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内膜息肉MRI表现研究

2017-07-17段书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18期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息肉表现

段书峰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子宮内膜息肉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 为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5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 均给予MRI检查, 总结分析5例患者MRI下的表现特征。结果 患者在T2WI主要表现为低信号, 在DWI主要表现为低信号或稍高信号, ADC伪彩图上表现主要以绿色为主, 增强扫描呈持续渐进性强化。5例患者中MRI下有肿块内纤维核的有3例, 囊变4例, 出血3例, 窄基底3例, 肿块带蒂1例, 完整结合带5例。结论 MRI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缺乏特异性, 临床诊断中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检验结果等谨慎进行。

【关键词】 子宫内膜;息肉;磁共振成像;诊断;表现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8.033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子宫内膜基底层的局限性生长, 一般有蒂向宫腔突出, 主要由内膜腺体和间质组成[1, 2]。子宫内膜息肉可引起阴道不规则流血、不孕等, 若治疗不及时还有可能会引起恶性变化, 会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3]。由于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癌、子宫肌瘤等相关病症在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下都较为相似, 所以在临床上特别容易误诊为子宫癌或子宫肌瘤症。为探讨分析子宫内膜息肉在MRI下的表现特征, 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本研究对作者近年收治的5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其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作者2010年1月~2016年12期间治疗的5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最大76岁, 最小48岁;均为已婚, 有生育史;2例患者为绝经前妇女、3例患者为绝经后妇女。4例患者因阴道不规则出血就诊, 1例患者因阴道异常排液就诊。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结合MRI表现, 其中2例患者初步诊断为子宫癌, 3例患者初步诊断为子宫肌瘤症, 后经子宫内膜活检或手术所见, 5例患者最终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

1. 2 方法 应用西门子西门子1.5T及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患者进行MR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 先对患者进行常规MR平扫以及扩散加权成像扫描, 层厚设定为6 mm, 层距设定为

1 mm, SE T1WI(TR575ms, TE7.4ms), 脂肪抑制FSE T2WI(TR3035ms, TE68ms), DWI(TR4000ms, TE65.5ms, b=1000 s/mm2)。

然后对患者进行动态增强扫描, 应用矢状面或冠状面溶剂超快速3D T1WI(TR3ms, TE1ms)。在同一方位成像上各序列层面、层厚以及FOV保持一致。增强扫描应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Gd-DTPA型对比剂0.1 mmol/kg, 然后分别在16、32、48、64、109、154以及199 s, 再各进行1次扫描, 然后在注药200 s后再进行延迟扫描。重点观察患者子宫内膜厚度、肿块大小、平扫以及DWI的信号特点、带蒂情况、肿块内部纤维核、囊变以及出血情况、肿块与子宫内膜的附着关系、肿块的强化特点、ADC伪彩图特点、子宫结合带完整情况等。

2 结果

5例患者中, 在MRI下均可见有子宫内膜增厚以及宫腔肿块形成, 其肿块的直径大小不一, 直径最小10 mm, 最大40 mm。

肿块信号与正常肌外层相比在T1WI上主要为等信号, 在T2WI上主要为低信号, 在DWI上主要为低信号或稍高信号。ADC值范围为(1.15~2.10)×10-3mm2/s, ADC伪彩图主要以绿色为主。增强扫描呈持续渐进性强化, 其强化程度基本与正常子宫肌层相符。5例患者中MR平扫下显示有肿块内纤维核的患者有3例, 占60%, 在T2WI上表现低信号或肿块核心有不同形状的低信号;肿块内部有囊变的患者有4例, 占80%, T2WI上表现为有壁光滑、散在的囊状影;肿块内部有出血显示的患者有3例, 占60%, T1WI上为斑片高信号, T2WI上为低信号;肿块边缘与子宫内膜相连处小于肿块短径的有3例, 占60%;肿块带蒂1例, 占20%, 在T2WI上主要表现为条形低信号影, 且与肿块相连并持续延长到子宫肌层;完整结合带5例, 占100%, 表现为结合带持续的低信号。

3 讨论

由于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癌及子宫肌瘤症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上均具备较多的相似之处, 以至于在对子宫内膜息肉进行诊断时, 极易发生误诊的情况[4-6]。在本研究所选的5例患者中就有2例患者被误诊为子宫内膜癌, 3例患者被误诊为子宫肌瘤症。这主要是由于子宫息肉在各类影像学检查方式下均缺乏特异性所致[7]。MRI技术是利用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而制成的一种新型的影像学诊断技术, 近年来该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范围较广。特别是对于软组织的影像检查, MRI具有良好的分辨率以及多方位成像的特点[8, 9]。近年来应用MRI技术对子宫疾病的检查应用较多, 效果较为良好[10]。为探讨子宫内膜息肉在MRI下的表现特征, 提高对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诊断准确度, 本研究对近年作者收治的5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了总结分析。其结果可见, 子宫内膜息肉在T2WI上主要表现为低信号, 大多数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在肿块内可见有纤维核、囊变, 在T1WI上主要有高信号的出血显示, 1例患者肿块带蒂, 多数患者为窄基底, 与子宫内膜相连, 所有患者肿块与子宫内膜结合带完整, ADC伪彩图主要以绿色为主。但总体来讲MRI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缺乏特异性, 临床诊断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检验结果等谨慎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雪, 卢毅, 张晓夏, 等.Ⅰ期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息肉的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分析.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3):196-199.

[2] 王雪, 黄雅南, 朱欢乐, 等.子宫内膜息肉和Ⅰ期子宫内膜癌的MRI特征分析.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11):1824-1827, 封3.

[3] 次旦旺久, 高玉颖, 卢再鸣, 等.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MRI表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3, 24(7):517-519.

[4] 邹乔, 李新春, 邓颖诗, 等.子宫内膜息肉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5, 31(12):1988-1991.

[5] 叶建军, 吴奇新.子宫内膜息肉及Ⅰ期子宫内膜癌的MR平扫、DWI及增强扫描特征分析.医药前沿, 2016, 6(27):113-114.

[6] 姚微, 黄华, 花敏慧, 等.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β的甲基化与表达研究.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3, 5(3):179-182.

[7] 张嘉洁, 张静, 张嘉丽, 等.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内膜癌超声及病理鉴别诊断.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6, 32(11): 1015-1018.

[8] 董艳霞.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临床应用(附88例报告).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23(12):1443-1444.

[9] 张利群, 蔡知天, 徐洪阁, 等. PCOS患者早卵泡期子宫内膜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内分泌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35):5863-5865.

[10] 纪涛涛. 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曲线类型及定量数据对Ⅰ期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 温州医科大学, 2015.

[收稿日期:2017-03-21]

猜你喜欢

磁共振成像息肉表现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肠息肉为何不切净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氙同位素应用及生产综述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