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型旅游住宿主客互动体验研究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分析
2017-07-18殷英梅郑向敏
○殷英梅 郑向敏
共享型旅游住宿主客互动体验研究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分析
○殷英梅 郑向敏
非标准旅游住宿日渐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共享旅游住宿作为非标准住宿的典型,其主客互动的质量直接影响游客的住宿体验。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解释了人际互动的动力与过程,对共享旅游住宿有较强的解释力。利用小猪网的住客评论与房主日记,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共享旅游住宿中主客之间的互动仪式过程。发现:在共享旅游住宿中,主客之间的互动仪式主要包括互动准备阶段、互动进行阶段和结果评价阶段,在主客之间的持续互动中,形成了共同关注物,并完成了主客之间的情感共享。主客双方能否通过互动获取情感能量(EE)的提升,是决定共享旅游住宿能否持续运营的重要因素。
共享旅游住宿;互动仪式链;主客互动;情感
引 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者的日益成熟,共享旅游住宿兴起。房主敞开居所,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将后台生活空间与他人分享。这一崭新业态与标准型酒店分庭抗礼,日渐取得年轻一代以及家庭出游者的青睐,也成为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代表。在体验经济渐成全球趋势的今天,消费者追求个体层次上的旅游体验质量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潘澜、林璧属、王昆欣:《探索旅游体验记忆的影响因素——中国旅游情景下的研究》,《旅游学刊》2016年第1期,第49—56页。。在这种旨在为房客提供“人情味住宿”的新型住宿形式中,房客是如何实现其住宿体验的?房主将自己的生活空间分享给“陌生人”,是什么促使他们持续经营下去?很多房主和房客通过共享旅游住宿的连接,建立了持久的友谊,又是什么作用机制促使了这种亲密关系的构建?共享旅游住宿虽然代表了当前经济的发展潮流,但还面临着认可度低,融合度弱,服务和产品有待优化的问题。加强对这一新型住宿形式的认知和了解,对于我国住宿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游客的多样化住宿需求满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理论层面来讲,当前学术界对共享经济理论关注较少,微观视角的研究尤为缺乏。柯林斯的互动仪式理论是在吸收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论、社会建构论和情感社会学等理论精粹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关于情境的理论。它认为小范围、即时即地发生的面对面互动,是行动的场景和社会行动者的基点,可以揭开大规模宏观社会变迁的秘密*[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页。。本研究试图从微观层面的主客互动过程出发,分析共享住宿现象快速兴起的原因。选取小猪网的住客评论与房东日记、评论回复为原始材料,运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共享旅游住宿的主客互动体验过程,进而探究这一新型住宿形式经营成败的核心要素。
一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共享旅游住宿
共享旅游住宿是非标准住宿的一种。非标准住宿是指有别于传统酒店,由个人业主、房源承租者或商业机构为旅游度假、商务出行及其它居住需求的消费者提供除床、卫浴外,更多个性化设施与服务的一种住宿形式,包括客栈、民宿、公寓、精品酒店、度假别墅、小木屋、帐篷、房车、集装箱等。本文的共享旅游住宿仅指由房东将自有房屋的部分空间和设施出租给房客,宾主共享生活空间,以获取经济收益和社交收益为目的的住宿形式,也称为短租。房东将暂时不用的整套或者是自住房屋的一间卧室、一张沙发借助互联网平台租售给房客,尽己所能为房客提供一个“家”一样的住宿环境,并藉由充分的主客互动,为客人打造难忘的住宿体验。选择这类住宿形式的群体多为年轻人或家庭出游的游客。他们希望在旅途中感受到家的方便与温暖、结交朋友,进入当地人家中感受地方文化,并寻找人情的感动。共享旅游住宿多数是作为副业经营,房东并不以获取经济收益作为唯一的经营目的,社交体验以及人情收获是其分享生活空间的重要动力*A Irena S Doorne.“Staying Within the Fence:Lifestyle Entrepreneur-ship in Tourism”.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0,(8),pp.5,378-392.*A Cederholm,Erika,J Hultman.“The Value of Intimacy-Negotiating Commercial Relationships in Lifestyle Entrepreneurship”,Scandinavian Journal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2010,(10),pp.1,16-32.。房客在预定前会浏览房源信息及住客点评,与房主通过网络沟通完成房间预订,在网络沟通以及接下来的朝夕相处中,房客不断凝视和寻找各种体验符号,房主也不断地凝视房客,并在与房客的互动中感受分享带来的情绪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房主的个人审美以及社交能力对房客的住宿体验起到重要作用,双方能否实现良好互动直接决定了游客住宿体验价值的实现。
(二)互动仪式链
互动仪式链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柯林斯提出的关于社会结构形成的理论。仪式研究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狭义的仪式往往被限定在宗教与特殊族群的特殊层面,而广义的仪式则可以包括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种行为,包括会话和交往活动*谢彦君、徐英:《旅游场中的互动仪式:旅游体验情感能量的动力学分析》,《旅游科学》2016年第1期,第1—15页。。戈夫曼提出互动仪式的概念,将其解释为一种表达意义性的程序化活动,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仪式,在社会互动中,人们是“演员”,按照脚本,使用一定的道具,在舞台上表演自己特定的角色*[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冯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页。。他认为互动仪式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表演性的,而后台则展示个人的真实生活。柯林斯在戈夫曼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他认为在情境中发生的互动仪式是一个具有因果关联和反馈循环的过程。每次互动都会产生一定的情感能量和群体团结,而这一互动结果又决定了下一次互动发生的可能性与频率。这一理论特别强调情感的作用,认为它是互动仪式的核心组成要素和结果。而互动情感的出现藉由共同关注物的形成。因此这一理论又被成为相互关注/情感连接理论。一次互动的情感是短暂的,但是积极的情感响应会使参与者努力寻找下一次互动,从而形成互动仪式的链条,产生长期结果。柯林斯将这种长期的情感积累称为情感能量(EE)。积极的情感能量会成为一种动机力量,使主体在社会互动中采取主动的行动,投入热情。同样的,消极的情感状态会降低社会活跃的程度,会使社会互动变得被动、拖沓和敷衍了事*[美]兰德尔·柯林斯、林聚任、王鹏:《互动仪式链》,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7页。。同时,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对互动仪式的分析应该放入具体情境中,因为这些符号只有在互动的情境中才会获得情感意义,并在体验中循环。
二 研究数据来源与方法
(一)研究的数据来源
借助网络平台是当今共享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旅游共享住宿的主客双方多通过短租网络平台完成交易。而在我国的所有短租网站中,小猪网(原名小猪短租)独树一帜。与其他短租网站为迅速扩充规模而放松对房源的要求不同,小猪网的房源八成以上都是房主直接经营。本研究旨在调查共享型旅游住宿的主客互动过程,因此,坚持一手房源的小猪网成为本研究最合适的样本来源。同时,小猪网不仅设有游客评论板块,还设有房东主页,便于同时获取房东和房客双方的互动体验数据。小猪网的房源分布主要在大城市,鉴于数据的易得性以及典型性,本研究选择北京为案例地。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参与者“身体共同在场”,而短租网站上整栋出租的形式较难满足主客双方日常相处的条件,因此,本研究仅选择小猪网独立房间出租和合租两种短租类型做样本来源。按照好评排序,选择排名前五的分享房源,收集主客之间的点评与回复、房东日记作为本研究分析宾主互动信息的资料来源。
在此数据收集标准下,本研究共收录了小猪房客点评399条,房东日记131篇,房东的点评回复369条,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材料,见表1。多数为正面点评,也有一部分负面点评,正负两方面共同佐证共享旅游住宿的体验过程。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二)数据分析的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所获文本材料进行整理。内容分析法是社会科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客观、系统、定量描述交流的显性内容,其实质是对文献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并根据数据对内容进行可再现的、有效的推断*邱均平、邹菲:《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年第2期,第12—17页。。内容分析法被广泛的应用于旅游相关研究中,并在旅游目的地形象*肖亮、赵黎明:《互联网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基于两岸相关网站的内容分析》,《旅游学刊》2009年第3期,第 75—81页。、旅游动机*张运来、李跃东:《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老年人旅游动机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101—106页。、旅游营销*王丽丽、吕巍、余娜:《关于内容分析法对中国旅行社网站营销效果的研究——以国内44 家旅行社网站为例》,《上海管理科学》,2008年第5期,第75—81页。等方面验证了其适用性。内容分析法一般包含6个基本步骤:提出研究问题、抽取文献样本、确定分析单元、建构类目、内容编码与统计、解释与检验。
2.研究过程。类目建构是内容分析法的核心环节。一般是利用经验理论来界定所分析文本的分类范畴和分类单元,之后采用人工或者是机器编码来分配资料,将文献中的内容加以量化分析。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人类之所以进入特定场景参与互动的过程,主要是源于获取情感能量的需求。互动主体之间通过不断的交互,形成共同关注物,参与者获取一定的情感增量,这一增量的正负以及大小决定了互动主体是否会参与下一轮互动。根据这一理论并在仔细阅读所选择的网络文本的基础上,将共享旅游住宿中主客互动过程分成互动准备、互动进程以及互动结果三个主类目。三个主类目下又细分为9个次类目。其中互动准备用情境塑造、情感动机和情感预热三个次类目来衡量;互动进程用关注焦点和情感体验两个次类目来衡量;互动结果分为群体团结、情感收获、成员身份以及行为规范四个次类目。具体编码的类目名称及内涵见表2。
为了尽量避免频谱分配过程中使用过强的假设条件,本文基于物理干扰模型,将传输功率离散化为若干等级,从弹性用户收益角度设计目标函数,提出一种仅需与同信道相邻用户进行信息交互的博弈模型,并从理论上证明其为严格潜在博弈,分析了纳什均衡解的存在及有效性.同时,为了进一步降低了问题求解的复杂度,引入随机学习理论,提出基于随机学习博弈的信道分配与功率控制算法,给出了该博弈收敛到纯策略纳什均衡的形式化证明.最后通过一系列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表2 共享旅游住宿主客互动的内容编码说明
三 研究结果
通过内容分析,发现共享旅游住宿的互动仪式分为互动准备、互动进行以及互动结果三个阶段。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包括四个重要的起始条件,即身体在场、设定群体界限、共同关注的焦点和情感共享。按照柯林斯互动仪式模型,描绘在共享旅游住宿中的互动仪式过程及互动结果,见图1。
图1 共享旅游住宿互动仪式过程图
(一)共享旅游住宿互动仪式准备阶段
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任何互动的起始,主体都带有在原来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情感能量进入互动情境。因此,在共享旅游住宿的正式互动开始之前,参与者会刻意或者无心的做前期准备,这构成房主与房客接待与住宿体验的重要部分。
1.物质准备阶段。柯林斯强调,互动的发生一定要依托具体的情境,情感的产生只有放到具体情境中才是准确和有说服力的。“家”一样的感知是房东想给与房客的住宿体验,因此,房东在房间的设计上煞费心。从设施布局、装潢装饰、生活用品采购等入手,尽量提供一个安静、安全、方便舒适的居住空间:房间都是我亲自设计的,打造甜蜜温馨且富有活力的小屋。(房东:海洋阿姨)
2.情感准备阶段。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人的情感能量(EE)是连续积累的结果。每次互动发生,相关主体都带有互动之前很强的情感渴求。“腻了满是烟味、装潢单一的酒店,萍姐家处处透露着家的气息”“一个习惯漂泊的人”。住客要么厌烦了酒店的标准化和冷漠,要么在孤独的旅途中渴望人情的温暖。尽管陌生感和新奇感是旅游体验的重要元素,但如果能在陌生环境中发现一些熟悉的东西,会给游客带来一种熟悉感,从而产生旅游愉悦*陈才、卢昌崇:《认同: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旅游学刊》2011年第3期,第37—42页。。而多数小猪网的房东也带有较强烈的情感动机进入互动。几乎每个房东都表示自己热爱交朋友,希望能从与众人的交往中拓展视野:“订单的多寡是经济来源的一方面,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也是支撑我做短租行业最大的一个因素”(房东:笔尖的躁动)。
3.情感预热阶段。当房客产生住宿动机,多数会通过小猪平台与房东进行联系。这是互动的初始阶段,双方未曾谋面,仅通过网络认知彼此。房客在与房主沟通之前一般会通过其他游客的评论初步决定购买意向。然后通过网络平台与房主直接对话,宾主之间形成初步印象。为正式互动仪式的展开建立一定的情感基础。
(二)共享旅游住宿主客正式互动阶段
1.身体在场与对局外人的限制。共享旅游住宿的房主与房客同处于一个屋檐下,共用生活空间,仅保留最后的私密舞台(如夜间休息时宾主各占一个卧室,或者房客占用沙发、客厅或者帐篷)。“房主家”是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互动排除了局外人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共享旅游住宿的互动主体,还包括了房主的社会关系以及其他同住的房客。房客之间也存在某种互动仪式,篇幅所限,本文暂不讨论这一类型的互动。
2.共同关注点的形成。共同关注点的形成是情感能量产生的前提,也是互动能否持续的关键。互动中最容易引起关注的是具有最丰富意义的那些符号*[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09页。。根据编码结果,房东和房客主要有四个共同关注点。
第一,房子的居家特性及保持:房客对房间的布局、配置、氛围等最为关注,并将此作为推测房屋主人的修养、爱好与个性的依据。多数房主也将房间布置作为展示个人经营理念、生活态度的符号要素。入住结束后,房东最关注房客是否保持了房间卫生与设施完整,房客为了回报房主的热情招待,并展现自己的个人素养,一般都会在离开之时将房间恢复原样。
第二,房主的好客程度与好客表现:走入房主家这一带有一定“入侵”性质的举动,以及对这一新兴业态所抱持的怀疑态度,使第一次入住的房客,即便是通过网络渠道获得了对房东的正面感知,依然会抱有忐忑心理。此时,房主是否好客成为房客凝视的最主要内容。房主也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能为房客带来宾至如归之感,多数小猪房东开办短租业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外来者提供一个在当地的家,用家庭的氛围去感动和温暖外来游客。“好客行为”成为互动仪式中的一种表演行为,具有了符号象征的意义。
第三,家的氛围:“家”的氛围是共享旅游住宿最典型的特征。房客选择这一类型的住宿形式,就是为了寻找“家”的便捷与温暖。房主为了提供“家”的感知,不仅在房间布局以及氛围塑造上下功夫,而且通过接站、准备早餐、共进晚餐、为客人解决困难等一系列家人式的关心与朋友式的相处,与客人实现充分的互动。主客之间共同关注“家庭氛围”的构建。既包括构成“家庭氛围”的物质符号,也包括共同进餐、家人般的关怀和照顾等家庭氛围的关系符号。
第四,宾主双方的个人特质:房主与房客的双向凝视是共享旅游住宿体验的主要方式。在共享旅游住宿中,房主是房客凝视的重要活体要素,在房客体验中不可或缺。房主也十分关注房客的性格特质与生活态度。对互动对象个人特质的重视,是共享旅游住宿宾主双方“社交动机”的直接体现。通过对个人特质的凝视,双方得出是否有进一步互动的可能与必要,从而决定了互动仪式链的长度。
3.情感共享。当房客踏入住宿空间,“房主友情接站”“桌上准备好的零食”“一大桌菜与等候在旁的房间主人”“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小区环境以及干净安全的个人住宿空间”,这些作为房主“热情好客”以及房客期待中“家”的符号呈现在房客面前。谢彦君认为,人们追求情感体验,一定是源自内心情感的某种匮缺*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8页。。这些符号是一种“固定的礼节”,用于在互动开始时唤起暂时的情感。就如日常生活中相互问“早安”是一种“友好”的互动开始标志。正性情感唤醒导致愉悦的情绪反应成为奖励,当人们体验奖励时,他们将继续在情境中面对面的互动,并对他们表现正性情感,作为积极奖励*[美]乔纳森H·特纳:《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孙俊才、文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34页。。而相反,如果最初的这些固定礼节没有很好的执行,唤醒了负性情感,如悲伤、失望、敌意等,则会干扰心境,阻碍形成共同关注点、集体兴奋和群体团结。
在“固定的礼节”之后,房东与房主进一步互动并逐渐形成共同关注物,分享彼此对关注物的情感。如果房主和房客的情感方向一致,就会形成情感共享。共享情感的形成进一步促使互动持续进行。当人们在共享情感和交互的集中注意情形下互动时,他们的情感将得到相互愉悦,进而产生集体兴奋。当这样一个仪式化的序列重复多次发生时,就会形成关注物的符号学意义。即产生了共享旅游住宿的标志物,如“个性化的房屋布置”“有厨房和卫生间的居住环境”“房主和房客的友情连系”“共同生活和进餐”等。
共同关注焦点的形成是互动仪式顺利进行的前提,互动主体能否在仪式中实现情感共享则是决定性因素。在共享旅游住宿中,根据交往程度,情感连接有层次和程度的差异。共享情感附着于共同关注点,分别是对房间功能性要素的共同关注带来的物质性情感共享、由房主好客程度带来的社交性情感共享和由“家”氛围带来的精神性情感共享。这三种情感共享对互动持续进行的作用依次加强,见图2。
图2 共同关注与情感层次
(三)共享旅游住宿互动仪式结果
柯林斯认为,当互动仪式的组成要素有效综合,并积累到高程度的相互关注和情感共享时,参与者就会产生以下四种体验:群体团结、个体的情感能量(EE)、代表群体的符号以及道德感*[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7页。。
在共享旅游住宿中,如果宾主之间互动良好,则会产生参与自豪感,并形成群体团结,这一群体的标志和界限与“小猪网”平台有关,房主会因为良好的互动而强化“小猪房东”的身份认知,而房客则为成为小猪的“房客”感到自豪。获取了情感能量增加值的房东和房客更加乐意融入这一群体:房主更频繁和深入的参与到接待远方来客的行动中,而房客则会继续选择共享旅游住宿。微观选择的叠加形成了宏观上“共享旅游住宿广受欢迎”的社会趋势。温馨舒适的家庭布置、与主人共同生活、享受主人的贴心照顾成为共享旅游住宿的标志性符号。如果在互动过程中,宾主任一方有损坏符号象征的行为,如房屋的卫生程度遭到破坏、主人对客人的要求置之不理,就会造成互动情感能量的负向增加,按照互动仪式链理论,互动主体就会放弃进行类似的互动,不再选择该房源甚至放弃选择共享旅游住宿的消费形式。
四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共享旅游住宿的互动仪式结构如下:房主与房客经过物质和情感准备,进入互动仪式;通过网络预订等初步沟通,实现互动预热。当房客进入房主家中,房主提供温暖的住宿环境,并热情招待,让房客产生宾至如归之感。房客凝视房间属性、房主好客程度、家的氛围构建以及主人人品特质,房主也会凝视房客对房间的卫生保持、是否容易相处、房客人品和行为等,双方的共同关注导致围绕“家”的互动符号形成。双方在这种共享符号上贡献情感,并获得来自对方的情感奖励,从而增加个人的情感能量。在这个过程中,预订沟通不畅、未能建立家的“共享符号”或者是未能激发积极的情感能量,都会导致互动仪式的失败,房客会放弃该房源或者是放弃选择共享旅游住宿的形式。成功的互动仪式会带来双方对下次互动的期待,房东继续充满热情地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房客,奉献自己的友谊和爱心,而房客也将成为共享旅游住宿的积极践行者,在茫茫世界中寻找陌生人带来的情感慰藉,寻找“家”一般的归属感。互动仪式链由此形成,见图3。
图3 共同旅游住宿的互动仪式链模型
共享住宿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共享住宿,非常多的房客经过一次充满感动的住宿经历后,利用自身闲置住宿空间,成为新的小猪房东。但不可否认,小猪网的注册房东的累计接待量有较大差异。成熟的房东非常重视宾主互动,在为游客提供方便舒适的住宿环境之外,重视情感激发与精神互动。以小猪网、爱彼迎(Airbnb)为代表的共享旅游住宿,对传统酒店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是,当前的共享住宿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第一,进入门槛低,大量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的人群进入接待业行列,在我国当前诚信体系仍不健全的情况下,主客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仍有待提高;第二,监管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管理制度是依托于工业经济建立的,强调集权、层级管理、注重事前审批和准入,但共享经济具有典型的网络化、跨行业、跨区域的特征,难以按照既有的监管体制进行约束。第三,观念认识不足,不论是实践界还是理论界,普遍认为共享型旅游住宿是蓬勃发展的新事物,但对其发展规律、经营特点以及游客体验还未进行大规模科学化、理论性的研究。尤其是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不够健全的社会诚信体制下如何更好的发挥共享住宿的优势,实现其可持续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共享型旅游住宿的发展带来了对传统住宿行业的巨大冲击,为游客提供了截然不同的住宿体验。而这一体验的核心在于“人情味”,经营共享住宿的房东,应围绕“人情味”塑造,从主客互动入手,抓住住客的心理诉求,即便是陋室,干净卫生,有“心”有“情”也可获取游客满意。同样,设施豪华,装饰现代的住宿环境,少了主人这一核心凝视点,共享型住宿体验也会大打折扣。同理,房客也应尊重房主劳动,遵守互动规则,寻找“家”感知的同时,用“自家”的视角对待共享住宿设施,如此,方能保证互动仪式链的持续存在,并不断地给予主客双方情感能量。微观互动仪式的不断延伸形成了宏观的社会现象。主客互动带来的个体情感能量提升,最终将表现为社会层面共享旅游住宿的蓬勃发展。
(二)展望
共享经济在当今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词汇。本研究为想要成为小猪房东或是想要提高住宿接待量的房东以较好的启示。共享住宿的房客,其凝视焦点并非是豪华富丽的住宿环境,而是温馨有情的住宿氛围。房主应从房间硬件布置、打造与房客朋友家人式关系、互动频率、互动层次等方面为房客提供“家”式住宿感知。共享经济将会成为席卷未来世界的大浪潮,旅游共享住宿行业要想健康发展,除了加强宏观层面的法制干预、做好安全规范与管理之外,微观层面上强化房主接待感知与房客住宿体验的质量是促进其内生式发展的必然途径。互动仪式链理论是连接微观现象与宏观社会趋势的重要理论,对于指导共享住宿通过良好宾主互动实现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从微观社会学的视角入手,运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了共享旅游住宿的体验过程,验证了这一理论在该领域的适用性。尽管共享旅游住宿在我国还是新兴事物,但其迅猛的发展态势使我们不能忽视对它的学术研究。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本研究仅采用了网络来源的资料研究了房主与房客共处一室的主客互动过程,而对于房客独享整栋房屋的主客互动未予关注。而且,房客与房主的社会人口统计特征、个性因素、接待与出游动机、房客的出游形式等也会成为影响互动仪式开展的重要因素,未来研究应从这些方面对共享住宿的主客互动的影响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责任编辑 吴应望】
Research on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in Sharing Accommodation
YIN Ying-mei,ZHENG Xiang-min
Randall Collins’s theory of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and the course of people’s interaction.It also has a strong explanation to the sharing accommodation.Using the guest-comments and the fairies of the house owners as the examples,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course of the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in the sharing accommodations through the content analysis.We find that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e interaction course:the preparation,the development and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action.During the whole course of the hosts and guests interactions,the same attention points are formed and the emotion sharing has been established.Whether to rise the emotion energy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osts and guest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decide whether to continue the sharing accommodation.
sharing accommodation;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host-guest interaction;emotion
2017-04-10
殷英梅,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师范大学旅游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体验,主客交往 。郑向敏,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旅游安全(福建泉州 362021)。
F592.6
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7)03-0090-09
文献编码一致性、分类准确性和方法稳定性的检验,信度分析检验编码员间对同一样本内评判的一致性程度。编码类目确定后,由两位研究者随机选取50条主客互动评价以及10篇房东日记进行背靠背的编码分析,用以验证类目划分的科学性和完备性以及编码的信效度。交互判断信度在0.80以上可接受,0.90以上较好。经过比较,发现在情感收获与短暂情感编码上信度较差,两位编码人员再次沟通,充分理解这两个次类目的涵义,然后进行第二轮的编码,并获得了较好的信度。结果表明,依据互动仪式链的时间轴线进行的主次类目划分能覆盖现有资料。之后,两位编码员继续将剩余的文本材料进行分析。编码完全结束后,又一次验证编码的信度,所得信度均在0.8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