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精准扶贫
2017-07-18蒲洋李松柏
蒲洋+李松柏
摘要:本文介绍了四川省南部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精准扶贫的措施。
关键词: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精准扶贫
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南部县,是四川省2016年首批“摘帽”县,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3.48万户、10.86万人,降至目前的1.71万户、5.3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3%降至2.52%。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精准扶贫中,南部县财政局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创新财政支持方式,积极探索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试点,有力推动全县脱贫“摘帽”。
一、强化“三大举措”, 增强统筹整合效力
(一)统抓统管,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成立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负责部门间的沟通协调、资金整合政策的宣传解读和整合渠道的畅通,各部门协同作战,对整合资金统筹安排、统一管理。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县财政局主动与扶贫移民、金融、纪检监察及农口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不定期召开碰头会、联席会,点对点、面对面与相关各方互动,及时沟通、达成共识,协商解决资金整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细化方案,挂图作战提高效率。根据全县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对接产业、基础、新村、能力、民生“五大扶贫工程”,按照行业性质、资金性质编制整合资金分配使用总体方案。在省委17个专项扶贫计划的基础上,细化制定19个行业扶贫专项计划,将摘帽任务逐一项目化、具体化,资金精准到村到户,并逐项形成挂图作战“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
(三)撬动引导,多方筹措壮大规模。在加大财政扶贫专项投入、整合涉农资金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民营资本投入脱贫攻坚领域。2016年,全县各级财政扶贫专项投入2.1亿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8.2亿元,撬动金融资本投入6.5亿元,通过企业、个人捐助等筹集0.7亿元。
二、探索“三种途径”, 确保资金精准投放
(一)创新机制,增强带动能力。积极探索扶贫收益机制,将财政资金投入到吸纳贫困户较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资产全部量化给贫困户,实行保底分红,使贫困户能够长期持续获得收益。2016年对6个专业合作社投入财政资金800万元,当年300余户贫困户得到分红。积极探索“政府+金融贷款+保险+贫困户”机制,将一定财政资金注入金融机构建立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引导金融资本投入脱贫攻坚。2016年投入财政资金8774万元,由县扶贫移民局、财政局与主办银行签订三方协议,按照政府与银行7∶3的风险分担比例、基金与贷款规模按1∶10的比例,筹集贷款8.7亿元,由保险公司参与政府风险和贫困户贷款风险的再担保,主要向自身发展能力较强、发展愿望强烈、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和偿还能力的贫困户发放贷款,促使其快速脱贫致富。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金融机构+保险+贫困户”的“五方联盟”机制,采取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引领、金融支持贫困户贷款入股、保险公司担保的方式,让贫困户就近在企业务工获得报酬,同时还能持股分红。贷款风险和经营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贫困户在参与过程中承担“零风险”。目前,全县采用这种模式已发展食用菌、肉鸡、果药、水产等脱贫奔康产業园200个,确保贫困群众增收有项目、长远致富有保障。
(二)突出重点,确保精准施策。一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安排农、林、水、国土、交通、建设、扶贫等部门资金, 投入贫困村村组道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集中连片产业发展建设。目前,全县退出贫困的村水泥公路通村率达100%、通组率达97%、入户率达90%。同时,狠抓安全饮水设施建设,由供水企业自筹资金,依托嘉陵江、西河与升钟湖“三大水源”,建成6个大型制水厂,铺设9条供水主干线,形成“三源六厂九线+N”的城乡一体全域供水体系,有效解决了65万农村群众“饮水难”问题,已退出的66个贫困村全部吃上了与县城一样的自来水。二是注重特色产业培育。狠抓“四小工程”,安排落实到户产业补助资金1.2亿元,分户规划落实以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小买卖为主的“四小工程”10339户,做到“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做、家家能增收”。同时,发展“五型经济”,通过资产利用型、资源开发型、集体经营型、物业服务型、入股分红型五条途径,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已退出贫困的66个村的集体收入均超过了省定“人均6元”的标准。三是注重群众能力提升。通过教育助学,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户每户培养1名大中专学生;依托“四小工程”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1.1万贫困户每户培养1名技术明白人;通过13家南部驻外商会结对帮扶,安排和介绍工作岗位,帮助9396户贫困户实现转移就业。四是注重新村面貌改善。细化出台《南部县农村住房建设实施方案》,通过严审申请书、承诺书、告知书、安全责任书和验收报告“四书一报告”流程,严守“户均自筹不超过1万元”底线和“人均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规定,坚持面积超标不补助、自筹资金超限不补助、旧房不拆除复耕不补助、工期超6个月不补助“四不补助”原则。2016年,全县投入资金4.64亿元,将原计划三年实施的2393户贫困户住房易地搬迁建设任务在一年内完成;投入资金1.42亿元,完成8325户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贫困户住上了安全放心房。五是注重公共设施完善。建设“农家书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安排整合资金投入村卫生室、文化室、广播电视移动网络等贫困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退出贫困村的卫生室全覆盖,面积、设施、医师、药品等全部达标,村村建有“农家书屋”,软件硬件设施全部达到省定标准,66个贫困村全部覆盖了“三网”移动信号,接通了有线宽带网络。
(三)“两线合一”,落实政策兜底。率先在全省实现低保线与贫困线“两线合一”,6807名兜底对象均得到了“3120元/年·人”低保补助。从2016年7月起,对全县“医疗救助一批”的25501人实施免费健康体检,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就医合规费用全额报销,落实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相衔接的医保救助政策,实现了少支付或零支付。
三、采取“三个办法”, 强化整合资金监管
(一)专人负责,畅通信息加快资金拨付。在全县73个乡(镇、街道)分别设立一个报账员,专门负责扶贫项目资料的收集、审核和报账工作。通过建立扶贫项目资金管理QQ群、微信群等信息交流平台,宣传扶贫政策、财政政策、资金管理法规制度以及相关表册的收集报送,并通过政府党政网下发项目资金文件、资金拨付进度、资金管理的督办函告等通知。在確保资金安全的情况下,简化拨款流程,实行预报预拨项目资金,倒逼项目实施进度。对项目实施、资金拨付、项目报账等工作不力、不作为的乡镇、村,由县纪委、县督办督查督办,在全县进行通报,责成加快工作进度。
(二)建立制度,分级负责加强资金监管。一是建立“财政统管、部门主管、乡镇协管、审计纪检监管”制度。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统筹、分配和拨付;县级项目主管部门负责项目总体规划、项目实施计划下达、项目实施进度监督、组织项目检查验收、审核资金拨付资料等;乡镇、村组织项目实施、开展项目初验、监管资金使用、收集项目资料、负责项目报账;审计部门负责对项目抽查审计;纪检监察负责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追责问责,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建立“县、乡、村项目资金三级公告公示”制度。县级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分批次将资金来源、资金分配总额向社会公告;乡镇、村在所在地将资金分配的数额、享受对象、实施地点、建设规模等情况在政务公开栏内进行详细公示,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三是建立“第三方中介机构项目评审”制度。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公开遴选会计师事务所、造价审计师事务所等6家中介机构,常年开展扶贫项目资金评审,切实加强项目事后监管。
强化考核,督查问责突出工作成效。采取“轨迹剖析、论功行赏、问责追究”措施,通过“现场验靶、蹲点督导”方式,加强扶贫工作成效考核。全县抽调150名纪检干部,成立40个督查组,常年分阶段全天候进村入户密集巡查,对帮扶干部到岗、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资金到位和管理等情况进行督查督办,确保脱贫工作成效。同时,采取“绩效评价、注重结果、正向激励”措施,对扶贫项目建设质量、资金管理使用效果、项目后期管护、项目受益农户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群众认可度、满意度高的,在下一年度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通过激励措施进一步巩固提升了扶贫成效。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财政局农业科)
责任编辑: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