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猪种的多样性及保护现状
2017-07-18郑美丽张存瑞北京市畜牧总站
文│郑美丽 张存瑞(北京市畜牧总站)
科技与推广
我国地方猪种的多样性及保护现状
文│郑美丽 张存瑞(北京市畜牧总站)
我国地方猪种的遗传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家猪驯化较早的国家之一。由于多样化的地理、生态、气候条件,众多的民族及不同的生活习惯,加之长期以来广大劳动者的驯养和精心选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猪种资源。根据2004年出版的《种畜禽遗传资源状况》统计,我国已经认定的猪品种有99个,其中地方品种为72个,培育品种为19个,引入品种有8个。另外加上2004年以来审定的新品种和猪配套系9个,共计108个。其中,2011年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将我国地方猪品种数量更新为76个,分布在21个省和1个直辖市内。1986出版的《中国猪品种志》根据地方猪种的体型外貌、生产性能以及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和生态自然条件等因素,将我国地方猪种大致划分为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
一、我国地方猪种的介绍
1.华北型。华北型猪主要分布在我国淮河、秦岭以北,在我国地方猪种中地理分布最广。其体躯健壮,四肢粗壮,背腰狭长,肌肉发达,头部平直,嘴筒较长,毛色多为黑色,偶在末端出现白斑。母猪性成熟早,繁殖能力强,泌乳性能好,一般窝产仔12头以上,乳头8对左右。耐寒、耐粗饲,消化能力强,屠宰率较低,一般为60%~70%。代表品种有东北民猪、西北的八眉猪、黄淮海黑猪、汉江黑猪和沂蒙黑猪等。
2.华南型。华南型猪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南部和台湾等地。个体偏小,体型丰满,骨骼细小,背腰宽阔下陷,腹大下垂,头较短小、面有横行皱纹,毛色多为黑白花。性成熟早,乳头多为5~7对。繁殖力较低,产仔数较少,每胎6~10头,脂肪偏多。代表品种有蓝塘猪、香猪、桃源猪、陆川猪、五指山猪、滇南小耳猪等。
3.华中型。华中型猪主要分布于长江和珠江之间的广大地区,江西和湖南全省、湖北和浙江南部以及福建、广东和广西的北部,安徽和贵州也有局部分布。体型与华南型猪相似,但体格较大,毛色以黑白花为主,头尾多为黑色。背腰较宽而多下凹,乳头6~7对。生产性能介于华南型与华北型之间。繁殖性能中等偏上,每窝产仔10~13头,早熟。代表品种有华中两头乌猪、湖南宁乡猪、广东大花白猪、浙江金华猪、莆田黑猪。
4.江海型。江海型猪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北型和华中型分布区之间的狭长过渡地带,即汉水和长江中下游沿岸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头大小适中,额宽皱纹深,耳大下垂,背腰较宽,平直或稍凹,腹部较大,骨骼粗壮,皮厚而松软,毛色自北向南由全黑逐步向黑白花过渡,个别猪种全为白色。性成熟早,繁殖力高,乳头多为8对或8对以上,窝产仔13头以上,高者达20头以上。代表品种有太湖猪、姜曲海猪、虹桥猪等。
5.西南型。西南型猪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湖北西南部和湖南西北部地区。个体较大,头大,腿粗短,额部多有旋毛或横行皱纹,毛色复杂,毛以全黑和六白(包括不完全六白)较多,也有黑白花和红花猪毛色,繁殖力较低,产仔数一般为8~10头,屠宰率低,脂肪多。代表品种为内江猪、荣昌猪、乌金猪等。
6.高原型。多为黑色,体型紧凑,头狭长呈锥形,身体健壮,善于奔跑,四肢发达,系短而有力,蹄小结实,嘴尖长而直,耳小直立,背窄微弓,腹小;属于小型早熟品种,乳头为5对。繁殖力低,每窝产仔5~6头,背毛粗长,耐寒性强,能适应高寒气候。代表品种为藏猪。
二、我国地方猪种的保护利用现状
为了加大对地方猪种的保护力度,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包括《畜牧法》和《种畜禽管理条例》等,从而为进一步加强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相应的法律支持,同时,我国先后成立了20多个育种委员会或育种协作组等,农业部还依法成立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地方猪种遗传资源的鉴定与评估体系。加强了保种场和保护区的建设,国家通过加大资金等投入,保证了全国各地保种场的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国共建设了79个保种场,划定了37个保护区,其中国家级保种场有39个,保护区有5个。另外开放推广了多种地方遗传资源具体的保护形式,在活体原地保护的基础上,建立了基因库保存的先进保护技术。
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地保护了一批地方猪种资源。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目前,我国已经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有效地保护了一批地方猪种,但由于我国地方猪种数量较大,大部分的养殖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愿意养殖地方猪种,对地方品种的保护意识不强。长期以来,过于追求产品的专一化和高产化,忽视了我国地方品种的特性和生态意义。同时,外来品种的大量引入,并和地方品种杂交,都导致了地方猪种的遗传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许多地方土猪品种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已经濒临灭绝。另外,政府虽然已经有一定的支持,但力度仍显不足,由于资金不足,导致保护场、保护区特别是基因库体系建设长期滞后,存在设备陈旧、人员不足、技术落后等问题,大大增加了地方猪种保护的工作难度。
针对目前保护工作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建议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地方品种保护,提高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并定期开展我国地方猪种遗传资源的普查工作,及时更新相关数据,动态监测,及时予以保护。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护体系,在保证保种场、保护区建设的基础上,推广基因库建设等新的保种手段,还可以通过保存地方猪种的冷冻胚胎、冷冻精液等来达到保护目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金的大量耗费。
当然,中国地方猪种的保护,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更需要企业、市场的推动,而企业的目标在效益,市场在于需求,针对我国地方猪种普遍耐粗饲、繁殖力强和肉质鲜美的特点,应该加强市场推广,促进地方猪种的市场需求量,从而让企业看到效益所在,通过积极利用,良性带动地方猪种的保护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