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分析

2017-07-17余利英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18期
关键词:非典型心肌梗死

余利英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的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例心肌梗死患者, 根据就诊时间以2 h为一个时间段将患者分为组1(0 h6 h, 61例)。分别检测四组患者的心电图, 并比较分析各组的心电图特点。结果 200例患者中, 心电图结果呈阳性51例, 阳性率为25.50%, 其中6例Q波改变, 占3.00%;10例R波改变, 占5.00%;19例T波改变, 占9.50%;16例ST段改变, 占8.00%。组2患者较组3和组4患者更容易出现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在超急性期会出现明显的非典型改变, 多发生在2~4 h, 以T波为主。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超急性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 能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非典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8.019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 发病快而险, 死亡率极高。对早期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精确的诊疗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有研究表明[1], 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若在30 min内溶解血栓, 或者患者在90 min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并能对患者起到良好的预后作用。因此在早期诊断出心肌梗死疾病, 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可有效预防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病死率, 具有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男157例, 女43例。根据就诊时间以2 h为一个时间段将患者分为组1(0 h

组2(2 h

(VT>6 h, 61例)。组1男21例, 女5例, 年龄45~89岁, 平均年龄(58.3±14.0)岁;组2男44例, 女12例, 年龄45~88岁,

平均年龄(57.9±13.8)岁;组3男45例, 女12例, 年龄44~88岁, 平均年龄(57.5±13.6)岁;组4男47例, 女14例, 年龄45~86岁, 平均年龄(57.6±13.7)岁。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2], 同处于急性期, 且心电图表现出“低心排和体循环淤血”现象。排除标准:具有心梗病史或心电图呈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心包炎、脏器严重损伤和风湿性心脏病。

1. 3 方法 采用12导联心电图仪(日本光电, EGC-9130十二道型)回顾性分析比较四组患者的超急性期心电图的非典型变化的临床特点, 详细记录各组的Q波、R波、T波和ST段的变化情况。

1. 4 观察指标 Q波改变:可分为小Q波、进展性Q波。小Q波起始于左心室去极化的40 ms处, 未达到病理性Q波标准, 虽未出现典型性病理Q波, 但其比下一胸前导联Q波更宽、更深;进展性Q波是动态观察在相同条件下, 同一患者的Q波变化, 表现为原有Q波导联上Q波出现动态性的增宽或加深。

R波变化:多数表现为QRS波幅的改变, 可出现波幅的明显增加、限时加宽等现象, 两个连续的胸前导联QRS波振幅出现50%以上的差异, 同一导联QRS波在动态观察下出现进行性的丢失。

T波变化:T波出现倒置或高耸现象。

ST段变化:ST段出现非典型的下移或抬高。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0例患者中, 心电图结果呈阳性51例, 阳性率为25.50%, 其中6例Q波改变, 占3.00%;10例R波改变, 占5.00%;19例T波改变, 占9.50%;16例ST段改变, 占8.00%。组2患者较组3和组4患者更容易出现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P<0.05), 各组患者心电图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血流的突然中断引起的冠状动脉闭塞, 从而局部心肌由于缺血出现坏死。临床上常表现出心律失常、胸骨后疼痛、休克和心力衰竭等症状, 导致血清心肌酶含量增高和心电图的改变[3-5]。急性心肌梗死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因素, 该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且发病后的死亡率极高, 有研究认为[6-8], 该病在目前已愈加趋于低龄化。

心电图监测在临床上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手段,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改善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9], 一般情况下, 在冠状动脉被阻塞后的几十分钟内会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 但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且在当前其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反映早期的心肌损伤变化, 常见T波高耸且宽大、ST段斜型抬高[10]。

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方法对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 探讨分析其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结果显示, 200例患者中心电图结果呈阳性51例, 阳性率为25.50%, 其中6例Q波改变, 占3.00%;10例R波改變, 占5.00%;19例T波改变, 占9.50%;16例ST段改变, 占8.00%。说明通过心电图监测确定急性心肌梗死是有一定效果的。在本研究中, 其中组1心电图阳性率为26.92%, 组2心电图阳性率为41.07%, 组3心电图阳性率为17.54%, 组4心电图阳性率为22.95%, 四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组2阳性率较组3和组4发生明显升高(P<0.05), 与相关研究相符, 说明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非典型心电图特点, 能够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项临床手段。

综上所述,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会出现明显改变, 多为T波改变, 多出现于发病后2~4 h, 能为临床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威, 尹瑞兴, 陈泉芳, 等.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8):931-933.

[2]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 中国中西医结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 等.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2(6):641-645.

[3] 覃兆玲.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分析.当代医学, 2016, 22(22):88-89.

[4] 黄东.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6, 25(4):285-287.

[5] 任晓红, 孙莉, 王青.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不典型心电图诊断. 临床医药实践, 2008, 17(9):746-747.

[6] 张秋云, 蔡月梅, 王丽芳.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 2015(16):931-933.

[7] 陈艳玲.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观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5(12):50-52.

[8] 宋全.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心电图非典型临床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5, 22(1):28-29.

[9] 高岩萍.心肌梗死超急期不典型心电图分析.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4, 23(5):351-353.

[10] 王胜明. 43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不典型心电图改变特点.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5, 14(6):442.

[收稿日期:2017-03-01]

猜你喜欢

非典型心肌梗死
探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超声造影对意义不明确的细胞非典型病变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果分析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分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血清甲状腺激素和血脂的影响
急诊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这些疼痛可能预示心肌梗死来临
德国流行“非典型就业”
非典型川崎病临床护理分析
年轻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