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2017-07-18李存果
李存果
摘 要: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让学生思维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提问要使学生能够接受、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且提问的形式要科学合理,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到好处,把握住一个“度”字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原则;技巧;评价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那如何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就如何设计于课文中的“提问”,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教师的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普遍性原则: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
代表性原则:教师问题的设计要有代表性,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不爱思考同学的非语言性暗示,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使大多数同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示范性原则:,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與带动作用,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二、教师问题的几点技巧
1.设计要精准、有针对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思维活动往往从质疑开始。课文中的疑难点,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必须依靠教师的巧问设疑,深入剖析,层层引导,才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解除疑点,突破点,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巧设疑问。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让学生围绕“我的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多同学认为父亲太严厉,甚至有点不近人情。于是再让学生细细体会写父亲的句子后,学生才发现父亲这样也是一种爱,不过他的表达方式不同。
2.问题设计要难易有度,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或者真正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比如,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讲述周恩来学生时代的故事的课文,如果教师只提出“周恩来为什么确立这样的读书目标?”这样的提问使学生不知所答。而问题太易也不行。
3.提问要抓住文章兴趣点,巧妙设疑。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比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学,在学到老人去世后海鸥在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肯离去的不同寻常的场面后,提问:“如果当时你在现场,看到这样的场面有什么感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浮想联翩,仿佛真的来到当时的现场,心灵受到震撼,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海鸥的灵性与情义,感受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关爱,感受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感受到“大爱”可以创造奇迹,感受到善待一切,就会收获物价情义……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努力从多角度去思考,去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高大、丰满起来,海鸥的情义也深深植根在学生的心中,针对发散点提问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下文做了铺垫。
三、教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
在语文教师提出的许多问题中,有的问题的答案要有统一的标准,有许多问题的答案不应要求有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现在许多还未定论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
我们从许多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对问题的答案有一定的期待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放任自流,而不整理不归纳,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始终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认识,这种做法在许多条件下是不正确的,比如在上《驿路梨花》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师问:“小屋的主人是谁?”这就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恰恰教师没说出小屋的主人是谁,学生如坠五里云雾.再如《孔乙己》一课也有一个案例:教师问:“孔乙己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可是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孔乙己的笑?”学生甲:“孔乙己性格迂腐,令人发笑.”学生乙答:“孔乙己很老实,众人都取笑他.”学生丙答:“作者写笑是为了反衬孔乙己的悲.”教师单单说:“各位同学回答的都很好.”这样便过于笼统与混乱,只有两位同学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这种做法显然会给学生造成认识上的混乱,教师应明确:答案的虚化和不清晰并不等于多角度的理解。
对于我们现在还无定论的许多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问:“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是封建礼教.”有的回答:“是祥林嫂特殊的遭遇.”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教师不应彻底否定哪一种观点.再例如在《鸿门宴》这一课课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试对这两种方法作一些评论.我认为这道题设计的很好,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点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这样一个他们学术界一直在讨论都无定论的问题,教师也不应定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
精妙的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体现。课堂上进行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