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差异及认知体验对创造性翻译的影响

2017-07-17向治国

现代语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摘 要: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不仅要从语言的角度出發对源语材料进行认知体验,还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认知体验。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只有深刻体验到源语材料的语言特征以及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借助翻译技巧,将源语文本翻译为目标语文本,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创造性翻译。

关键词:文化差异 认知体验 创造性翻译

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从语言层面而言,它体现为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通过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来实现,而语言转换又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但不同国家之间,除了语言差异,往往还存在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必须在语言转换的同时,通过翻译体现在目标语文本中。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从语言层面正确认知和体验源语、目标语,还要从文化层面认知横亘在这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只有做好这两个方面的认知,译者才能在翻译中,在完成语言转换的同时,将文化差异在目标语文本中体现出来,才能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翻译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与翻译、文化差异与翻译两个方面。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速,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发展迅猛,所以,对翻译的研究也呈现出跨学科的趋势。下文从认知与翻译、文化差异与翻译两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回顾。

(一)认知与翻译

20世纪以来,国外对认知与翻译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认知与语义、认知与隐喻等方面,对此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有Lakoff&Johnson。Lakoff&Johnson[1]认为:“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人类的概念系统、意义和推理,简而言之,研究人类的理性。”同时,他们又指出“经验性证据向我们表明:对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和价值作出体验性的解释,这对于确切理解人类的认知和语言是绝对必要的。”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但已经揭示了认知与翻译之间在某些方面是有联系的,因为,翻译实质上就是指译者用目标语对源语文本作出体验性的解释。而对于认知与隐喻的关系,Lakoff&Johnson[2]指出,“隐喻的基本功能是以某一领域的经历来理解另一领域的经历。”“概念隐喻的主要功能是将推理类型从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这与翻译是具有某种语言经历的译者理解另一种语言的经历不谋而合。在国内,研究认知与翻译关系的学者首推王寅,他不仅对认知语言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王寅[3]指出,“只有将交际过程中的三个环节要素(作者、文本、读者)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体验和认知这两个要素的制约作用,努力处理好几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作者、理解作品、译好文本,才能实现‘解释的合理性。这就是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王寅[4]还提出翻译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观点,即“从根源上说,翻译主要是对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文本语码进行映射性转译,其中必然要涉及不同的认知世界,……这更加证明了翻译在理论上不可能是‘反光镜或‘传声筒,而是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认知过程。”

(二)文化差异与翻译

国外对文化差异与翻译关系的研究颇多,对中国翻译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当属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及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理论。奈达[5]在其功能对等理论中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韦努蒂[6]则认为“翻译是用一个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的文本去强行替换域外文本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以,归化的实质就是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文本的内容;异化实质上就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改变源语文本,让读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在国内,对于文化差异与翻译关系的研究也很丰富。杨宪益[7]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从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更重要的是文字背后的文化习俗、思想内涵……”王佐良[8]认为,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王秉钦[9]认为,“我们从翻译角度研究这些差异,目的在于对翻译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一种文化解释。”许钧[10]在谈到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关系时指出,“客观上讲,从正确对待异域文化,到真正认识、把握异域文化真谛,领悟到其精髓,再以另一种语言,去传达异域文化的真谛,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孙艺风[11]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对不同文化的差异性的忽略或重视不够,翻译字斟句酌地追求文化传真本无可厚非但应注重交流,而非强加于人。”

(三)研究趋势

从文献检索的结果看,未来对认知、文化差异与翻译的研究,将不再局限于翻译本身,而是与跨文化交流结合起来。而现有的研究将其分为认知与翻译、文化差异与翻译两个方面,割裂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翻译中,译者对源语文本的语言认知、对源语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差异的认知是同时进行的,只有这样,在翻译中,译者才能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完成不同文化之间的切换。另外,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对我国走向世界的文化战略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对外开设的孔子学院和新近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充分彰显出将认知、文化差异与翻译结合起来研究,实现创造性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文化差异和认知体验的关系及其对创造性翻译的影响

文化差异和认知体验的关系类似于哲学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文化差异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类似于物质,而认知体验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意识活动,物质决定意识,在这里指文化差异影响译者对源语文本的认知体验,因为译者总是身处某种文化中,认知体验受其影响。在翻译中,当译者的母语文化与来自源语文本或目标语文本的文化发生碰撞时,其间的文化差异会影响译者的认知体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指译者的认知体验会对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产生影响,即译者在翻译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宗教信仰及其精神状态等,会影响其在翻译中对某个文化差异现象的翻译形式。杨宪益先生在翻译“Man proposes,God disposes”时曾指出,将其翻译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然很好,但是反过来将其译成英语时就应该说“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因为,将“天”译成“God”,会给目标语读者造成一个错觉,那就是中国人也信奉基督教,这显然是文化误解,因此应该用“Heaven”代替“God”。endprint

译者对文化差异的认知体验是一个过程,对创造性翻译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语言层面而言,译者必须重视源语到目标语的翻译转化研究。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要提高翻译文本的质量,就必须先对源语文本的内容有深入的认知体验,获得对源语文本的初步认知,译者只有在透彻理解源语文本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才能在目标语文本中勾画出原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其次,从文化层面而言,创造性翻译的创造性体现在,目标语文本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既要使读者觉得源语文本的文化在目标语文本中没有丧失,又要使读者能够理解目标语文本中的源语文化。由于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是蕴含在源语文本的字里行间的,因此,当译者对源语文本进行体验时,同时也是对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体验,从而获得对文本中文化差异的初步认知,然后译者在翻译中,通过准确用词和翻译策略,减少源语文本中因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可译性,增加读者可译性,将其在目标语中表达出来,以求在目标语文本中减少读者对源语文化的排斥,增加其对源语文化的认可,这个过程就称之为实现创造性翻译。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三、实现创造性翻译的难点与意义

创造性翻译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对源语文本、源语和目标语之间文化差异的体验,获得对源语文本的初步认知,然后借助翻译策略,将这种认知通过准确用词输入目标语文本,并在此过程中体现出译者对文化差异认知的创造性见解。在这个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并不是最重要的,译者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准确理解及其在翻译中用词的准确性,才是创造性翻译的关键。

创造性翻译是在遵循翻译规律以及语言规则前提下的创而有度,其难点在于:在实现创造性翻译的过程中,如何保证译者创而有度,而不是随意为之。首先,与译者的文化修养及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有关。杨宪益先生之所以对翻译“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一是因为他了解中国文化,二是因为其早年留学英国,期夫人戴乃迭为英国人,这使得他对英国文化也有着深入了解,所以,在翻译中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也高于常人。其次,受译者所处的社会大背景影响。在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新闻中,“以色列”会用“巴勒斯坦”代替,这是政治因素对译者的翻译施加了影响。总之,如何厘定影响译者在翻译中创而有度的因素,不仅需要深入研究,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虽然实现创造性翻译不易,但展开相关研究的意义却显而易见。从微观方面上来看,长期以来对翻译、认知、文化差异的研究被分割为认知与翻译、文化差异与翻译,但从翻译过程来看,这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之所以出现三者被割裂开来研究的现象,是因为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的时间不长,因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相对不足。从创造性翻译入手,研究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的翻译研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以促进对认知语言学和翻译学的交叉研究。从宏观方面来看,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手段,对我国走向世界的文化战略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孔子学院作为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具体举措,在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跨文化翻译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我们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的估计严重不足,源语文本翻译一直差强人意。2015年1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宣布于本年6月30日关闭孔子学院,究其原因,这其中固然有西方世界的政治和文化偏见,但正如报道中所评论的,“在展示中国文化、教授中华语言的同时,课程设置能否更接地气,多一些当地文化元素?”[12]这说明面对跨文化语境,在翻译中应注意对文化差异的把握,既要考虑源语文化的传播,也要考虑源文化差异给目标语读者带来的文化冲击,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使我们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创造性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因此,将源语文本转换为目标语读者可接受的文本,需要通过创造性翻译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既不能顾及源语文化的原汁原味,又不能一味入乡随俗,前者会导致目标语读者无法正确理解源语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后者容易使目标语读者对源语文化产生误解,用词尤其关键。杨宪益先生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是因為英语中也有类似表述,不会让目标语读者产生误解。在2013版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的母亲对朱丽叶的行为感到惊讶时,说了一句“Heavens,child(天哪,孩子)”;歌曲Let It Go中有一句歌词“Couldnt keep it in,Heaven knows Ive tried(不能再困住我的感情了,老天知道我已经努力过)”。这说明将汉语中的“天”翻译成“Heaven”是可以被英语国家的读者理解和接受的。因此,用“Heaven”代替“God”来翻译汉语中“天”,既可以使英语国家的读者准确了解中国文化,又不会产生误解。从这个角度来看,将汉语中的“天”翻译成“Heaven”,而不是“God”,就是一个创造性翻译的行为,它不仅准确地向目标语读者传递了源语文化的本质,而且能够被目标语读者接受。

四、结语

伴随着孔子学院的进一步推广,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必将更加频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参与者克服横亘在双方之间的语言和文化障碍,实现交流目的。这就使参与者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知显得十分必要,这依赖于翻译来解决。在跨文化交流中,只有交流双方通过翻译实现语言准确转换、文化差异准确传达,才能使交流顺利进行,达到交流目的。创造性翻译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就是通过用词的准确性,使语言转换准确,并准确体现双方的文化差异,以便交流双方能正确理解对方的意思。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项活动的成功实施都不是孤立完成的,“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离不开其他活动的助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翻译,尤其是创造性翻译有其不可低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497.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54.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83-584.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87-588.

[5]Nida,E.A.&Taber,C.R.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138.

[6]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5:203.

[7]黄晓丽.杨宪益、戴乃迭翻译活动与翻译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1.

[8]黎昌抱.王佐良翻译观探析[J].中国翻译,2009,(1):29-35.

[9]王秉钦.文化与翻译三论——论东西方思维方法差异及其翻译[J].外语教学,1993,(1):67-73.

[10]许钧.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比较文学,1997,(1):67-78.

[11]孙艺风.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J].中国翻译,2012,(1):16-23.

[12]陈雪菲,曲翔宇.瑞典将关闭欧洲首所孔子学院 称合作多余[EB/OL].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5-01/5388897.html.

(向治国 江西赣州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341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