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业的大国工匠邱子良
2017-07-18张羽
本刊记者 张羽
人物·专访
陶瓷行业的大国工匠邱子良
本刊记者 张羽
邱子良
邱子良,1977年台湾联合大学陶瓷玻璃工程专业毕业。1997年初到内地服务,加盟兆峰陶瓷,半年后进入园方陶瓷工作两年。
邱子良曾任星谊、意达加、矽比科等陶瓷界国际著名品牌中国公司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在陶瓷行业拥有30多年的行业经验及深厚的人脉,是业内公认的色釉料行业资深技术专家。
1993年引进ESMALGLASS一次烧瓷片生产工艺及熔块,一次烧地板水晶砖生产工艺及熔块。为佛山建陶打开高质量高亮熔块之门。
1998年引进意大利美高(metco)公司拋光砖渗花釉打开拋光砖印花时代。
2000年引进意大利CMF科技公司二次布料系统。开创抛光砖二次布料新纪元。
2005年,协助西班牙意达加(ESMALGLASS ITACA)公司成立中国公司。
2009年,协助凯利莱公司引进中国第一台意大利SERTAM公司的Pink喷墨机,在中国推开喷墨机的序幕。
2009年引进Sicer喷墨墨水。
2011年4 月,担任上海泰威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陶瓷喷墨机国际销售总监。
2013年2 月与意大利SRS设计公司合作成立中国公司,是意大利首间在中国成立的建陶图案设计公司。
2013年12 月与意大利Vetriceramici釉料公司合作成立中国公司。
2014、2015年协助蒙娜丽引进意大利vetriceramici的二次布料干粒工艺,为蒙娜丽莎成功开发“罗马御石”系列产品。
2015年成功为蒙娜丽莎和新明珠成功引进意大利美高公司的数码渗花墨水工艺并成功上线投产。
2016年与意大利卡罗比亚釉料公司签订代理协议,协助发展中国产区的技术及业务。
另外,邱子良长期协助意大利CMF技术公司与国内众知名陶瓷企业保持着合作:
1999年,协助广东华兴陶瓷成功购买并启动CMF公司的技术高塔全自动粉料输送系统项目。
2000年,协助杭州诺贝尔陶瓷成功购买并启动CMF公司的技术高塔项目。
2003年,协助山东冠军陶瓷成功引入并启动CMF公司技术高塔全自动粉料输送系统项目及LGV激光无轨道运输储坯系统项目的一期工程。
2009年又协助山东冠军技术高塔全自动粉料输送系统项目的二期工程。
2009年,协助广东凯莱斯特成功引入并启动意大利CMF公司的LGV激光无轨道运输储坯系统项目,是华南地区第一套LGV激光无轨道运输储坯系统项目。
2011年,协助东鹏成功购买并启动意大利CMF公司技术高塔全自动粉料输送系统项目的一期工程。
2014 协助东鹏成功购买并启动意大利CMF公司技术高塔全自动粉料输送系统项目的二期工程。
2014年,协助蒙娜丽莎引入并启用意大利CMF公司大型单一250平方米储坯系统,干法混色系统,为国内开启干法混色系统,2015年后开始引爆市场。
2016年,协助蒙娜丽莎引进配合一万吨压机的超大通体纹理及超薄二次布料车,生产1.2X2.4米大板。
邱子良先生更于2014第十届和2016年第十二届中国陶瓷行业新锐榜评选中荣获“年度海外品牌大使”荣誉称号。
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匠产生。历史长河向前,社会逐渐发展,新的行业鳞次出现。从事各行各业的工匠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筑起文明大厦的基石。但不可否认,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工匠”二字所代表的身份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匠人职业甚至被看作是一份下贱的职业。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追求过新能源的发现、机器的改进、思维的转变之后,社会开始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归根结底,是因为“工匠精神”所代表的内涵和理念值得当下思考。以极致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产品,不断雕琢,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追求卓越与极致的精神在当今略显浮躁的社会更加难能可贵。
“南国陶都”佛山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佛山从意大利引进了第一条国外建筑陶瓷生产线,佛山的陶瓷产业开始进入规模化、产业化的阶段,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陶瓷产业已经成为佛山主要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而佛山市子陶陶瓷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子良就是看着佛山陶瓷、看着中国整个陶瓷行业发展、并投入毕生精力为中国陶瓷行业注入动力与血液的陶瓷界“大国工匠”人物。
交流:“两岸三地”与中外合作
首次见邱子良先生,正值他接受了一项在我看来并不应该接受的工作——在一个交流论坛上给一位外国设计师当翻译。在与设计师提前见面交流演讲内容的空档,他约我在咖啡厅就采访内容做短暂交流。在不到一个小时的谈话中,邱子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亲切的笑容,率真的态度,敏锐的思考,磊落的言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对关于交流性质的内容都会非常认真,因为交流总能带来新的灵感。而这种重视和态度,大约是源自于他身上“两岸三地”的血统。
“我祖籍广东惠州,我长在香港,学在台湾,之后又回到大陆发展事业。由于历史原因和机遇,我的人生与国家的两岸三地紧紧相连。”邱子良谈起自己年幼时近乎“颠沛”的生活丝毫不见窘迫或激动,而是平淡且富有趣味。在他心中,生活就像一杯最爱的咖啡,糖和伴侣的比例不同,或者水温、水质、水量的不同,咖啡的味道也就不同。“都是自己的体味,能够收获不同的感悟。”
“两岸三地给我的最大感触依然是同宗同源、割不断的血脉。有些人过于强调体制、强调个性,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大家骨子里的东西是一样的。我始终保持这个想法,就是我帮助大家建立沟通、联系的基础。”
邱子良有自己的陶瓷公司要经营发展,有自己的陶瓷技术、机械技术要研究,有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要参加。但是很多人,熟的或者不是太熟的人找他帮忙接洽、询问,甚至,就像这次的活动一样,让他帮忙做翻译的工作,他都会非常乐意。
“刚开始帮忙处理这些事情,是因为我两岸三地一直来回跑,对很多事情都比较熟悉,熟人找我帮忙,我实在是不太会拒绝人,就帮了。之后越来越多人来找我,很多人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听说你对香港、台湾、大陆都比较熟悉,我有件事想请您帮忙。”邱子良就这样开始一件一件地帮两岸三地的人处理两岸三地的事情,建立两岸三地的联系。慢慢成为陶瓷行业的一位“架桥人”。
“现在我乐意在这些事情上帮助大家,是因为我从交流中看到了合作的机遇。大家共同发展,
2016年广州工业展
参加国际会议
陶城报第十三届新锐榜实现行业的繁荣,还能够促进交流。这些都是‘单打独斗’实现不了的。”
邱子良不只局限在国内层面上的交流。在陶瓷行业30多年,他始终把目光放在行业的最高点——意大利陶瓷行业。“我时时事事喜欢与意大利比较,是因为目前在这个行业,意大利就是龙头。我们要学就要学最好的。”不仅是因为他在两岸三地陶瓷行业的架桥牵线,更是因为他在中外交流中的不断努力。从1987年第一次去意大利开始到现在,邱子良每年都要去至少两次,从未间断。现在更是经常带着国内陶瓷企业去意大利交流。
“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在国际上公认的成功产业,其企业往往在地理上呈现出集群状况。这在意大利的建筑陶瓷行业上,就是一个很好的反应。意大利的日用瓷生产占据了欧洲的四分之一,建筑瓷产量占欧洲总产量的50%左右,卫生瓷生产接近欧洲的三分之一,陶瓷工业设备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领先地位,陶瓷产业链非常完整,产业分工较细,各环节均发育良好。
“我们国家是陶瓷生产大国,但是我们不能只做生产商,要做制造、创造商。我们要自己制造出先进的技术、机器,创造出潮流尖端的花色、材质。那么,我们就要看看,那些先进的大国到底是如何做的。”
抱持着学习的目的,邱子良对中外交流的兴趣愈加浓厚。他自己学习新的技术、引入新的机器;在各个场合毫不藏私地积极为大家介绍当下陶瓷行业的时尚与趋势;任何人向他请教思想、看法、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他都会认真全面地分析、回答,还会拿出自己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我享受这种与大家交流的感觉,不同的想法碰撞能够产生新的想法;有不足的地方可以寻求帮助;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共同成长。”邱子良谈到他在与意大利企业互动时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企业想要生产一个新花色的瓷砖,经过研究之后,把生产机器的和生产墨水的厂家叫到一起说,我要生产这样一种花色,你们墨水厂商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机械制造商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大家一起讨论,定下了一个可执行的方案。半年到一年之后,新的花色瓷砖生产出来,配套的机器、墨水也都出来了。
“这就是交流的结果,大家一起赚钱、一起发展。我希望国内的产业也能做到这一步。”由于对整个陶瓷行业交流做出的杰出贡献,邱子良先生于2014第十届和2016年第十二届中国陶瓷行业新锐榜评选中荣获“年度海外品牌大使”荣誉称号。而在许多国际交流的场合中,他本人更是一张“活名片”——一些国外知名品牌企业是在认准邱子良的情况下才会谈合作。
责任下的思考
邱子良对交流投入无限热情源自于他内心的一个想法:他对陶瓷行业的发展是有责任的。
“当初在台湾上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我不顾家里人反对,选择了陶瓷玻璃工程专业,就是因为对化学非常喜欢,对陶瓷非常感兴趣。后来兴趣变成了热爱,而责任感,就是从热爱中产生的。市侩一点,陶瓷行业大发展,我身为从业者多赚钱;高尚一点,我多做一些事情,行业能够多一点变化。其实一体两面,一荣俱荣。”
邱子良欣喜行业在近三十年中飞速发展的蓬勃态势,却也更加清楚地知道前进道路的漫长与无止境。国内已经能够生产世界一流的瓷砖,但什么时候能够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瓷砖?在“制造大国”和“创造大国”之间,我们究竟差在哪里?
邱子良认为,思维是行业发展的根本内在动力。“我观察了很多年,为什么我们的陶瓷行业发展这么快,却还是无法处于领先地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和意大利在思维上有差异。而思维的培养又牵扯到了成长环境,尤其是教育方面。这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邱子良进一步解释:“意大利人的思维天马行空,从根本上是整个西方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模式下的产物。举个简单的例子:意大利的孩子们进入小学,老师把每五个到八个分成一组。小学前三年教授一些课程,从四年级开始老师给他们每个组一个题目,这个学期除了课程,每个小组还要完成这个课题。这些课题往往是社会性、综合性的,需要统筹、调研、配合。孩子们自己讨论、研究,然后收集资料、准备工具、筹集费用、分配工作、相互协调。也许他们第一次会失败,第二次也会失败,数次之后才会差强人意。但日积月累下来,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开发,对待新事物的想法更是会天马行空。跟意大利人聊天和做事,你会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哪怕是一个年轻的二十几岁的小伙子,能够带给你一些新的思维。当然,我也很清楚,国内的素质教育刚刚起步,整个社会也已经开始刚刚开始扭转‘高分人才’到‘高素质人才’。教育任重道远,慢慢来吧。”?
邱子良谈到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制度与规范。“在意大利的公司,早上8点半到9点是上班时间,10点到10点半喝咖啡,大家都围在咖啡机贩卖机或者是吧台那聊半个钟头。不会聊任何有关工作的事情。中午12点吃饭,2点回来上班,4点到4点半喝咖啡,6点下班。你会感觉到他们上班时间很短,中间还空掉2个钟头吃饭、1个钟头喝咖啡,这就是3个小时了。他们做事情的时间虽然短,但是在这3个小时的时间都在非常努力地工作,效率非常高。还有一点,意大利人的所有工作记录非常完整。因为你在一个公司上班,你的工作时间、付出是属于公司的财产,并不属于个人,所以你在这个工作时间里必须要记录地清清楚楚,这部分是属于公司的。这个报告有一个什么好处?当你做完这份报告之后,你成功还是失败没有关系,但之后公司其他人想做类似试验的时候,调阅这个报告就知道以前是这样做的,我就不需要再重复了。所以他们虽然进步得很缓慢,但是不会退步。”
邱子良在自己的公司已经开始实行这样的工作制度,并且卓有成效:“我也在很多场合就这个制度讨论过。我们的教育模式目前不好扭转,可能一代又一代思维活跃的人还需要很多年才能培养起来。但是制度方面我们现在就能进行,并且也能很快看到成效。”
邱子良兴致勃勃地介绍功能性墨水和大板。目前功能性墨水主要包括白色墨水、下陷墨水、剥开墨水、闪光墨水、金属墨水、高亮墨水六种。他直言国内功能性墨水仍旧是短板。“比如一块木纹瓷砖,要如何实现表面逼真的木纹效果,国内大部分陶瓷企业首先想到的是压制,但是意大利人利用几种功能性墨水就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这就是差距。”他正在一遍又一遍地改良墨水,细数失败的次数与成功之后的好处。
大板,最直观的解释就是大尺寸的瓷砖板。现在批量生产的最大尺寸是1.6m×4.8m的规格,相当于一辆大巴车的大小。大板有几个好处。首先如此大的板材作装饰使用,视觉上更加美观、大气;其次用处更加广泛,可以取代厨房用的石英板,本身更加耐酸碱、耐温度;再次压制一次就能够得到这么大面积的板材,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随意切割尺寸,节省人工。现在为了保护环境,许多天然的石材已经被禁止开采使用。而可塑性极强的瓷砖正好可以弥补石材使用在许多方面的缺憾。
精神:“小坚持”与“大理想”
许多和邱子良有过接触的人,甚至很多他的朋友,都说他是一个“非常温和、非常好说话的人”。但邱子良自己却非常清楚:“在很多事情上我都可以‘无所谓’,是因为那些别人看起来很重的利益、金钱等等对我来说并是最不重要的。但偏偏一些别人认为的‘小事’,我非常看中,并且绝对这就是我所谓的‘小坚持’吧。”
邱子良重视陶瓷素材的积累。在别的公司还拿着花着几千块从国外公司买了的素材库进行设计、生产的时候,邱子良为自己的公司配备了几十万的相机、扫描仪,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料库。“国外的企业都有一个几千平方米的厂房来专门存放素材。各种真实的纹理、颜色、材质放在眼前,能够激发灵感。我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要努力向这样的条件靠近。”
他对研发的投入更是“立场坚定”。“现在很多行业里的老板,虽然嘴上依旧说着要创新、要鼓励研发。但实际上无论从资金还是精力,投入地都非常有限,执行力更是薄弱。这是行业的整体现象,我们深刻反思。研发是个长期的、看起来是非盈利的投入。但是,技术革新、产品推陈都是研发来做的。我们要能看得清楚,更要耐得住性子。现在流行的市场喜欢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实际上是一种落后,是跟在别人身后讨饭吃。我们要看到这种现象长此以往下去的弊端,要能够去克服,并且积极改变。”
邱子良继续拿意大利举例:“为什么意大利的产品能够领导市场?就是因为他自己的研发能力非常强,能够支撑以生产主导市场的开发模式。打个比方,一家公司现在开始研究2018年推出新的产品,今年9月份的展览会上就会展出,那么新产品在此之前必须要全部研发,并且有库存放在那里。到了9月份的意大利瓷砖展上新产品放展会上,客户就可以进行挑选。选好之后,告诉对方有多少库存,对方要多少,就可以直接发给他了。这就是生产引导市场,但其实质仍旧是研发先行。”
邱子良的另一个“小坚持”是对品质管理部门重要性的坚持。“这个角色多少有点像我们社会中的警察,就是用来监督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不是合格,如果不合格就不能出厂,就要全部废掉,重新做。所以其他部门也是非常害怕甚至讨厌这个部门。但是,这个部门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一个部门,是和研发同等重要的。因为归根到底,产品才是企业的命脉。”
邱子良在很多场合呼吁对品质管理部门的重视:“以前在工厂生产的时候,任何一个新产品出来,必须要研发部、生产部、生管部和品管部4个部门到现场参与整个过程。大家看好所有的生产数据,试产大概十几、二十平方米。出来后样品以后,四个部门每个部门拿一片砖,在四个角落上贴上一张标签,主管都签上名字,然后每个部门带一片回去。这就是这一片砖的标准,将来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拿出来核对。”
邱子良在这些问题上的“小坚持”是因为他有一个“大理想”。
邱子良基本上是看着中国陶瓷行业发展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陶瓷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开始引进。那个时候所有进口的东西基本上是政府所为。政府买进来机器设备,分到各省份,由各省或各县市的书记去安装。但这些设备并不是那么符合实际。”
“在差不多同一个时间段,台湾的陶瓷行业已经发展得非常快。在鼎盛的1992、1993年的时候,有将近300条瓷砖窑。大概在1990年左右的时候,台湾觉得大陆的市场非常庞大,开始来大陆做考察、投资。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台湾货’在大陆都是非常响亮的。因为这一时期,几乎所有先进的技术、新鲜的花样、材质,都是从台湾引进过来的。第一台平板印刷机、带有花纹的瓷砖等等。我是1994年左右开始国内寻求机遇的。我来了之后,开始大量引进意大利技术。”
邱子良对国内陶瓷行业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他时刻关注整个行业的前进道路,并且注入自己的思考:“我们国家的英文名字是‘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单现在看到的仿古砖90%都是仿意大利仿欧洲的,那我们自己的仿古砖在哪里?我们能不能生产出自己的产品?要生产出这样的产品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软件和硬件?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努力?我们这一代人够不够?需要几代人努力我们能站在世界行业的顶端?”
邱子良把自己的这份理想用了一个时下流行的话语来形容,叫做“梦之彼端”。“年轻时爱做梦,因为不知道天高地厚,总认为自己能够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现在依旧有梦想,是因为知道自己能够凭借努力搏一番力气,为内心深处的不甘添一番前行的动力。不谈是为了行业发展、社会进步,只论自己对于一生所学所做是否有个交代。”而这,正是一位时代之下的“大国工匠”最好的诠释。
陶瓷行业的大国工匠邱子良
责任编辑:张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