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17-07-18周亚辉王卓敏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民族艺术

周亚辉 王卓敏

民族地区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周亚辉 王卓敏

传统的统一化设计艺术教育模式,从专业发展的整个角度来看,亟待改革和突破,应鼓励大学进行特色教育和多样化教育,培养设计专业人才。本文详细阐述了民族地区高校在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创新与实践过程,构建了一个主体、两个资源、三个维度、四个链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设计艺术基本功、丰富的人文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文化素养的设计艺术人才。

民族地区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实践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面临的时代背景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传统产业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传统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产业向创意产业转型发展对设计艺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带来了新的人才观,设计艺术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更加注重潜能的挖掘和创造力的开发。专业人才是我国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保障,创新型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的单一知识结构已很难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需要,新型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因此,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对设计人才适应性所提出的新要求。

传统的统一化设计艺术教育模式,从行业发展的整个角度来看,亟待改革和突破,应鼓励大学进行特色教育和多样化教育,培养设计专业人才。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性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强化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训练为主体的培养理念,将传统聚落空间和民族民间艺术的资源优势融入设计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依托教师课题和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实践项目三个维度,通过“资源链—课程链—人才链—产业链”的四链对接,可以创造性地构建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一个主体、两个资源、三个维度、四个链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设计艺术基本功、丰富的人文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文化素养的设计艺术人才。

2015年9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相关课程。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改革正契合了《意见》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适应了武陵山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设计艺术类专门人才的需求。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所解决的核心问题

湖南省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各地区创意产业基地的建设要求湖南设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加快步伐,形成湖湘文化创意特色品牌。这将对湖南省的文化创意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适应了湖南省对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设计艺术教育和改革所必需的。吉首大学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设计艺术教育开办近30年,不断加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设计艺术专业人才,为传承、保护、开发和利用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走出了一条为民族地区培养设计艺术专业人才的特色之路。

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能够满足民族地区设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而且能为武陵山片区同类院校的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起到借鉴作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主要解决了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构建了差异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理解创意产业内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传统产业与创意产业的特征,把握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在设计艺术人才需求方面的不同,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图1

第二,拓展了教学中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强调“为人的设计”,把传统元素与产品设计以及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设计作品在给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三,提升了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在充分分析当前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调整人才培养的重点,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学生的市场适应性,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以地域社会需求为基本导向,培养复合型的高端设计人才。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施的基本思路

3.1 一个主体:以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培养为主体

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最核心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设计思维最本质的体现就是学生的创造力,因而这是高等院校设计艺术日常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创意思维是评价一件设计作品的重要依据,它决定了设计师的设计思想是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有效的被观者所理解。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设计思维相关课程的学分、开设具有地域性特色的课程、设计云资源互动等手段来加强对学生创意设计思维的培养。

3.2 两个资源:以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和民族民间艺术为重要的资源

图2

图3

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和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设计课程的教学当中(图2),让学生全面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传统技艺、装饰元素及代表性符号的文化内涵,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拓展学生的创意能力。通过参与老师的课题田野调查及民族民间艺术采风等课程的实践,一方面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本土文化资源的魅力,启发其艺术思维,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现代设计的创意之中。

3.3 三个维度:从课题研究、学科竞赛、项目实践三个维度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促进

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手段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及自己主持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行深度调研,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各项学科竞赛活动提升专业水平,三是通过参与实际项目与市场对接,让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

3.4 四个链接:形成“资源链—课程链—人才链—产业链”四个链接的有效互动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性高校,熟悉本区域的传统聚落空间,挖掘民族民间艺术的资源,不仅仅只是传统的、简单的保护,而是要通过对其文化内涵、审美特征的掌握实现艺术价值的转化,并进行推广和传播,从而服务于地方产业,形成“资源链—课程链—人才链—产业链”(图3)的良性对接和有效互动。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践的主要措施

4.1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学院教学管理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成立学术指导委员会,并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以及学科发展中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明确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的基本运行规则,拓宽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定期举办交流会。完整各项管理制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参与民主管理,协同制定各项政策。

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尤其是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突出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日常学习的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实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经常开展教学检查,注重测试结果对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作用,引导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修正和改进过程中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

4.2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等设计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改革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将非遗和民间艺术寻找恰当的切合点融入在课程之中。改进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创造性地构建了“设计基础+设计实践”、“临摹+再造”等课程结构,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结合课程性质、师资、教学条件等制定特色课程建设与教学计划,探索出一套符合高校设计类艺术人才通识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突出课程特色。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内容,或是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在其工作坊进行采风学习的相关体验实践活动。利用特定的节日、展览、田野考察等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生存现状、制作工艺、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从最初视觉上的感性认识转换到艺术创作,彰显设计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

4.3 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图4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练习式教学,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在课堂上亲身感知、领悟知识,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合作,在自我参与的学习过程中,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和问题的发现者与研究者,把学习设计方法的过程转变为创造性地应用设计思维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将《民族文化与艺术》《民间美术图形设计与创新》《民间艺术采风》等课程,延展到其他的教学空间,比如博物馆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室等。教学空间的转换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完整地观看到产品的制作过程,在传承人的示范过程中,了解每一个设计、制作的环节,随时可以提问并进行交流。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很好地完成实训教学的目标。而教师的作用则是指导学生运用现代设计的理念进行“再设计”、“再创作”,包括图案的图式提炼、色彩的归纳、工艺流程的记录等等。

另外,在民间艺术采风过程中,将收集的图案资料、工艺类型、工艺流程尽量 “活化”起来,通过照片、视频、动画等手段进行记录,并建立“云设计”资源库(图4),将设计素材上传到云盘,供学生随时随地下载使用。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设计方案上传,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交流,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教学相长。

4.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依托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和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延展教学的实践环节。依托这些实践教学平台,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检验课堂教学效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补充和完善,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通过各项竞赛,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另一方面,结合本地资源进行项目实践,参与地方经济的建设,切实达到了“立足区域、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目标。

民族地区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在多元视角下探讨民族地区设计艺术人才的差异性特征,这样的尝试为少数民族地区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与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一个主体、两个资源、三个维度、四个链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充分协同地域资源优势的情况下,找准了民族地区高校艺术类设计人材培养特点,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做到了“培养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实践有成果”。

在社会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和民族民间艺术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充分依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设计艺术理论和技术基础以及交叉学科间对接的思维方法,加强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针对传统的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不足、教学方式单一、手段传统单调等弊病,构建了“竞赛为主、项目深化”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彰显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和协同地域资源优势的教育特色。通过参加国内外的设计艺术大赛以及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效训练了学生的设计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创新,彰显民族特色。通过设计项目的实际操作,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设计类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文系2016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年度省级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 2015年9月28日

2.郑桂玉.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D]:[硕士学位论文].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0

3.索昕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境下的艺术设计实训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 (17) :238-239

4.左明.地方综合性大学设计学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聊城:聊城大学,2014

5.刘英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湖南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周亚辉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王卓敏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民族艺术
我们的民族
民间艺术篇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纸的艺术
多元民族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