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2017-07-17成尚荣

人民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创造性中华

成尚荣

2017年,伴我们度过春节的不仅有春晚,还有《中国诗词大会》。过去两三个月了,“飞花令”仍在我们心中飞扬。几年前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也是如此,数不清的汉字和中国故事至今仍在心里激荡。从汉字听写到诗词吟咏,这一文化之旅既让我们在重温中回归,又在回归中前瞻,而回归中新的想象和新的发现,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這样的文化之旅,再一次搭建起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激荡起我们的文化记忆与文化共鸣。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命题

关于文化有两个流传已久的比喻。

第一个比喻:文化是一条河。中华文化就像一条古老的河,从古至今奔腾不息、源远流长,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这一比喻生动地厘清了两个问题:一是关于中华文化发展中的本来、夕卜来与未来。文化建设应不忘本来,不忘文化从哪里出发,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与精神之魂就蕴藏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文化建设还需要吸收外来。吸收外来意味着中华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尊重并吸纳人类先进文明成果,进而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文化建设还要走向未来。用文化的情怀、力量和方式,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从立足本来走向未来,每个阶段、环节、步骤,中华文化都发生着转化,而每一次转化都是一次发展。这种创造性转化让中华文化之河滚滚向前。二是关于中华文化的“脉络”与“主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文化中仅呈现为‘源与‘脉,却并非‘主导或‘主流”,“不能将其奉为圭臬,更不能唯此至上至尊。”[1]毫无疑问,我们不能离源远脉,但要让源、脉与主流相契合、相融合,只有经历创造性转化过程的契合和融合,中国的当代文化建设才能既保留鲜明的文化底色和本色,又闪耀时代的色彩。

第二个比喻: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前行的两个轮子。缺失传承这一“轮子”,文化之车将失去重心,会倾倒,举步维艰;同样,缺失仓撕这一“轮子”,文化之车会偏离方向,误人歧途。这一比喻提示我们:文化建设需要“瞻前顾后”。

“顾后”即守住初心,心系我们的精神家园,将传统文化根基作为我们出发的起点;“顾后”是为了“瞻前”,只有“瞻前”才能拓展我们的文化家园,增长文化的新力量,生长文化的新意义。除此之外,文化传承与创新应相辅相成,赋予传统新的理解,丰厚传统新的内涵,只有这样,传统才不仅是“过去时”,也是“现在时”,更会是“将来时”。两个“轮子”同时转动,传统才会真正“活”在当代人的观念和生活实践中,而不仅仅存在于典籍和博物馆中。

从以上两个比喻中,我们不难理解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的主要原因:它既是传统文化发展本身的需要,又是当代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更是时代的召唤和期盼,应当成为我们的文化责任与使命。

中国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从根源来看,由传统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的中国语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与生动体现。从本质来看,语文教学就是中华文化之旅;从任务来看,引导学生在文化之旅中探究、体验、感悟,是语文教学的使命;从方式来看,语文教学渗透着中华文化的理念与魅力;从境界来看,借由中华文化之旅彰显中国母语的品格、气度走向未来,是语文教学永恒的崇高追求。

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大命题。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义

陈望道先生曾经形象地道明了语文教学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转化的道理:“语文研究,应该屁股坐在中国的今天,伸出一只手向古代要东西,伸出另一只手向外国要东西。”“屁股坐在中国的今天”,是转化的根本立场,伸出两只手是转化的来龙去脉。问题是,究竟要什么以及以什么方式要,这就涉及转化的内涵与要义。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要义:

其一,时代转化。任何传统文化都需要做出时代的转化。王蒙认为:“如果到现在还认为半部《论语》能治天下,还以为《三字经》和《弟子规》就能扭转全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能使这个社会又和谐又前进,你就是自绝于现代化。”[2]观点很尖锐,但从中可以让我们领悟一个道理,即照搬照用是不行的。照搬照用只是冯友兰指出的“照着讲”,还没有达到他所说的“接着讲”的要求。

“接着讲”是“照着讲”基础上的时代转化,如果不“接着讲”就会远离时代,远离现代化。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关于道德与法治关系的论述“德主刑辅”。当下,我们对“德主刑辅”予以延伸,即: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而道德则是最高法律;要用法律支撑道德,用道德滋养法律;道德滋养的法律,法治才有境界,法律支撑下,道德才更有力度,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经过时代的转化,“德主刑辅”拥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传统文化和当代意义的紧密结合。

其二,儿童转化。传统文化只有被学生所认知、所认同,并被认真践行,才能真正弘扬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时代的进步,当今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与传统文化之间已产生了不小的距离。如何让今天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认同感,进而加以吸收利用,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吸引人、非强制、浸润式、体验式、陶冶式……我曾看到一道思考练习题:“善待自己的父母,并不是对他们的一切所作所为和喜好都去支持、顺从。如果你认为父母的言行不恰当,你会如何去做?把你对亲人的故事写下来,与同学分享。”这道题采取的是讲故事、体验式方式,它循循善诱地给予启发,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善待和“孝道”。又如:“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华夏之称也与礼仪有关。唐代学者孔颖达就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有损这个称号,你知道吗?列举一些,并说说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重礼。”这道题中的文化含量、历史的延续感以及语言的亲切感,学生在读题时就能感受到;“你知道吗?”简单的一句话便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连接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显然,这样吸引人的转化方式是学生喜欢的,效果不会太差。

其三,现实转化。传统文化要为现实的文化建设服务,这就要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结合,进而进行现实转化。从文化的特性来说,文化几乎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文化假若不与生活相连接,而对当下的生活,尤其是对当下的时尚一味地回避、批评、拒绝,必然让传统文化失去现代生活的味道,也必然让学生与生活相疏离,最终产生隔膜。其结果是中华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典籍中,传统只能是传统,久而久之便会

“死去”。有这么一个问题设计曾启发我们去思考传统文化的现实转化:“悌,应该从血缘亲情不断向外扩展,从家族、邻里、乡党到同学、同事,乃至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衍生为一种博大的胸怀与互敬的态度,正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问题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衍生”和创造性转化。学生读了会明白,平日用惯了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原来是与“悌”的传统文化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它将原本意义上的“兄弟之爱”自然扩展到同学、同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产生宛如“兄弟”般的博大情感与胸怀,传统一下从历史的深处走了出来,走到现实生活中,走向世界。显而易见,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转化,会引领学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用传统经验打开了现实的生活。

其四,方式转化。中华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和展开方式,它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是相适应的。当今时代,这些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人们在虚拟世界里自由地遨游,获取了更丰富的知识。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呈现方式的转化很有关系,其选题、答题方式的多样化,百人团的设置,以及“飞花令”的生动展现,都让观众耳目一新。尽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呈现方式的创新,则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大众乐意去接近了解它们,并形成自己对传统文化内涵新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整体,两者不仅相互渗透、相互支撑,而且由此及彼、相互衔接,都会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践探索

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转化,不只是理念和原则,而且还应有实现转化的策略及方法,否则转化就会沦为空谈。从实践操作来看,可以有如下一些策略和方法:

选择与扬弃。传统文化中既有先进的理念、观点和经验,也有一些糟粕,这些基本判断已成大家的共识。比如《弟子规》中,有不少“规矩”与儿童的天性相悖,硬性规定多,制约限制多,与现代教育理念不一致,对儿童发展是有害的。这些内容不应不加选择地给学生学习,如果全盘呈现在学习内容中,而不加以批判,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又比如,传统文化中关于君臣父子的“忠”“孝”思想观念:古代的礼多是建立在上下尊卑长幼的等级关系之上,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礼逐渐演变为对权威的绝对服从,甚至是屈从,有时还扭曲为虚伪、献媚,从而陷人“愚忠愚孝”的泥淖。显然,这些内容应当坚决排除在课程内容之外。

审视与批判。有人将《三字经》中有关内容编成一篇课文《犬守夜》。其中,“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些内容倡导了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和品格,道出了学习之于人发展的深刻意义和价值,应当鼓励学生熟读和背诵。而其中“勤有功,戏无益”的内容就应当认真审思了。“勤有功”与上面倡导的精神一致,“戏无益”则可能导致对游戏的误解,对儿童好玩天性的压抑,以及对自由、创造精神的伤害和误导。因此,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真审视和批判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開发与利用。一些语文教师努力开发民间民俗文化,让儿童在语文学习中回到话语的家乡,回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探索出一系列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比如,《扇子歌》这首江南童谣“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请问主人公……”被改编成故事,作为语文的补充材料。故事中这么写:“外婆说,一共有12把扇,可惜每唱到第三把,囡囡就睡着了。”“外婆看见了吗?囡囡很乖……囡囡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囡囡好想你。囡囡有了新发现,原来在侧卧的时候,左眼流出的泪,会流到右眼里的。”这首童谣改编成的故事,注人了无穷的想象,蕴藏了无比可爱的童心和最质朴的亲情,它将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仁爱”以及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认知巧妙结合起来,扇子歌立刻活灵活现起来。这种对优秀民间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便是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一个良好示范。

合理运用现代技术。现代技术进人课程、课堂是必然的趋势。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对接,让传统文化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更鲜活、更鲜亮。

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转化,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仍有不少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只要坚持研究,不断总结和探索,这些问题都会逐一得到解决一我们乐观地期待着。

注释:

[1]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审思,光明日报,2017.1.9 15版

[2]王蒙,说说我们的精神资源,光明日报,2014.7.11,11版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创造性中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