生普及体育卫生知识,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3.2.4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当前我国民众缺乏终身体育意识,从整体来看,国民的体质水平还有待提高。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更是我国社会体育的未来,其体育锻炼的意识决定着我国未来全民体质的水平,中职学校学生是我国青少年的一部分,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高峰期,向中职学生普及体育卫生知识,使其明白科学健身的重要性,能够促进中职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增加我国体育人口,提高全民健身水平。
3.3广州市中职学校体育卫生知识普及情况
在广州市随机抽取5所中职学校,对学校体育教师进行电话访问,来了解每个学校一学期体育理论课时量。对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体育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及学习途径。
从表1可以看出,电话访问的10位体育教师中,一学期开展1课时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有3位,开展2课时的有5位,开展3课时的有2位。
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时,在没有体育教师的监督下,会热身的占 8.1% ,有时会的占43.3%,從不的占49.3%,说明学生体育卫生意识不足,不能自觉将体育卫生知识运用到体育活动实践中。
4、结论与建议
4.1增加体育理论教学课时
体育卫生涉及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刨学等知识,内容非常丰富,但从调查来看,体育教师一学期体育理论教学大多只有两个课时,用两个课时把体育卫生所涵盖的知识讲透彻比较困难,需要相应增加体育理论课时。从气候特征来看,广州雨水量比较充足,以往教学实践中,遇到阴雨天气,无法进行户外体育练习时,体育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在室内自习,或让学生观看一些体育比赛视频,浪费了大量的课时。因此各学校主管教育领导,应要求并监督体育教师,在遇到阴雨天气时,把户外课改为体育理论课,用来讲解体育卫生知识。
4.1.2拓宽体育卫生知识传输途径
体育卫生作为学校体育安全、科学开展的重要保障,其在学校体育中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学习体育卫生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体育课堂,这样的方式过于单一,并且学习效果不佳,调查中完全掌握体育卫生概念这一基础理论知识的只占4.3%,不利于学校体育安全科学的开展。因此,学校需要拓宽体育卫生知识传输途径,除了体育课堂外,还应通过板报、宣传栏以及班会形式宣传体育卫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育卫生知识。
4.1.3引导学生将体育卫生知识运用到体育锻炼中
学习体育卫生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避免运动损伤,提高学生体质。但在体育实践中,学生常常不能认识到体育卫生的重要性,觉得自己年轻,不会受伤,没有体育教师的监督不会自觉地进行热身活动,也不会结合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这极易引发运动损伤或甚至运动猝死。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加强宣传教育,通讲解运动猝死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卫生的重要性,进而自觉地将体育卫生知识运用到体育活动实践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J].中国学校卫生,2007(Z2).
[2]汪顺江,刘泽华.身体素质转移法对青少年体质影响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4):
15-17.
[3]王世哲等.体育卫生知识是终身体育的基础[J].体育科研,2001,(1):84.
[4]高发民.高校体育中的休闲运动与终身体育[J].体育学刊,2001,(6):25.
[5]奚伟杰.论体育卫生在中职学校体育中的重要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2): 72-174.
作者简介
王豪杰(1988.11-),男,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广州体育学院毕业,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陈俊侠(1989.3-),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华南师范大学毕业,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