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末寅初
2017-07-16
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冲霄汉减去了辉煌。
一轮明月朝西坠,我听也听不见,在那花鼓谯楼上,梆儿听不见敲,钟儿听不见撞,锣儿听不见筛呀,这个铃儿听不见晃,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梦入了黄粱。
架上的金鸡不住地连声唱,千门开、万户放,这才惊动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点着行囊,出离了店房,遘奔了前边那一座村庄。
渔翁出舱解开缆,拿起了篙,驾起了小航,飘飘摇摇晃里晃当,惊动了那水中的那些鹭鸶、对对的鸳鸯,它是扑扑楞楞两翅儿忙啊,这不飞过了那扬子江!(甩板)
打柴的樵夫就把这个高山上,遥望见,云淡淡、雾茫茫,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着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儿敲得响乒乓啊,他是念佛烧香。
农夫清晨早下地,拉过了牛套上了犁,一到南洼去耕地,耕的是春种秋收、收仓闭户,奉上那一份钱粮。
念书的学生走出了大门外,我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丝绦,足下登着云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仓皇,他是走进了书房。
绣房的佳人儿要早起,我只见她,面对着菱花,云分两鬓、鬓上戴着鲜花,花枝招展哪,是俏梳妆。
牧牛童儿不住地高声唱,我只见他,头戴着斗笠,身披着蓑衣,下穿水裤,足下登着草鞋,腕挎藤鞭,倒骑牛背、口横短笛,吹的是自在逍遥,吹出来的那个山歌儿是野调无腔,这不越过了小溪旁。(甩板)
赏析:
九番婉转唱“寅初”
—京韵大鼓经典名段《丑末寅初》赏析
鲍震培
《丑末寅初》是京韵大鼓经典唱段,作品以极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古代人民的生活景况。从作品的立意,修辞结构等方面的文学性和可视的艺术性以及不同流派特点对该作进行分析鉴赏,对于保护曲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丑末寅初》的作者、来源不详,不见于清朝诸子弟书或民歌集。据艺人说早年曾作为《南阳关》的“帽儿”演唱后成独立唱段,有说原名叫《三春景》,也有艺人说原本就是独立唱段。刘宝全、骆玉笙和他们的传人均擅演。
《丑末寅初》分上下两阙,或说是分两大段。第一大段里分四番,第二大段里分五番,总共有九番。“番”是曲艺术语,自然段的意思。作品以极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这个时间应该只是个虚指,从唱词里“金鸡连声唱”、农夫清晨下地等描绘来看,大约是凌晨5点左右)古代人民的生活景况,犹如一幅生动古朴的画卷。它的腔调流畅,节奏活泼,长短句搭配巧妙。从悠扬婉转的唱腔中,人们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怎样欣赏这个唱段呢?我觉得要从立意、文学性和艺术性以及流派唱腔特点这三个方面来谈。
首先说立意方面,《丑末寅初》可以说是一曲社会安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田园牧歌。作者截取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片段进行描摹,抒发情感。段子的基调是积极的,传达出一种清晨即起、绝不慵懒、各尽其责、勤奋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田园牧歌似的生活所呈现的浪漫色彩让人心驰神往。
第二,观照其文学性和艺术性方面。曲艺文本是通俗的文学,讲求结构、情节、人物、抒情、叙事、修辞手段诸方面的文学色彩,除了文学性以外自然还具有艺术性,曲艺主要是诉诸听觉的艺术,要有可视性、画面感、动作性。而《丑末寅初》这个唱段可谓文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唱段共表现了九个场景,望星空、值更、行路、摇船、上山、耕地、上学、梳妆、牧童吹笛等。每一个场景都有鲜明具体的可视性,有各种人物的活动,每一番都紧扣丑末寅初这个特定时间段。
第一番望星空,用“我猛抬头,见天上星”这样的动作写出具有丑末寅初特点的星空,星斗和星辰“直冲霄汉减去了辉煌”。就是因为接近黎明,星星都变得暗淡了。
第二番出现四种发出声音的报时工具,梆儿、钟儿、锣儿、铃儿,而此刻都听不见声,以表现万籁俱寂的情形,连值更的人儿都还沉浸在睡梦中。这一番主要写黎明到来之前的安静。
第三番,金鸡鸣唱打破了寂静,门户渐开,行人纷起,有了画面,行路之人行色匆匆。
第四番,漁翁摇一只小船,款款有层次的打渔生活与惊起的鹭鸶、鸳鸯掠过江面,动静相宜,画面感很强。一般唱到此番,用一个甩腔结束上阕,可以作为返场小段。
第五番,樵夫上山,山上风景很美,云雾缭绕,青松笼罩,古寺里的僧人敲打着木鱼。以樵夫的视角来看山,人物的活动不是砍柴却是山僧念佛,故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意蕴。
第六番,农夫清晨耕地的情景,描写拉牛套犁的动作,表达春种秋收的期盼。
第七番,学生读书的情景,刻画了学生的打扮、动作,逼真地描写了学生上学险些迟到的情景。
第八番,写绣房的佳人早起“俏梳妆”的动作和神态,非常娇艳迷人。
第九番,牧牛童儿唱山歌,洒脱的打扮,倒骑牛背,口横短笛的动作和神态惟妙惟肖,吹的是“自在逍遥”“野调无腔”,其高蹈脱俗的境界令人艳羡。
听《丑末寅初》,像看拉开一幕幕背景的舞台剧,又如同观看一幅幅风俗画:在晨曦微弱的光线中,更夫、行人、渔翁、樵夫、山僧、农夫、学生、佳人、牧童都在你眼前活动起来,又消失在你视线的尽头。然而那些栩栩如生的音容笑貌,从市井到山林五光十色的生活已经久久留在你的心中了。好的曲艺作品是可以听见声音、看到色彩的。
《丑末寅初》的曲词极其优美,是因为唱段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语言形象生动。如善于运用顶真体:“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着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儿敲得响乒乓”“云分两鬓、鬓上戴着鲜花,花枝招展”,排比句:“梆儿听不见敲,钟儿听不见撞,锣儿听不见筛呀,这个铃儿听不见晃”,叠音词: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飘飘摇摇,云淡淡、雾茫茫,急急忙忙、扑扑楞楞等,比喻如:“沉睡如雷,梦入了黄粱”,拟人如:“架上金鸡不住地连声唱”等。这些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平常景物陡添妩媚,堪称俗曲雅唱的典范。
最后来谈谈《丑末寅初》的流派唱腔欣赏,“刘派”和“骆派”的唱各有千秋。刘宝全的演唱,“说”的特点比较明显,基本上是半说半唱,声音高亢、爆脆,大方干练,也比较风趣。而骆玉笙的演唱则发挥了女声婉转华丽的特点,很少有说,基本上都是唱。凡是“刘派”断开的地方她都唱得比较连贯,磨腔更加圆润。比如“梆儿听不见敲,钟儿听不见撞,锣儿听不见筛,铃儿听不见晃”“刘派”是说,“骆派”是唱。
“骆派”唱腔另一特点是柔美,很少有像“刘派”起句“丑末”这样阳刚的唱法,在“日转扶桑”“直冲霄汉”“沉睡如雷”“解开缆”等处,骆玉笙都加了装饰音,使得唱腔更加华美,更显出京韵大鼓音乐的高低疾徐、跌宕起伏。尤其是“自在逍遥”一唱三叹,细腻别致,抒情性大大增强。如果说“刘派”的《丑末寅初》唱得轻松俏皮、古朴流畅,“骆派”则是唱得委婉抒情、韵味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