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关系研究*
2017-07-18成淑英张利红田竹芳
成淑英,李 楠,张利红,田竹芳
西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西安710003)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关系研究*
成淑英,李 楠,张利红,田竹芳
西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西安710003)
目的: 研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中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及双下肢动脉,探测有无动脉硬化斑块,并根据大血管病变程度将90例患者分为动脉硬化斑块组(DMA,63例)和无动脉硬化斑块组(NDC,27例);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NC组);采用氧化酶法测定两组患者血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双抗体酶联免疫检测法测定血清VCAM-1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2型糖尿病患者中,无论有无大血管并发症,血清VCAM-1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②在分别校正了性别,TG、TC、FBG、HDLC、LDLC的影响因素后,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血清VCAM-1与2型糖尿病直接相关,且以合并大血管病变组更为明显(P<0.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VCAM-1水平增高,VCAM-1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
糖尿病是全世界危害性最大的慢性病之一,可导致失明、肾功能衰竭、神经病变、心血管疾病和四肢缺血性坏死等严重并发症[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也是预测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本研究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 水平,探讨不同程度颈动脉、下肢动脉硬化与血清VCAM-1的关系,研究VCAM-1与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关系,以及早期预示作用。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90例,其中合并动脉硬化斑块者(DMA组)63例,男39例,女24例,平均年龄(59.99 ±9.83)岁。T2DM的诊断符合2010年ADA指南,所有人员在取血前均排除患有急慢性感染、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患者、原发性肾炎、肾小球疾病、甲亢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排除使用胰岛素及胰岛素增敏剂、降血脂药者,排除吸烟指数大于200支/年者。排除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尿病。对照组为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志愿者,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26±8.70)岁。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观察收集两组包括性别、年龄、血压(mmHg)、体重、身高(分别以kg、cm为记录单位,精确到0.1kg和0.1 cm )等的一般资料统计,计算BMI,并测定空腹12h晨起肝肾功、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
2.2 颈动脉及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及双下肢动脉。将IMT(Intima-thickness,IMT)检测结果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判定标准[3]。
2.3 血清VCAM-1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VCAM-1,使用人VCAM-1双抗体酶联免疫试剂盒(批号R&D公司DY809);应用电子酶标仪(江苏华东,DG5033A)在450nm处测定吸光度值,绘制标准曲线,得出曲线方程。实验标本VCAM-1含量的计算采用ELISA Calc回归拟合计算程序-v 0.1软件(由VCAM-1试剂盒厂家提供)进行。
2.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连续型变量采用算术平均数与标准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分布特征,对分类型数据采用百分比等相对数描述其特征。两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VCAM-1的差别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评价,在进行多因素分析时,混杂因素的选择根据目前已知对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选择可能对VCAM-1有显著影响的相关指标,另外选择组间不平衡的因素最终纳入线性回归模型。
结 果
1 三组一般资料及相关指标比较 T2DM组无论有无大血管并发症, BMI、TG、FBG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HDL-C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TC、LDL-C在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VCAM-1浓度在T2DM组升高(P<0.001),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组VCAM-1水平高于单纯糖尿病组,但糖尿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 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经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血清VCAM-1与糖尿病直接相关(P=0.007)95%置信区间在9.28~57.28之间;在合并动脉硬化斑块组相关性更为明显(P<0.001),95%置信区间在17.83~57.43之间;在分别校正了性别,TG、TC、FBG、HDLC、LDLC的影响因素后,进一步经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血清VCAM-1水平仍然与2型糖尿病直接相关(P=0.001),95%置信区间在22.76~82.17之间,且以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相关性更为明显(P值<0.001), 95%置信区间在29.02-81.89之间,见表2。
表1 T2DM组及健康对照组一般资料及VCAM-1水平比较
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三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发生率明显增高,致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更早,进展较快,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理尚未阐明,认为与高血糖、低度炎症状态、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细胞黏附分子是指由细胞合成,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外,可促进细胞黏附的一大类分子的总称,主要包括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P-选择素和E-选择素。黏附分子在细胞的炎症反应、血栓形成、损伤修复等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显示,在合并不同程度的颈动脉和(或)下肢动脉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VCAM-1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研究显示,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无论有无大血管病变sVCAM-1水平均升高[4]。体外实验亦显示:血清ICAM-1与VCAM-1的表达与兔动脉斑块内的血管新生密切相关。它们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和不稳定,可能是致动脉硬化发生的机制之一[5-6]。炎症参与颈动脉硬化过程的可能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多数研究认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是颈动脉硬化的始动环节。ICAM-1和VCAM-1是血管内皮黏附中的关键性黏附分子,介导的黏附机制参与了单核细胞浸润及迁移的整个过程,从而促进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基础研究发现,糖尿病与心血管病变具有同样的病理基础,那就是过度氧化应激所导致的亚急性非感染性炎症反应。早期的血糖升高加重了细胞内的代谢负荷,在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产生过量反应性氧化产物(ROS),启动炎症过程。发生在血管内皮细胞则引起内皮的炎症过程,从而激活动脉粥样硬化进程[7]。
国外一项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没有糖尿病的健康受试者的观察研究中发现,内皮功能紊乱进展先于糖尿病的发生,而且对没有糖尿病的一级亲属进行的糖耐量试验中发现了胰岛素抵抗者,内皮细胞活化血清标记物和系统性炎症标记物在没有糖尿病的后代中也是升高的[8-9],此外,在校正一些糖尿病危险因素如,体重指数、体重、血脂、家族史、内皮活化预测了糖尿病的发生[10]。我们选取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动脉硬化者63例,结果发现90例糖尿病患者血清V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血清VCAM-1与糖尿病直接相关(P=0.007),95%置信区间在9.28~57.28之间,但实验发现糖尿病患者合并动脉硬化斑块组的血清VCAM-1水平与没有动脉硬化斑块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虽然相关回归分析发现血清VCAM-1水平与合并动脉硬化斑块组相关性更为明显(P<0.001),95%置信区间在17.83~57.43之间。这可能与我们样本量相对较少有关;此外已知性别、血脂、血糖异常均会与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在分别校正了性别,TG、TC、FBG、HDLC、LDLC的影响因素后,进一步经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血清VCAM-1水平仍然与2型糖尿病直接相关(P=0.001),95%置信区间在22.76~82.17之间,且以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相关性更为明显(P值<0.001),95%置信区间在29.02-81.89之间。上述在对糖尿病一级亲属研究中发现,内皮功能紊乱先于糖尿病的发生。我们收集病例过程中发现初诊糖尿病患者中出现动脉硬化斑块者比例增加。说明糖尿病患者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更早,能做到及早预防尤为重要。
我们实验结果发现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63例有不同程度动脉硬化并发症出现,且VCAM-1水平与糖尿病直接相关,提示监测血清VCAM-1变化可能提前预警糖尿病的发生及进展,我们没有收集糖耐量异常人群血清VCAM-1水平变化情况,期望在以后试验中进行相关研究,使糖尿病患者在随后的治疗及管理中有所获益,提高生活质量。
[1] Rosenstock J , Dailey G, Massi-Benedetti M,etal. Reduced hypoglycemia risk with insulin glargine: a meta-analysis comparing insulin glargine with human NPH insulin in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2005, 28(4): 950-955.
[2] Sharma K,Blaha MJ,Blumenthal RS,etal.Clinical and research applications of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J]Am J Cardiol,2009,103(9):1316-1320.
[3] 华 扬.如何提高超声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测的准确性[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11):483-487.
[4] 尚 可,孙亚威 ,刘冬青,等.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与大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35(13):3572-3573.
[5] 郑健杰,马爱群,王鸿雁,等.动脉硬化与VCAM-1及CD36关系的实验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2):1451-1453.
[6] 毛 洋,刘小琼,王洪梅,等. 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促进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22(3):217-222.
[7] 肖新华.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8):678-679.
[8] Balletshofer BM, Rittig K, Enderle MD,etal.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s detectable in young normotensive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association with insulin resistance[J].Circulation,2000,101(15):1780-1784.
[9] Tesauro M, Rizza S, Iantorno M,etal. Vascular, metabolic, and inflammatory abnormalities in normoglycemic offspring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Metabolism,2007,56(3):413-419.
[10] Tabit CE, Chung WB, Hamburg NM,etal.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diabetes mellitus: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Rev Endocr Metab Disord,2010,11(1): 61-74.
(收稿:2016-11-11)
*陕西省科技计划攻关项目(2014K11-03-04-03)
糖尿病,2型/病理生理学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分析 糖尿病血管病变 动脉硬化
R587.2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7.0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