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借助情感因素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2017-07-17罗旭
罗旭
法国启蒙思想家迪得罗强调指出:“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情感,这是一个倍感温馨的字眼,一个令人期待的字眼,一个充满向往的字眼,它是人们彼此交往、相互走近、心灵畅通的基本元素和必需元素。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设计、引向和迁移等手段,把“缀文者”和“观文者”有机地链接起来,以充分显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独特教育功能。
一、善于通过情境手段让语文教学活动激“情”飞扬
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的内在属性。这是开展情感教育的客观基础和优势条件。重“智”轻“情”的语文教学活动,既是不容忽视的资源浪费现象.又是令人遗憾的教育渎职行为。作为制造者、设计者和传递着,语文教师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手段,逐步把情感元素植入到学生的思想和血液之中,不仅有利于从中攫取“情感智力效益”,而且有利于达成全面完美的课程活动目标。以情境活动为例。如《紫藤萝瀑布》,这是宗璞在胞弟身患绝症、深感无比悲痛的时候,偶见盛开的紫藤萝花而感悟人生、睹物释怀的灵动之作。笔者教学中一方面详细介绍作者的人生遭遇和此文的创作背景,一方面借助多媒体展示紫藤萝辉煌盛开的“瀑布”形象,让学生似乎听到了“我在开花”的嚷嚷声,从中看到了“装满生命的酒酿”和“张帆航行的花海”……在如闻其香、如临其境下,要想没有激情那都是很难的。
二、善于通过体验手段让语文教学活动激“情”飞扬
“三分诗,七分读”“三分读,七分悟”。这重在强调——亲身体验和情感实践才是学习活动中最具实效的途径和手段,非常有利于学生从潜移默化中与文本、作者之间产生同甘共苦、同喜共悲、同振共鸣的丰富情感。比如《最后一次演讲》,这是闻一多对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惨遭杀害而殉难的追悼演讲,也是他对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备战”“假民主、真独裁”的拍案指责。文中充满了“激动”“愤怒”“咆哮”“自豪”等丰富多元的情感元素。笔者引导并激励学生,通过对文中对比手法和反诘句式的阅读与感悟,如第二节“这是某集团的无耻,确是李先生的光荣!”“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等.通对描述心理因素和举例引证等进行阅读与体会,如反动派“制造恐怖、演示恐慌”等,让他们通过对嗓音、语调、音量和音速等变化的演繹与实践,以切实感受作者的爱憎分明和跌宕情感。
三、善于通过出入手段让语文教学活动激“情”飞扬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那么“情”从何来呢?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析词剖句为手段,以结构赏析为依据,以时空活动为线索,努力抓住情感和情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出情入理中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元化地增强情感体验,在作品领略和意境创造中实现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让语文活动的情感之花大放光彩。以《天净沙·秋思》教学为例,这首小令虽然简单得只有五小句话共28个字,且内中不曾出现一个“秋”字,却给人传递一种莫名的萧杀悲凉之感。笔者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认真感悟,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以及“古道、西风、瘦马”等景象描绘中,从对“夕阳西下、肠断天涯”人物的感受中,饱尝了无比凄凉的秋色与无限悲苦的情调。“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可观可感的这一切,“黑色”激情不由得自心底源源而生。
四、善于通过评价手段让语文教学活动激“情”飞扬
学校教育既是一项情感培育工程,又是一项艺术实践课题。“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战略指向,在开展因材施教活动的同时,更要坚持以激励性为主教学评价机制,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元素。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在总结与评价环节,笔者以“我眼中的桃花源(或陶渊明)”为题,让学生谈谈各自的想法。很多人本着传统而又质朴的思想观念,对于陶渊明绝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和挂冠归隐的行为表示钦佩与支持。就在即将结束之际,一位学生突然语出惊人陶渊明为什么不能像王安石、于谦那样,既不同流合污,又勇于与恶势力抗争到底呢?他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师生在从另外角度继续讨论一阵后,不约而同地为这位同学送上了持久而又热烈的掌声。
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蕴藏着丰富多元的人文元素,这是开展学生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和优质资源。只有充分凸显语文学科的这一独特教育优势,才能真正收获“教书育人”的双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