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作后教”如何真正从儿童出发
2017-07-17王立
王立
近年来,习作教学中“先作后教”的做法越来越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学生的个性是不一的,所以“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先写呢?哪怕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有缺陷,而且宁让学生暴露出真实的缺陷,也不要所谓教师‘指导下的伪装的完美。只有见到学生的真实水平,教师才能做出适合学生的指点和训练。”[1]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只看到“先作”和“后教”两个操作步骤,不能深刻体会“先作后教、以作定教”的理念内涵,因此把教学简单化,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谬误。
为什么种下“龙种”却收
获“跳蛋”
有的教师以为“先作后教”就是随便给一个题目所有都是写后再说。因此习作前非常随意,不考虑写作的内容适合不适合学生,能不能写,也不思考通过这次习作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先作”的盲目,导致了“后教”时的目标偏差。
第二种谬误现象是教师只管讲评,学生并不参与。通过阅览学生的习作,教师掌握了学生言语和思维的真实状况,往往在“后教”过程中选择“我讲你听”的方式。这样的教,内容是“从学生中来”,但结果很难“到学生中去”,让教学悬空搁浅,使教与学之间产生鲜明的鸿沟,“后教”因为学生主体缺席而后继乏力。
一次习作,几十篇文章,可能会呈现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在导学过程中恨不得逐一指出,帮助逐个改正。这样“面面俱到”往往产生“不到”的效果,平均用力,逐条讲述,学生印象不深,并挤占了针对典型问题进行的专项学习时间,使教学指导效果大打折扣。
“先作后教”的目的是“作得更好”,讲评之后,只有让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或重作,才能完成对“后教”内容的内化,在多次语言实践中实现习作水平的提升。但由于时间有限,很多课堂对作后修改草草了事,学生也未能持之以恒完成“教后重作”,“先作后教”的目标最终成了悬在空中的“另一只靴子”,从未落地。
种种误读和误解,让“先作后教”的做法在面广量大的一线习作课堂上“种下龙种,收获跳蚤”因此,从理念上正确理解“先作后教”从教学行为上匡正“先作后教”,让“先作后教”回归本义势在必行。
用“儿童的方式”辨明方向、给足机会
走出“先作后教”的种种误区,拨开迷雾,首先应在“作”前就明辨方向。
有人说“随便写什么”很容易,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最难写的习作是“随便写什么”,因为不知道该写什么,写成什么样子。所以,学生“先作”并不等于教师写完题目后“了无一事”,那“教习作”真的成了“叫习作”。事实上,应该针对学生的原有水平、习作的特点等,对习作方向提出简洁明了的要求。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看图编故事》时,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 仔细观察两幅图,弄清每幅图的意思。
2. 展开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结果怎么样?
3. 写450字左右,两幅图写200字左右,接下来发生的事写200字左右。
4. 题目自拟,时间40分钟。
要求中,教师没有对图的内容做任何暗示,但提醒学生要“认真看图”“展开想象”,既不影响学生自由写作,又抓住了本次习作的关键,简明有效。儿童是习作教学中最核心的元素,所有引导都应指向儿童、为了儿童。因此,儿童“先作”训练中需要跨越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作为执教者必须心知肚明。只有这样,教学设计才会有针对性,教学训练才会祀向明确。
因此,用“儿童的眼光”看待教材,结合教材提出适切的作前导引,为儿童的“先作”做基础性铺垫,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在“作后”与“教前”,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真实体悟,并让学生将自己的独特体悟充分“勾引”出来。
仍然以上述《看图编故事》为例,在阅读学生“先写”的作文时,教师发现学生对相同的图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比如第一幅图,有的学生说燕子是从窝里掉下来的,有的说燕子是从窝里飞下来的,到底谁对谁错?教师并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组织学生再次观察,发表意见。
那些认为小燕子是从窝里掉下来的学生,说“窝很小,小燕子却挺多,小燕子是被挤下来的”;那些认为小燕子是从窝里飞下来的則看得更仔细,说“小燕子的翅膀舒展,不像是往下掉,而感觉是在飞”。
意见不同,两方同学发生了争辩。教师此时提醒:到图上找理由。于是,有人说“小女孩一脸惊讶,那燕子一定是掉下来了”;有人说“柳条都不动,看样子不是风把小燕子吹下了窝”;有人说“小女孩惊讶,是因为这么小的燕子居然能飞了”;也有人说“燕子可能是想练飞,可是还小,飞不起却掉了下来,学生的观察细致人微,不放过图中任何一个细节,想象是如此丰富,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产生联想。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变得缜密,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得合情合理。
究其原因,就在于“作后”之时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叶圣陶先生说,“练习写作可以用集会讨论的办法。某一个材料值不值得写,该怎样写?就可以讨论……这样与人家讨论一番,那本来朦胧的意象渐渐具体化了,甚至血肉充盈了。”[2]
给学生一个机会,便可以生成许多精彩,甚至教师想“教”的知识,也会自然生成出来。就如上述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的看图习作技巧“仔细观察,自圆其说”,在学生观察、交流、争辩、表达的“行”中转化成可迁移的“知”与“能”。
主动探究发现的知识才能生长在儿童心灵深处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其实质是一种习作指导的姿态,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以这种方式化解,有针对性的讲解、分析也是必要的。“先作后教”,在“导”的环节要因势给力。
本节课中,在浏览完学生的本次习作后,教师发现一个问题:有些作文的故事情节不错,但是细节描写却不够。于是,教师引人了一个只有情节、没有细节的故事:
有一天,小红看见一只小燕子从窝里掉下来了,非常惊讶。她用手去接,没有接住,小燕子摔在了地上。
一只花猫看见了,朝小燕子奔去。小红正要上前把花猫赶走,却看到花猫停下脚步,对着小燕子“喵喵”地叫了几声。然后,花猫衔起小燕子,跳上屋檐,把小燕子送回了自己的家。
小红总算松了口气。
就这个故事,教师紧接着设计了两个问题并组织讨论:一是“为什么情节完整了,故事却不生动?”
二是“环境、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是不是要面面俱到,在这篇文章中哪一种要突出一些?”
简单乏味的故事与精彩情节的故事形成对比后,学生马上明白了细节的重要性。而“是不是要面面俱到”的研究,则让学生从叙述角度、人物特征等去深人思考语言方式的问题,在语言表达上有所感悟和提升。
这些提醒我们,习作教学不能光靠教师的传授与告知,更多的是要让儿童自主去发现。只有儿童经过探究发现的知识,才能生长在儿童的心灵深处。
“互文对比”方式,为儿童写作提供了巨大的势能。干瘪“病文”和儿童丰盈的内心创造期待一经对比,于无声处儿童便体悟到叙事的技巧,这与直接灌输产生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先作后教”,为的是激发儿童习作的动力。随着游戏、交流环节的完成,有一个问题随之而来。游戏的过程很愉快,交流的展开很欢乐,但当直面写作需要一字一句书写、花费心思琢磨时,这些快乐产生的动力究竟能持续多久?因此,讲评之后,让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或重作时,对刚刚步人写作之路的儿童习作给予充分尊重和肯定,是习作持续的“催化剂”,它积蓄着“良性循环”的力量。
作后的大声“诵读”是个好办法。要让儿童对着同学、父母、老师
像诵读课文一样展示自己的作品。一方面作为受众,要以欣赏、赞赏的情绪走进孩子的习作中,特别是家长、教师,要舍弃好为人师、品头论足的挑剔心态,做到不打断、不补充、不急躁,对儿童习作的不足要予以足够的宽容。要知道,现在的态度就是儿童将来对于写作的态度,现在的批评、焦躁就是儿童将来逃避和畏惧写作的理由。另一方面,儿童“诵读”还是一种自我交往,是“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进行对话。这种对话性“诵读”其实就是儿童写作行为中的“元认知”,是儿童对“前言语”的“后反思”和“后诊断”过程,更是一种对自己思想和言语的超越过程。
及时“发表”是经过检验的促进习作教学的有效经验。这里的“发表”可以是儿童报刊上的刊登,但更多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群体性展示。这里的“发表”要求较低一只要文通字顺,言之有物即可;范围较广一班上朗读,班级、年级的板报上登出、“习作墙”上张贴、校园“BBS”上发布、儿童个人博客上粘贴等等。及时“发表”,一方面可以让儿童感知写作的本意一言语交往,让每个儿童在交往中都能体验到写作这一工具所带来的便捷和实用;另一方面可以让儿童感受到“我写故我在”,充分享受写作带来的荣耀尊严。
一篇习作完成后,成人的评点和评改要有意滞后,但“同伴引领,异质交流”要及时跟进。利用教室空白墙壁设计“习作墙”,让孩子自由张贴,让班级的所有孩子动眼、动嘴、动脑、动笔,充分浏览、赏读、品评、修改;利用校园网、专业的作文网,为儿童创建固定的交流空间,让孩子主动将自己的习作张贴上去,通过“留言板”的形式实现互动,或文字层面的,或篇章层面的,或选材层面的在言语平台上,同伴之间的相互欣赏、相互批评、相互帮助,不仅延伸了习作教学的过程,而且让儿童享受到交往的愉悦。
儿童习作只有在交往的过程中才能成为真正的作品。心理學提醒我们,儿童的行为需要教育者的鼓励和赞赏,才能激发更加强烈的参与和探究欲望。让我们都来做儿童言语的赞美者,让儿童参与到言语交往中,因为只有在儿童感受到“鱼之乐”时,写作才能走向“出游从容”的自得境界。
注释:
[1]管建刚.我从不上“作前指导课” [J].人民教育, 2015(18) : 43-45
[2]叶圣陶.叶圣陶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