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讯

2017-07-18

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家艺术

资讯

News

01 古根海姆修复首件数码艺术品

日前,古根海姆修复了艺术家郑淑丽(Shu Lea Cheang)19年前的一件网络艺术品,这也是该馆首次进行此类尝试。

如今,我们可以在永久性的网址http:// brandon.guggenheim.org找到这件名为《布兰登(Brandon)》的作品创作于1998年至1999年,由古根海姆出资委托创作,旨在纪念1993年遇害的内布拉斯加变性说唱歌手布兰登・提纳(Brandon Teena)。当时的项目不仅包括了可自由参与的在线聊天室,并有阿姆斯特丹与纽约两地的实时联动,成为社会包容与多元化文化讨论的先锋。

该馆的多媒体艺术品修复专家乔安娜・菲利普斯(Joanna Phillips)在采访中表示:“这在当时是非常有勇气、有远见的。”她指出,这件作品包含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元素,例如早期的网络视频直播。让位于异地的人们互相看到听到对方,这在如今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但在当年已是将通讯科技的运用推到了某种极限。

然而在艺术家们开始运用互联网以及其他计算机技术进行创作时,却很少考虑到技术更新的日新月异给数码作品维护带来的问题。2014年起,博物馆就联合纽约大学计算机系组建了计算机艺术品修复部。作为他们的重要项目之一,参与《布兰登》修复的成员花费了大量时间搜索作品的源代码,对一些已经过时的程序进行重新编码,在庞杂的数据中找到“运动、速度、互动”的特征,还原当时条件下的用户体验。菲利普斯说:“希望今天的观众也能接触到这样的作品……这是一种技术的转化。”

02 班克斯反映英国“脱欧”新作现身

近日,神秘街头艺术家班克斯又有新作:一幅描绘建筑工人从欧盟旗帜上摘掉一颗星星的壁画,出现在英格兰东南部的多佛。班克斯的发言人确认了这个消息,艺术家本人也通过社交平台Instagram发布了若干该作品图片及草图。这幅壁画是继去年6月英国投票决定退出欧盟后,班克斯的第一幅表态之作。据 《卫报》报道,这幅壁画在一夜之间出现,而位于的大楼正处在连接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渡轮站旁。

值得注意的是,多佛与法国加莱遥遥相望,而加莱正是此前大批难民营所在之处。班克斯对时间的选择也颇值得玩味:在大选即将到来之际,英国首相特蕾莎・梅与国会在脱欧问题上仍然在角力。与此同时,支持欧盟的法国中间派总统竞选人马克龙在选举中大胜脱欧派勒庞。而勒庞曾发过誓,如果她当选法国总统,将举行另一场脱欧全民公投。

不过,在班克斯作品完成的二十四个小时之内,就有人在作品上用涂鸦体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签名“The Clash(冲突)”,并加上了代表无政府主义的符号。

03 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颁布

今年5月举行的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圆满落幕,又有一批值得关注的作品及艺术家获得了金狮奖荣誉。

德国馆凭借艺术家安娜・因霍夫(Anne Imhof)的《浮士德(Faust)》从评委会主席马努埃尔・波加-维列尔(Manuel Borja-Villel)手中接过最佳国家馆奖。《浮士德》在今年引发了预展最长排队队伍的轰动,这是一件冷漠而具有挑衅意味的剧场式作品:身着黑衣的表演者在空间中进行舞蹈、疾走或是扭动,一边的护栏里有凶猛的大型杜宾犬逡巡。这种紧张的气氛让人联想到监狱或是医院,被认为“充满力量而让人不安,充分展示了这个时代的迫切问题”。因霍夫本人则说,自己的作品就是一种反抗与骄傲的宣言,“也代表着未来、思想赋予我们的力量、性别多样化、女性的荣耀”,以及一种富有使命感的时代精神。

本届双年展的其他金狮奖获得者还包括:77岁的最佳艺术家奖得主弗兰茨・艾哈德・瓦尔特(Franz Erhard Walther),他带来了自己色彩鲜艳的织物装置作品。最佳新锐艺术家银狮奖则颁给了来自埃及的跨界艺术家哈桑・汗(Hassan Khan),他的《 公园作曲(Composition for a Public Park)》是一件浸入式声音装置。过去一段时间,威尼斯双年展的终身成就奖都颁给了年长的女性艺术家,而今年,这一奖项被卡洛琳・史尼曼(Carolee Schneemann)捧走,这位美国画家、行为艺术家曾创作过,如《肉的欢愉(Meat Joy)》(1964年)和《内在卷轴(Interior Scroll)》(1975年),都是里程碑式的女性主义作品。

04 高迪“处女作”今秋向公众开放

安东尼・高迪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古埃尔公园、巴特罗之家、米拉之家,以及最为著名的、预计2026年才能完工的圣家堂大教堂都出自他之手。而较少为人所知的文生之家(Casa Vincens)其实还是他的设计“处女作”,这间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私人住宅终于要在今年秋天摇身一变成为博物馆,重新向公众开放,并以此纪念设计它的建筑师。

这栋建筑是高迪设计的第一所房子,也被一些人视为他的第一件杰作。1883年,35岁的高迪开始构思这件作品,并于1885年完工。2005年起,文生之家与其他六处高迪设计的建筑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文生之家是高迪东方风格时期的代表作,最初为实业家马努埃尔・文生所建,它被改造为三座独立公寓。高迪的建筑师朋友在获得同意后移除了原设计中连接各楼层的阶梯。

2014年,文森之家被一家银行买下,并从次年4月开始,在多位西班牙知名建筑师监督下开展起翻新与整修工作,并在年内以一家博物馆的形式再次迎接参观者的到来。

05 英国夫妇家中意外发现尘封20年吴冠中作品

日前,居住在伦敦的一对夫妇邀请专家上门对他们收藏的艺术品进行估价,由此意外发现了家中一幅收藏了20多年的吴冠中作品,预计价值超过100万英镑。

(3)船舶企业竞争力不强。全省拥有运输船舶6 466艘,货运船舶平均吨位仅394t,远低于国家要求内河平均1 000t的水平。专业化运力不足,全省集装箱船舶仅36艘、5 453标箱箱位量,化工品、滚装等专业化运力紧张。船舶老旧化率高,4 478艘货运船舶中船龄超过15年的达21%。3 213艘旅游船、客渡船中船龄超过10年的达54%。全省拥有水路货运企业198家,省际水运企业83家,万吨以上企业仅28家,无10万载重吨以上的骨干企业,企业规模偏小。

据英国媒体报道,来自多切斯特的杜克拍卖行专家盖伊・施文格(Guy Schwinge)第一时间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中国绘画大师吴冠中的真迹。据悉,这是这对夫妇于二十多年前在香港时花费几千英镑购得的。彼时香港尚未回归,无论是对亚洲传统艺术还是当代艺术的需求,还远未达到今日的狂热程度。

吴冠中作品的拍卖纪录是1997年创作的《周庄》。去年4月,此画在香港保利拍卖行拍得3040万美元。在这对夫妇拥有的作品之中,一幅名为《长白山下白桦林》的卷轴画上印有艺术家的两枚印章。这幅画的起拍价为130万美元,第二幅画描绘的则是江南水乡,估价在38.5万美元至64万美元之间。施文格评价称:“吴冠中对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他的作品沟通了过去与现在,同时也完美诠释了中西方艺术的融合。”对于这对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藏家,施文格称他们做了一次“精明的投资”。

06 “穿在身上的艺术”在美国展出

4月20日至6月17日, 美 国 纽 约Hauser & Wirth画廊举办了一场名为“便携式艺术(Portable Art)”的展览,集合了诸多来自著名艺术家的戒指、项链、耳环等设计。

从视觉艺术家冒险跨界的历史来看,这种首饰设计的行为往往被认为是自降身价。早在1942年,收藏名家佩姬・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在一场她的展览开幕式上,就曾大胆地佩戴一对造型独特的耳环,以彰显自己的审美情趣,其中一只由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设计,另一只则由伊夫・唐吉(Yves Tanguy)设计。

如今,西利亚・福纳(Celia Forner)将继承这一创举,由她策划的一批装饰艺术精品将首次公开展览。这些可穿戴的艺术品包括了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 保 罗・ 麦 卡 锡(Paul McCarthy)、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及费丽达・巴洛(Phyllida Barlow)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不乏孤品及限量版,价格约在15000美元至12万美元之间。

福纳表示,她的选择标准意在展示佩戴者身体的延伸与所穿戴作品之间的关系,例如巴尔代萨里的鼻子形状18K黄金耳环、站在人肩膀上的钻石眼蓝鸟,以及一对恰如其名的“人潮护臂”:一对手肘处长出的尖矛。即使是保守款式,也能得见巧思:代表英国参加本年度威尼斯双年展的巴洛就利用了可回收材料,还有艺术家加入了微型摄影作品作为元素。

07 又一梵高传记影片即将开拍

作为艺术史上最令人着迷的人物之一,梵高一直是后世创作者关注的主题。近日,由艺术家跨界导演的朱利安・施纳贝尔(Julian Schnabel)宣布,将邀请老牌演员威廉・达福(Willem DaFoe)在其全新的梵高传记电影《在永恒的门口(At Eternity's Gate)》中出演这位著名画家。据报道,这部新片将着重展现梵高在法国阿尔勒和奥维尔小镇生活期间的故事。“这部电影将探讨绘画、画家,以及两者间的永恒关系。”导演施纳贝尔在采访中这样说。他还表示:“我们将以画家的口吻讲述故事,囊括我眼中梵高一生最重要的时刻。这并非正史,而是我个人的解读。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让人们更近距离地了解他。”

施纳贝尔的首部电影作品是1996年的《巴斯奎特》,该片讲述了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的一生,包括他上世纪80年代的纽约生活,以及他与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关系。这让人不由得期待,此次施纳贝尔会用何种方式描绘又一位更为经典的艺术家。施纳贝尔本人亦是美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擅长运用新材料创作大幅面作品,也常被与巴斯奎特、大卫・萨利(David Salle)等人相提并论。而达福充满张力和紧张感的表演风格也一直为人称道,擅长演绎具有争议的天才人物,例如最近的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的角色。

08 新总统是否能为法国艺术市场带来新气象?

5月7日,中间派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以66.1%的选票,决定性击败极右翼候选人玛丽娜・勒庞,成功当选新一任法国总统。消息一出,全球尤其是法国艺术界人士为之欢欣鼓舞。极少公开发表政治评论的知名艺术经纪人拉里・高古轩(Larry Gagosian)通过邮件说:“法国万岁!欧洲万岁!马克龙万岁!”而奥地利的达太・罗帕克(Thaddaeus Ropac)表示:“这正是我们眼下所需要的。”

尽管马克龙对文化事业的态度尚未明朗,但在今年4月的竞选活动中,我们就可看出右派赞成保护传统遗产,左派支持当代艺术的鲜明不同。马克龙也曾说:“文化是我们国家未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不仅保证会维持约为25亿美元的文化预算,还提议给18岁以下的学生每人发放500欧元代金券,用于自由选择参加文化活动。相比之下,勒庞不仅打算削减文化预算,还提议限制政府资助以难民危机等为主题的特定展览。此举曾引发多位艺术家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对其的反对与不满。

当被问及如果勒庞赢得选举,法国当代艺术市场将何去何从,一直定居巴黎的罗帕克说:“这无法想象,我们甚至不知道她是如何看待当代艺术的……我们不希望巴黎仅仅成为一座巨型博物馆,这里更应该是伟大艺术的诞生地之一。”

09 特朗普削减文化经费计划破灭

今年3月对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EA)来说可谓是最糟糕的噩梦。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有意削减2017年联邦政府NEA和NEH(美国国家人文基金)的预算。所幸的是,正如他在上任一百天内各种受到阻挠的提案,这场噩梦最终并未成真。随着5月1日通过的美国国会预算公布,所显示的NEA和NEH两大基金资助相比2016年反而有一定程度增长:NEA和NEH在今年将各获1.5亿,比去年都增加了200万。NEA的发言人告诉媒体:“国会将在这周内通过这项议案,而总统也会签字同意。”同样处于特朗普矛头之下的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也获得了比去年多出100万的2.31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文化事业的预算增长都赶上了美国通货膨胀的速度,这一数字在第一季度已经达到了2.4%。

众多艺术界人士对特朗普的财政削减企图一直表示强烈抗议。包括贾斯帕・琼斯(Jasper Johns)、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朱利安・施纳贝尔(Julian Schnabel)在内的数千名艺术家都签署了由非营利组织PEN America的请愿书。几位共和党政治家也在这几周挺身而出,支持联邦政府加强对文化机构的资助。

10 谢德庆在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重返艺术界

现年66岁的台湾艺术家谢德庆(Tehching Hsieh)是马拉松式行为艺术的创始者,也被阿布拉莫维奇称为她的“个人英雄”和“教父”。

谢德庆自70年代末期,创作了五件“一年行为表演”,其中包括在木箱中生活一年,不看书、不说话、不写字、不听音乐、不看电视,甚至不使用卫生间,只用一只水盆和一个小桶,他的一个朋友会每天更换并给他送食物。几个月之后,谢德庆开始了每隔一小时打卡一次,并立即自拍一张照片记录自己缺乏睡眠的状态的“一年行为表演”。谢德庆曾在纽约街头生活了一年,不进入任何楼房,也未曾在车辆和帐篷中住宿过。在1983-1984年,一根绳子将谢德庆和艺术家Linda Montano系在一起,就这样过了一年。如今,谢德庆开始从事抽象创作、简短的行为表演以及摄影等,这些也都在威尼斯台湾馆的《做时间》中展出,展览涵盖了他几十年的艺术生涯。

11 艺术的意义和方向

恰逢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中华艺术宫和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举办了一场以“艺术的意义和方向”为主题的研讨会。一直以来,传统和当代的走向一直是艺术界经久不衰的话题。相比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中国当代艺术从兴起至今,虽仅有30多年,但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中国当代艺术是舶来品,它带有西方特性,与时尚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因为公众接受度的问题,拥护当代艺术者认为其是代表中国的时代进程,而反对者甚至端出了西方阴谋论。那么艺术何为?艺术的意义和方向又是什么?如孙周兴所言“当代艺术其实是一种抵抗”;万书元着重中国当代艺术的矛盾性;李磊则认为“人人都可以是认知层面的艺术家”,身为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的他也认为美术馆的工作之一依旧是审美的普及。唐春山则认为艺术是对定制化的抵抗,是对现实的超越;张松坦言“艺术的意义在于个人情怀”,而徐勇明则支持大众化艺术的立场。

12 李锡奇的艺术展

台湾现代绘画的重要代表李锡奇先生于2017年5月16日至6月10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本位・粹炼・超越——李锡奇的艺术历程”展览。60年代,李锡奇以方、圆变奏的抽象绘画为哲思,开创了“本位”系列。其中1967年,漆画创作《无题》,在类似几何图案的色谱变化中,以典型的华人民间传统色彩:红、蓝与黑为铺陈,探寻欧普艺术的中国表达方式。像是融合黑胶唱片造型与CD光碟在光线折射下所展生的视觉音效。“墨语”水墨系列,具有传统文人水墨的造型兴味,经过解构和重组,拓展抽象绘画的空间。漆画系列则是从民间传统宗祠、庙宇工艺中的门联、匾额、七巧板等所发展出来的视觉形式。漆黑厚重的皱褶、光亮的重彩纹理,交替融合的现代结构与原始图,蕴含着一种天然、偶发的审美韵味及特殊光泽效果的抽象造形。李锡奇坚持始终如一的现代与本位艺术理念,成就其独树一格的创作样貌。

13 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

“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由刘海粟美术馆、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及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自2014年至今在国内外多地展出。2017年4月在刘海粟美术馆的展览囊括了常沙娜敦煌临摹、装饰手稿及艺术设计200余件作品。展览分为“至美敦煌”与“花开遍地”两部分,贯穿了常沙娜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经历,向观众全面呈现常沙娜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与转化,继承与升华,引发当代人面对自身文化的思考和承担的使命。

常沙娜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女。她承载父亲遗志,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保护、研究与教育。自12岁起随父临摹敦煌壁画,后赴美留学,归国后在林徽因指点下走入工艺美学领域,以敦煌图案为蓝本,完成了人民大会堂建筑装饰等国家重点设计任务。她向自然的生命形态攫取艺术灵感,创作一批花卉作品;以纯粹的艺术态度、隽雅的艺术格调和崇高的艺术境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传统文脉融入当代设计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她是我国著名美术家、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先后出版了《常沙娜花卉集》《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常沙娜文集》《黄沙与蓝天》等著作。

14 传·奇——丁立人、夏阳作品展

2017年6月8日—6月20日,由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的“传・奇—— 丁立人、夏阳作品展”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展出,共展出两位艺术家的绘画作品、雕刻、剪纸、手稿、图片文献等共计150余件。丁立人、夏阳是两位30年代出生仍在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秉持民族民间艺术的传统,独立于传统水墨造型体系与西方学院主义体系之外,致力于中国民间艺术语言形式的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和转化。作为 “决澜社”的学生后辈,他们的创作也续写了上世纪前期中国现代绘画运动流派“决澜社”对于中国现代绘画和民间艺术的探索,补充了195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形式语言、民间造型承转探索方面的缺项。

丁立人、夏阳两位艺术家在传统依归与当下切入、个人叙事与社会描述、游戏心态与匠人作风等具体的艺术实践方面为学界带来丰富的启示和经验。置身模仿、矫饰、浮泛、概念成风的当代表达语境,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表达系统在向世人展示当代艺术创作中华民间文化路径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综合幽默、明艳、神秘、朴拙、旷放、率真等诸多特点的风格传奇。

15 “态度”:中国-德国当代艺术家联展暨论坛

“态度”中国-德国当代艺术家联展暨论坛于2017年5月25日在上海云艺术中心开幕。5月26日上午,中德两国艺术家及有关学者出席展览相关学术论坛。此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特别支持,特邀著名艺术批评家马钦忠担纲策展人。展览主旨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批评意识,欲求通过中国和德国艺术家对当代人文与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呈现中国与德国艺术家在当代艺术创作上的不同取向。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韦天瑜期望这次筹备了一年多的汇聚了中德当代艺术不少代表人物的大展能够深刻地呈现当代艺术近年的探索轨迹。因而,本次参展作品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和批判性。

中方参展艺术家:展望、尹秀珍、何云昌、韦天瑜、邓国源、王庆松、金锋、张大力、蔡广斌、颜磊、胡介鸣、谭根雄、赵春、刘广云、沈也、王凯、谢晓泽、计文于、毛唯辛、王远等。

德方参展艺术家:德国最具影响力的先锋派大师Timm Ulrichs、德国著名艺术家Jochem Hendricks、柏林大学教授Ursula Neugebauer、著名艺术家、策展人Harro Schmidt、德国著名艺术家Sandra Krauich。

论坛特邀专家:李晓峰、马钦忠、沈语冰、朱青生、冀少峰、顾丞峰、杜曦云、汉诺威Faust美术馆策展人,著名艺术家Harris Schmidt、美裔德国批评家,策展人Gérard A. Goodrow。

展览持续至6月20日。

16 “再登巴别塔——文学翻译的现状与未来”专题研讨会

翻译工作者是为人类文化的多元多样而工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沟通而工作。如何客观地评论译著和译文的水准、评论翻译的业态状况和翻译工作者的生存状况,文学翻译与艺术翻译,“翻译评论”与 “文学评论”“引进来”与“走出去”,出版代理与文学经纪人等等,这些困扰着翻译家和评论家的问题在6月8日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再登巴别塔——文学翻译的现状与未来”专题研讨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沈文忠,上海市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孙甘露,汪涌豪、魏育青、袁筱一、黄昱宁、孙惠柱、小白、郝一民、黄福海等翻译家、评论家60余人出席了会议。在文艺界特别是评论界开展跨界交流、综合讨论,有利于求同存异、互开视野、各启思路。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艺术家艺术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