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名校集团化:市域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杭州实践”
2017-07-17俞晓东阮青青
俞晓东 阮青青
教育不仅是国计,更是民生。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应当成为教育事业追求的目标。
自2004年9月浙江省杭州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以来,迄今已逾13年。全市教育集团从2004年的28个发展到2016年底的338个,成员单位1325个,杭州主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面达81.1%,幼儿园名园集团化覆盖面达70.1%。名校集团化办学提升了区域教育整体水平和办学品质,扩大了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覆盖面。
但随着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新老城区融合的目标以及辖区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等四县(市)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广大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旺盛。如何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调整优质教育供给模式,改革供给侧结构,打破县域界限,实现新常态下全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城乡互动、异地共享、精准推送,成为杭州市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挑战。围绕特大城市教育治理这一新命题,杭州市开始探索名校集团化办学升级版,开启从县域到市域的新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
从名校集团化到新名校集团化:打造杭州市域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升级版
2004年,杭州市全面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开始进人以优质均衡为主题的“后普及”时代,“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成为杭州市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面,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战略。
所谓名校集团化办学,是指以名校领衔,通过名校输出品牌、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创新多种办学机制,进行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优质教育向普及化、平民化发展,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区域形成一体两翼(中小学名校集团化与幼儿园名园集团化)、两轮驱动(城区教育集团的组建和城乡互助共同体)的新架构,同时探索出“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校”“名校+民办校”“教科研单位+新校”等办学形式。“十二五”时期,还出现了“核心连锁”“教育联盟”“名校托管”“学校共同体”等新的名校集团化运作模式,创新了名校再生发展机制,提升了区域教育整体水平和办学品质,推进了校(园)际、区域、城乡教育均衡,进一步扩大了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覆盖面。
应该说,名校集团化战略为扩大杭州优质教育资源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杭州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14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了萧山、余杭、富阳与六城区一体化发展的改革部署,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同城同待遇”成为推进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主城区与萧山、余杭、富阳三区开始了深度融合,城区规模扩大了,由原先的六区变成了九区,九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结构需要调整。二是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差距大。与此同时,临安、桐庐、建德和淳安等四县(市)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当地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深化名校集团办学,通过优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县域界限,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由城市向农村、由六城区向三区四县(市)扩张,成为杭州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如何打造名校集团化的升级版,如何以优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全域深化名校集团办学,如何多层次、多路径推进杭州九区教育融合发展,同时让其他四县(市)共享城市化发展的成果与教育改革的红利,成为市委、市政府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面临的新挑战。
为此,在认真总结名校集团化战略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基于各地不同的教育生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从县域到市域的新优质教育之路:即以优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以杭州全域整体发展为目标,打破县域界限,以“跨域突破、县域互通、师资盘活、技术带动、治理跟进”为主要特征,探索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之间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路径,实现市域范围内基础教育办学品质的全面提升。该模式被称为“新名校集团化”,它使城乡学生均有机会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实现了新常态下杭州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城乡互动、异地共享、精准推送,以滿足公众和城市化对优质基础教育的需求。
从县域到市域:打通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通道
名校集团化升级为新名校集团化,就是改革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式,让优质教育资源从县域共享扩大到市域范围内的共享。市域范围内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和延伸,就是要突破既有限制,通过多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作,多方联动,打通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通道。
1.推动市属高中名校跨域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在以往的名校集团化进程中较少关注。目前,区域、城乡之间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不均衡已给整个教育体系造成了结构性失衡。基于此,杭州市在推进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扩张、推动市属高中名校跨区域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其一,市区两级共建优质高中,推进主城区优质高中资源下沉。推进市属优质高中向萧山、余杭两区延伸,市属首批名校集团学军中学教育集团和杭州第二中学教育集团首次跨出主城区,在余杭、萧山分别签约设立学军中学海创园分校和杭州第二中学萧山分校。在分校新校区建设中,明确由属地政府负责无偿提供学校用地,市教育局负责建设和资金筹措,并作为直属学校管理;按主城区和当地各50%比例招生,面向当地招收学生由当地政府财政承担培养经费。按此模式推进的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两个市属名校集团领衔办学的大江东“一普一职”建设项目也即将动工兴建。该举措优化了杭州市直属高中在杭城的布局,同时也为提升当地的优质教育供给质量提供了新平台。
其二,市属高中名校出“市”人“县”。近年来,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加剧了教育人才、生源等优质资源向城市中心的集聚,对杭州市县域教育优质化进程产生了一定冲击。为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市属高中名校出“市”人“县”,在建德、桐庐、淳安三县(市),市属高中名校与县(市)高中组建紧密型教育集团,推动6城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向4县(市)延伸。2015年下半年,桐庐中学签约加盟杭州第二中学教育集团,桐庐县分水高级中学与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签约合作办学。市属高中名校与县(市)高中在合作办班(设立桐庐中学“创新班"、分水高中“励志班”)、师资建设(名师工作站)、管理交流(进人领导班子参与管理)、竞赛和备考指导(竞赛教练专业指导)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随后,杭州第十四中学与淳安中学、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与淳安第二中学、学军中学与建德严州中学也相继加人城乡学校“联姻”集团。该举措为稳定当地生源,减少无谓的学生流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招生一体化促进优质教肓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招生一体化是指杭州主城区和下辖的萧山、余杭、富阳三区的省一级普通高中双向定额招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2015年开始实施主城区与萧山、余杭两区8所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的双向定额招生,招生学校数占八区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的57%。2016年,富阳区加人与主城区的双向招生,主城区与萧山、余杭、富阳三区共有12所省一级优质普通高中实施双向定额招生,招生学校数同比占到71%。随着区域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双向定额招生的学生数将进一步扩大。通过跨区域的双向招生,使九区高中段学生有更多机会享受优质资源。
3. “一区带一镇”着力补齐教肓“短板”。在杭州市新一轮总体规划调整中,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已被确定为杭州市6个城市副中心之一,然而教育发展现状未能与区域定位相匹配。为促进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教育尽快融人主城区,杭州市教育局决定大力帮扶辖区内5个乡镇街道的中小学(含幼儿园)。为此,在杭州市教育局统筹协调下,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等5个主城区教育局与大江东产业集聚区5个乡镇街道分别签订教育互助结对协议书,结成30个城乡中小学(幼儿园)互助共同体,覆盖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所有的中小学(幼儿园)。帮扶工作突出资源共享、情感共融两大主题,在师资交流和培养、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评价、德育工作、特色发展等方面开展帮扶工作。经过近3年的努力,该工作带动整个区域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教育结对互助机制由静到动,从被动走向主动;二是教育结对互助主体由点到面,从个体走向多元;三是教育结对互助方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四是教育结对互助内容从单一走向丰富;五是教育结对互助范围从外部走向内部;六是教育结对互助效果从结果走向时效。“一区带一镇”实现了主城区与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共建共享共赢,促进了大江东区域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
4.县域名校集团化的再创造。新名校集团化战略下的县域共同体指向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存量优化,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优质资源的再造,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高位均衡发展。
西湖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模式。西湖区强化名校辐射功能,以优秀管理团队输出为特征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新形式,实行“捆绑式”结对,推进城乡学校理念、特色、管理的一体化,强化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核心学校的引领示范和成员单位间的互动合作。该模式采取的是支援学校派出管理团队6-8人到受援学校,两校实施共同的绩效考核、共同的绩效奖励、共同的进退机制。可以说,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实现“捆绑式”结对,让相对薄弱的学校真正汲取到名校的教育“精髓”。
江干区新教育共同体模式。面对城市东扩、沿江发展压力的江干区,从学校、区块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整体规划办学模式,以“学校利益共享、注人优质资源、区块整体拉动”为特征,提出“新教育共同体”建设目标,重点打造“名校新校”“区域联盟”“教师研训”和“院校合作”四个教育共同体。如凯旋区块是江干区打造“区域联盟共同体”的典范,该区块4所小学、1所中学实施学生联招、教师联聘、活动联建、成果联享,探索了名校集团化新体制。江干区新教育共同体模式实现了从扩大覆盖向优质均衡跨越、从规范办学向品牌办学跨越、从区域影响向中心辐射跨越,普惠全区近8万名学生、近80万居民。
拱墅区“学校发展群”模式。该区开展学校发展群建设的新探索,改变目前学校“单打独斗”局面,实现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学校发展群是一项行政发起、学校(公办中小学)自主参与、自觉组团的群体组织,以分片规划、平等组合、鼓励个性、捆绑考核为基本组织原则,将若干所学校联合起来,以群的方式开展工作,在“群方案共商、群资源共享、群活动共参”的体系下,充分发挥“群主学校”的优势辐射作用,带动群内学校的发展。该模式创新性重组了教师教研模式,这种“组团式”教师培养模式让校际优势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强化,不仅能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也能让更多中年教师有更多突破专业发展瓶颈和进一步提升的动力与机会。
5.以信息化推动优质资源覆盖城乡。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与传媒平台优势,发挥专家引领、名师示范作用,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新名校集团化的重要途径和特色。杭州市教育局投人1400万元,推进以“名师公开课”、网上名师工作室、一师一优课、微课学习在线点播系统等为代表的教育视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优质资源覆盖城乡,使更多师生享用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平台服务系统。该系统在助推新名校集 团化办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杭 州市已全面实现从小学到高中全 学段各学科“名师公开课”微课学 习的网上点播服务,建成100个精品 “名师网上工作室”等,在网上实 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推送。
从管理到治理:以制度创新促管理方式新变革
杭州市将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联系起来,通过制度创新促进集团化办学管理方式的变革,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治理理念与实践路径。
跨层级转编化解师资紧缺等问题。在推进市属高中名校与县(市)高中开展紧密型合作办学中,杭州市教育局、市编委办牵头协调淳安、建德、桐庐三地教育、编办、财政等部门,从三县(市)跨层级划转部分教师编制到5所市属优质高中,专项用于5所学校与三县(市)高中集团化办学,从源头上解决了集团化办学牵头学校师资紧缺等问题,打破了编制管理使用藩篱,保障了优质资源统筹配置。市属优质高中立足双方需求,统筹制订名师派遣和教师招聘、培养计划,一方面根据受援學校需求派遣骨干教师到受援学校工作,另一方面利用划转编制引进、招聘优秀人才,确保本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受影响,有效缓解了以往合作办学中增量不增编的矛盾。同时,协议明确市属学校可在划转编制额度内储留若干名教师在市属学校培养培训及短期支教,实现教师派遣、招聘、培养的统筹安排。
以第三方评价新名校集团化工作质量。新名校集团化推进的质量评价需要社会说了算,这是区域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点。杭州市教育局以依托第三方、坚持指数导向和注重整改落实为操作原则,提出了区(县、市)教育治理现代化指数、区(县、市)教育规划执行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学校家长满意度指数等区域教育发展关键指数,借助上海教科院等专业机构,不断发布教育发展的相关指数,特别是学生学业负担和家 长满意度指数,以指数引导学校发 展,不断监控、调整区域教育发展 方向和节奏,把握新名校集团化的 进程与工作策略。杭州市教育局力 推的通过第三方评价形成指数化 评估的工作机制,评估区域教育发 展水平,促进区域间教育发展的优 质均衡发展。通过对区域教育发展 的指数化评估,对区域教育发展状 况进行诊断,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 性,以此调整新名校集团化的发展 重点。
未来,杭州市将进一步做好新 名校集团化的顶层设计,深人研究新名校集团化的概念、特征、形态与建设路径,在破解推进新名校集团化办学问题的基础上,出台相应政策,建立健全配套机制,加大人、财、物等资源投人,调动各方积极性,真正让杭州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