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银行家毛泽民
2017-07-18文丨
文丨 李 碧
红色银行家毛泽民
文丨 李 碧
毛泽东告诉世人: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枪杆子也少不了钱袋子做支撑,毛泽民就是那个拿着算盘、账本,为中国革命赚得了生存、发展资本的重要人物。
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一生只活了47个年头。前25年,他是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后22年,他在毛泽东引导下投身革命,成为中国红色金融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从创办红色中国第一个国家银行,到长征路上筹钱筹粮、抗战时期的经济保障,毛泽民一生最大的才能和对革命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工农、为红军理财。
发轫红色银行
毛泽民的名字,两次印在中国金融史上:一次是以总经理身份出现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股票上,另一次是以国家银行行长身份出现在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第一套货币上。
1921年秋,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负责人的毛泽东前往江西安源,开展工人运动。次年,毛泽民被派往安源,开展经济工作,以更好地团结工人,把政治斗争引向深入。
1923年2月7日,中国工人的第一个经济组织“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成立,毛泽民被推举为总经理。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合作社随后决定在社员中招股发行股票。
这个举措,迈出了红色中国金融事业探索的第一步。而毛泽民,有幸成为这个崭新事业的最初实践者。
合作社开办后如何运转?毛泽民想了一个很方便、很经济的办法,充分利用铁路运输的方便,从湖南株洲、长沙等地购买物资,卖给安源的工友。由于省却了运输、储存费用,价格非常便宜,大受欢迎。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村胜利闭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民被任命为国家银行行长。
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表现出的杰出理财能力,成为毛泽民坐上国家银行行长位子的重要砝码。但他很快发现,这个位子没那么好坐——缺人,缺钱。
国家银行的全部人马,只有5名:行长毛泽民,会计科科长曹菊如,业务科科长赖永烈,总务科科长莫均涛,会计钱希均。
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曾经的经历中与银行业务最接近的就是当过“杂货店店员”。而他们当时面临的任务相当艰巨:建立一套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统一财政,调整金融,加强苏区经济建设,保障红军作战所需。
按照原先的计划,国家银行成立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会应该拨款100万元,但实际上真正到位的,只有从闽西工农银行转来的20万元,不久也被调走了。毛泽民想方设法让银行运转起来,每逢红军有重大作战行动,国家银行都会组织“没收征集委员会”,随部队到前方筹粮筹款。
1932年3月下旬,红一和红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漳州城。毛泽民也率领没收征集委员会随军来到漳州。这次筹得的100万元现款,成为国家银行的第一笔大额资金。
下一步的工作是要发行苏区自己的统一货币。在苏维埃国家银行成立之前,苏区流通的货币有江西工农银行的铜元券、闽西工农银行的银元券、国民党的纸币,甚至还有清朝的铜板。货币市场非常混乱。
但在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下发行货币,十分不易,苏区甚至连印刷纸币的合适纸张都没有。
几经周折,苏维埃国家银行第一套货币终于成功发行,票面有4种:1元、2角、1角、5分。纸币上有两个俄文签名:一个是时任国家财政部部长的邓子恢,另一个就是毛泽民。
到1932年年底,苏维埃国家银行印制、发行货币65万元,在苏区顺利流通,并扫清了货币市场的混乱。邓子恢当时评价说:“统一货币金融、统一财政,这是毛泽民同志的一大功劳。”
苏维埃共和国的理财大师
在那个“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年代,办银行的种种辛苦,自不必言。令今人更为感慨的,是毛泽民在艰苦年代的大智慧。
一穷二白,白手起家,从无到有,苏维埃国家银行的任何一点进步,都需要毛泽民的别出心裁。
拿纸币防伪来说,国家银行发行第一套纸币时,在制造技术与防伪技术上都是空白,大量假币流入市场。为了解决防伪问题,毛泽民突发奇想,在造纸时将一定量的羊毛放到纸张中,这样就可以靠撕开或火燎纸币,通过嗅羊毛的臭味,来辨别真伪。这样就解决了防伪问题,保证了货币的正常流通。
身在乱世,毛泽民如何保障苏维埃国家银行仅有的家底儿的安全?
在漳州筹得100万元现款后,毛泽民决定建立一个秘密金库来收藏这笔资金。在保密工作中,毛泽民组织了4批人来运送,每一批人只掌握一部分信息。包裹金银的不知道储藏何处,负责运输的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储藏包裹的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最后的警卫人员更是一无所知。不仅如此,毛泽民在清册上还以黄酒白酒来掩饰。
不仅要理好财,还要发展生产经营,为革命争取更多的经济来源。1932年1月,毛泽民在苏区开办了公营钨矿公司,并和国民党负责封锁苏区的部队达成钨砂交易秘密协定,将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撕开一个口子,卖出钨砂,换回苏区军民急需的食盐、布匹、西药、银元。
至1934年10月,苏区共生产钨砂4193吨。当时,100斤钨砂能卖52块银元。这对于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充实苏维埃政府财政收入,起了巨大的作用。
“红军票”流通让遵义商铺利市三倍
1934年10月中旬的一个傍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跨过于都河,拉开了后来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序幕。
在突围前5天,毛泽民才得到转移通知。他匆匆结束了手头的工作,紧急组织国家银行的同志捆扎转移所携带的财物,落实人员编组,准备好扁担、箩筐等全部运输工具。隶属于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国家银行,被编为中央纵队第十五大队,毛泽民任大队政委。他们从瑞金云石山下陂子村出发,踏上漫漫长征路。
尽管按照毛泽东的意见,毛泽民已经把金库中的大部分“家当”分给各军团保管使用,但由于“左”倾路线领导人实行坛坛罐罐“大搬家”式的转移,第十五大队出发时,仍配置了一百多副担子,其中有:两担黄金,几十担银元,几十担纸币,四五担银毫和铜币,以及印钞的石印机和油墨、纸张等。这些都是毛泽民担任国家银行行长近三年时间,辛苦积攒下的最后的家底儿,也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的后备资金。十五大队被视为中央红军的命根子,前后左右都有红军部队保护着。
有人曾这样说:毛泽民率领的是一支特殊的红军部队,他们虽然没有真刀真枪地与敌人作战,但他们同样是战士。几万红军天天在流动,没有根据地,每天都要解决吃饭的问题,这个担子相当重。他们挑着国家银行的全部家当,支撑着中央红军走过万水千山。毛泽民的职责不亚于前线的军团长和政委。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挥戈西指,强渡乌江天险,将追赶红军数月之久的国民党薛岳部,甩在了乌江对岸,不仅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得意部署,而且连战连胜。1月7日凌晨,红军先头部队占领了黔北重镇遵义。
遵义是贵州省一个较大的行署,辖有十几个县,经济、商业都比较发达。这里的军阀、官僚、地主、奸商相互勾结,尤以贵州省主席、军阀王家烈的势力雄厚。王家烈在当地开烟馆,贩烟土,囤积食盐,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红军进城后,没收了很多食盐,仅王家烈所经营的盐行里,就有价值几十万元的食盐。红军还没收了王家烈囤积的大量的“白金龙”牌香烟。毛泽民和林伯渠商议,决定将没收的食盐和香烟公开向群众出售。
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严格的纪律规定,沿途不准发行苏区纸币,但到遵义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为了让苏区纸币能够在遵义的市面上流通起来,国家银行试发行苏维埃纸币,这在长征途中是第一次。
为了方便群众兑换苏区纸币,国家银行张贴出安民告示,在遵义城里设立了6个兑换点。为方便驻扎在城外的红军部队购买东西,还在遵义周边的桐梓、绥阳、鸭溪、团溪、龙溪、余庆、湄潭等地设立了19个兑换点。红军不仅买卖公平,苏维埃纸币的面值还与光洋相当,大小商人都十分满意。
在遵义,忍饥挨饿、长途跋涉了3个月之久的红军指战员们,好不容易得到一次休整机会,手中被“冻结”的“红军票”重新恢复了它的价值。洋货铺里的胶鞋、毛巾被“抢购”一空。书店里的新旧图书、铅笔、抄写簿,也所剩无几。城里的面馆、酒楼,无不利市三倍。
因为在遵义打了土豪,红军有了钱,卫生部部长贺诚高兴得合不拢嘴,他一口气把丁子口太平洋药房的药全都买了下来。这批药材对医治红军指战员的伤病,以致后来爬雪山、过草地救治伤病员,起了很大的作用。
长征只是一个缩影,中国革命一路走来,毛泽民一直站在毛泽东身后,做他领导的队伍的“军需官”和“大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