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乐文化思潮的高贵与困惑
——论上海当代音乐周现象
2017-07-18杨乃乔
——论上海当代音乐周现象
上海论坛:
主持人:杨乃乔(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20世纪后半叶,“伤痕文学”“八五新潮”与“新潮音乐”曾掀动起中国第二次启蒙的忧患意识,文学、美术与音乐共谋担当起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以一种深度的国族焦虑参与了在那个时代崛起的诸种文化思潮。新时期共和国文学艺术发展史的振兴与悲怆就是在那个时段铸就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往往正是民俗谚语在坊间的口传,恰如其分地隐喻着历史盛衰兴替的转型规律。时值21世纪的前半叶,在后现代高科工业文明打造的网络媒体时代,以视听信息及其意义提取的快捷方式,让文学书写与文学批评彻底失去了轰动效应,美术与音乐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艺术表现形式,文学及其朗读终于失落为一种追忆的怀旧风情。当下是一个在商业文化中过度消费且娱乐至死的时代,当代艺术(美术)与通俗音乐正是以合拍于这个时代的节律,通透于商业化与媚俗化中使大众日常生活审
美化。这俨然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一种不可逆反的主潮。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当代音乐却以其高贵的专业品质,成为小众新音乐人在严肃音乐中诉求的审美境界。从2008年以来,上海音乐学院连续举办了九届上海当代音乐周,主办方邀请了国内外众多一线的优秀当代音乐家汇聚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以新音乐的表现形式奏响对民族、历史、文化、民俗与当代的思考。他们的尊严恰恰在于他们是学院派音乐家,而严肃音乐是最为接近于哲学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新音乐家是以他们的作品及其演奏在呈献自己的哲理性思考,且在国际乐坛及人文思想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疑,当代音乐是反潮流的,关于当代音乐的讨论已经超出了乐界关于音乐本体的技术性分析,成为国际人文思想界所关注的美学与哲学思潮。当代音乐作为一脉文化思潮,其未来命运究竟如何?历史将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