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的疗效观察

2017-07-17刘千秋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18期
关键词: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临床效果

刘千秋

【摘要】 目的 探究腹外疝患者通过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临床价值。方法 80例腹外疝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治疗、卧床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平均卧床恢复时间为(4.35±2.11)d、住院治疗时间为(13.33±3.82)d, 短于对照组的(7.36±3.12)、(18.26±2.93)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 低于对照组的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外疝患者通过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取得的临床成效显著, 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 使住院治疗及卧床恢复时间缩短, 应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8.029

腹外疝是指在人体腹壁切口部位出现腹腔内组织或脏器突出的情况, 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 威胁患者健康, 必须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治疗[1]。本文为探究腹外疝患者通过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后产生的临床价值, 现对2015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腹外疝患者80例进行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腹外疝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 年龄25~75岁, 平均年龄(50.0±8.4)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 年龄30~70岁, 平均年龄(50.0±7.1)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临床诊断标准 ① 两组患者均符合WHO规定的有关腹外疝的相关诊断标准[2];② 征得所有患者同意;③排除伴有恶性肿瘤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1. 3 治疗方法 给予观察组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主要方法为: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腹腔镜经腹膜前修补术:在患者脐部将10 mm套管置入, 并将5 mm套管置于脐下水平位置, 将腹膜在疝环上方3 cm处剪开, 分离腹膜前间隙, 剥离疝囊, 横断与精索粘连的大疝囊。置入补片进行修补, 将股环、腹股沟疝三角与内环覆盖, 边缘用钉合器固定, 使得补片被腹膜瓣充分覆盖, 并固定。腹腔镜全腹膜外修补术:选择手术切口, 在脐孔下行1 cm处进行, 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后, 将腹直肌分离, 在腹膜前间隙将10 mm套管置入, 并将CO2气体充入, 压力为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

将直镜推入。分离至耻骨结节并显示出Cooper韧带时, 将第2、3个5 mm套管在脐孔和耻骨联线上1/3和下1/3处置于腹膜前间隙。疝囊、补片的处理如上述腹腔镜经腹膜前修补术。给予对照组传统疝修补术治疗。

1. 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治疗及卧床恢复时间;②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平均卧床恢复、住院治疗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卧床恢复、住院治疗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 低于对照组的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腹内压力增高和腹壁强度降低是导致腹外疝发生的主要原因, 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咳嗽或用力时有疝块突出、腹壁切口肿块等[3-5], 严重威胁患者健康, 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治疗尤为重要。

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具有安全性高、手术创伤小, 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6, 7], 同时该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 能够清楚的观察到手术视野, 进而对疝囊周围组织的损害较小, 能够有效降低血肿、阴囊水肿、睾丸高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效促进患者疾病的快速恢复[8-10]。因此在治疗腹外疝方面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本文通过探究腹外疝患者通过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后产生的临床价值, 临床数据结果显示, 观察组平均卧床恢复时间为(4.35±2.11)d、住院治疗时间为(13.33±3.82)d, 短于对照组的(7.36±3.12)、(18.26±2.93)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 低于对照组的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腹外疝患者通过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后, 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 使住院治疗和卧床恢复时间缩短, 存在显著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龙, 李梦娇, 张阿龙, 等.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对比性研究.中国保健营养, 2015, 25(17):52-53.

[2] 汪磊, 李宏.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与经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现代实用医学, 2016, 28(2):183-184.

[3] 黄海锋, 张春军, 喻海波, 等.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与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对比分析.浙江医学, 2015, 37(2):140-142.

[4] 侯贤琼, 廖康雄, 魏文波, 等.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 10(1):59-60.

[5] 梅郑洲, 郑振华. 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的临床疗效分析. 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10):1370-1371.

[6] 刘智. 腹外疝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6(4):33-35.

[7] 王植云. 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的效果分析. 当代医药论丛, 2016, 14(1):182-183.

[8] 英辉. 无张力疝修补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的临床疗效对比. 中外医疗, 2015, 34(32):38-39.

[9] 景光波. 腹外疝60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价值体会. 医药卫生:引文版, 2016(6):36.

[10] 王益强. 56例腹外疝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外医疗, 2015(17):33-34.

[收稿日期:2017-03-13]

猜你喜欢

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临床效果
腹腔镜疝修补与传统开放疝修补的比较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腹腔镜下胃袖式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观察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96例临床探索
腹腔镜治疗结肠癌27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