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景观再生设计方法 营造绿色生态自然走廊

2017-07-15周旭丹文岳李玉兰薛怡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绿道

周旭丹+文岳+李玉兰+薛怡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结合乡镇村落的民俗、建筑、农业文化元素,以及煤炭运输废弃铁路工业元素,通过景观再生设计手法,营造出与自然田园风光相互融合的煤矿乡镇废弃铁路景观,为缺乏休闲娱乐活动场所的乡镇村落,提供一处连接沿线村落的休闲安全绿道。

关键词:煤矿乡镇;铁路景观;景观再生;煤炭废弃地;绿道

中图分类号: TU984.1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14.052

自2012年以来,煤炭行业的相关产业,例如钢铁制造、电能、工业建材等供过于求,清洁能源的研发和我国颁布的《大气污染治理计划》要求降低对煤炭的使用,同时按照国家对煤炭能源消耗的规划,到2020年,煤炭资源的消耗比例将由2013年的66%下降至62%以下。综合以上因素,致使近年来,煤炭行业产能过剩、价格持续下跌、市场需求萎靡,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并导致许多乡镇的中小型煤矿逐渐关闭和煤炭运输铁路的闲置。

城市绿道建设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下发展迅速,目前绿道规划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滨河线周围敏感区域;二是废弃的铁路线,其连接着大多数人的居住空间[1]。我国乡镇的新农村建设,虽然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但是仍然有许多偏远乡镇的基础设施并未得到普及,且种类单一,多为一些健身设备,缺乏变化和趣味性,而且以往人们主要是关注城市中废弃铁路,而缺乏对乡镇废弃铁路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是以煤矿乡镇型废弃铁路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煤矿乡镇型废弃铁路的景观再生设计方法进行探索。

1废弃铁路景观再生设计的主要问题

1.1丧失废弃铁路的荒野气息

废弃铁路因为长时间被废弃,因此在铁路线上和周边都长满了野草,显得十分荒凉,但是这不乏是在今后景观改造中可以被很好利用的景观元素。可是在现实的许多案例中却往往利用现代的景观造园手法,将其改造成没有什么特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虽然取得一定的景观视觉效果,但却丧失了场地特有特色。例如美国的高线公园就很好的利用其场地中原生长的植物,遗弃的枕木,来营造一种独特的荒野之美,又展现了过去工业的历史气息。

1.2过度的重建,破坏了工业景观

城市废弃铁路不单只是一条线状的三维空间,其的独特性还在于过去的工业历史和生活及工作在其周边的人们对它的记忆,而那些锈迹斑驳的机械、铁轨等设备正是见证了这个时代和过去人们生产及生活方式转变的证物。但是部分案例过度重建和开发,破坏了废弃铁路原有的工业景观,没有很好地保留那些有着岁月痕迹的证物。

1.3缺乏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

由于废弃铁路连接着大多数人们居住的社区和村落,其也拥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以往废弃铁路的景观再生设计过多强调废弃工业遗址的保留和再利用,而忽视了与沿线社区与村落地域文化的结合,虽然通过景观改造使得废弃铁路再次“重生”,但却没有让其很好其融入于当地的人文环境中,没有起到一种文化承载的纽带作用。

1.4忽视乡镇废弃铁路的景观改造

在我国因为一些乡镇存在矿产资源,为运输开采出来的矿产资源而修建了铁路,这些铁路在随着资源的枯竭及产能过剩而逐渐废弃,没有再利用。在以往的废弃铁路设计中,都是针对城市的废弃铁路,而没有研究在乡镇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的废弃铁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建设,将这些废弃铁路改造成为连接沿线村落,镇集,休闲安全的绿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煤矿乡镇废弃铁路的景观特征

2.1铁路特征

遗留的铁路轨道、火车头、运煤车厢与轨道两侧的电线杆等,以及煤炭运输铁路周边遗留的小型煤炭加工厂和其附带的煤炭废弃地。

2.2空间特征

线性的铁路空间,通过铁轨、轨枕、道砟、构筑物和铁道两旁植物等能够形成良好的视线导向和空间透视感。辐射性的铁路空间为开放性的空间,存在多条轨道,相对线性空间更加的复杂,处理方式也相比于线性的铁路空间更多。

2.3环境特征

植物生态群落单一,其中大部分植物为生命力极强的野草,也存在部分途经村落镇集的地段,由于人们长期的践踏与清理而寸草不生。煤矿乡镇拥有山川河流,植被资源十分丰富,具备良好的自然景观基础。

2.4地域文化特征

废弃铁路途径的乡镇村落拥有独特地域文化,如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和农业文化。民俗文化,如中秋烧瓦塔、清明节吃青团等;建筑文化元素,如村落古建形态与材质以及其上的木雕、花雕和壁画等;农业文化元素,如种植的油菜花、水车、石磨等。

3煤矿乡镇型废弃铁路景观再生设计方法研究

3.1场地历史风貌的展示

历史风貌的展示,不仅是工业形态、工艺、技术的展示,而且是在时间、历史文化的积淀下,通过一定的景观艺术处理手法所表现出废弃铁路的历史文化和沧桑、荒芜之美。

废弃铁路遗留工业元素的展示是指展示煤炭乡镇废弃铁路特殊的工业元素,并且尽可能的保持这些工业元素的原样或者通过适当的艺术处理,例如火车头、车厢、铁路轨道、电线杆、铁路周边煤炭加工设备、煤炭货运装卸建筑等,能够向人们展示以往的工业工艺、技术、生产流程和结构构造,同时帮助人们理解铁路建设、相关机械设备操作的技术等。例如被保留下来的煤炭运输机车头,可结合煤炭装运车厢、铁路轨道,作为废弃铁路的核心景观展示于乡镇核心区段,重温过去的历史风貌,回忆着往昔的呼啸笛鸣(如图1、图2)。

煤炭乡镇废弃铁路场地因常年废弃,无人问津,场地建筑坍塌、機械腐蚀的工业废墟,野草蔓生,一派荒芜的景象,展示场地的一种历史风貌。铁路轨道上长出当地的野花,渐疏渐密的生长于枕木之间,铁道两旁;铁路轨道上匍匐的藤蔓,密布在锈迹斑驳的轨道上,若即若离,似镂空的绿衣裹在铁道的身上;纵深的芦苇,秋后的芦花与静静平躺的铁路朝夕相处;岁月风雨蚕食着墙体上过去醒目的生产标语、安全提示。废弃铁路通过这些乡间野草花卉的装饰,营造出凄凉荒芜之美(如图3)。

煤矿废弃铁路的工业历史文化元素,如煤炭开采矿工推动运煤列车厢、矿工卸煤、维修铁路等生产场景,并且通过与之相关的景观雕塑或小品重现场地的历史风貌。例如在唐山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中,就将遗留的拉煤小火车保留下来,在巷道里作为装置艺术品,并用铁路遗留的各种零部件组合成了一个矿工形象的雕塑,展示了以往人们工作的情况,这样的景观小品极大地增加了场地的趣味性[2]。四川嘉阳国家矿上公园中以煤矿矿井升降平台和矿帽为原型,在矿山公园入口广场上修筑了两者相结合的景观构架,以此体现矿山公园过去的历史风貌(如图4)。

3.2铁路线性空间的更变

铁路轨道的线状特性和平坦的路基是轨道形成强烈空间透视感的基础。由于整条铁路轨道基本以直线型或者曲线型的线性空间透视特征为主,缺乏相应的变化,因此在铁路景观空间塑造过程中,可通过增强铁路轨道现有的线性空间透视,或者突破常态改变铁路的线性空间特征改变现有的空间格局,从而达到丰富铁路轨道的景观空间。

3.2.1 通过塑造半开放空间增强和丰富铁路轨道的空间透视感 可在铁路轨道旁种植乡土、景观效果优良的绿荫行道树或者乡镇高秆农作物等,塑造铁路轨道的半开放空间。行道树的选择应以树干较直,如银杏、香樟、毛竹等。或者枝叶较为密实的植物,如橘树、梨树、桃树、金银木、红枫等。高秆农作物,如玉米、甘蔗、高粱等。亦可利用煤炭运输铁路旁的电线杆,将其改造成景观花架,藤蔓植物通过电线杆攀援到花架上,形成绿荫廊道,从而在顶部与铁路轨道形成半开放的空间。藤蔓植物可以是常见的景观藤本植物,如紫藤、凌霄、三角梅、珊瑚藤等,也可以是乡镇当地山野常见的藤本植物或者是废弃铁道上生长的藤本植物,如南方乡镇村落较为常见的野生藤本植物野葛、牵牛花、金银花等。还可以是常见农村藤本农作物,如丝瓜、南瓜、豆角等。蔓生翠绿的藤蔓不仅增强了铁路轨道的空间透视感,在开花结果之际,色彩斑斓的花卉,形状百态的瓜果,也增加铁路轨道的趣味(如图5)。

3.2.2 通过塑造封闭空间增强和丰富铁路轨道的空间透视感 利用绿色植物构成的拱形结构,将铁路包裹,形成的绿荫隧道,这种拱形结构可通过景观构架,让藤蔓植物攀援在支架上形成,也可以是通过植物枝条的修整形成的封闭围合空间。例如,日本浪漫的紫藤花隧道,紫色、白色等各种花朵相间盛放,随心所欲地洒落点缀于棚顶,使紫藤花隧道显得格外美丽与神秘,正是因为它的浪漫美丽似童话般的世界,为爱丽丝梦游仙境创造了如梦如幻的视觉画面。乌克兰爱的隧道和南京江宁爱情隧道,这两条植物隧道的形成都是铁路轨道被繁茂的树枝绿叶所笼罩,形成景色奇异浪漫、引人入胜的绿色隧道。春秋季节,树叶茂盛,生机勃勃,满眼皆绿,绿得让人窒息;夏日酷暑,浓荫遮盖,清凉气爽,凉得透彻沁心;寒冬腊月,温煦和丽,银装素裹,素得冰清纯美(如图6)。

3.2.3 改变平坦的地形 铁路轨道平坦的地面基础给人印象最为深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意识到的现象。正是因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在冲破固定思想的情况下,必会取得耳目一新的景观效果。将平坦的铁路轨道,通过地形结构的塑造,改造为此起彼伏的波浪状地形,或者拥有微地形的铁路轨道,铁路轨道也随坡道相应变化,并且与平坦地面的轨道衔接为统一的整体,以此打破铁路轨道平坦界面的思绪概念。坡道的顶部空间可以根据场地周边环境的需求,改造为绿地或者设计成供儿童游乐的滑梯。坡道的下部空间可以向人们展示矿工进行煤矿开采的工作情形景观小品,或者具有教育意义和历史文化意义的煤炭相关景观元素(如图7)。

3.2.4 阻挡线性空间的视线 将铁路游步道与铁路轨道交叉铺设,并且通过植物或者地形来填充游步道与铁路轨道的交叉空间,以此阻扰观赏视线,而非一览无余的看见前方境地,最终将铁路的线性空间转移到游步道上,以蜿蜒曲折的游步道行走空间取代铁路的直线性空间或者曲线型空间(如图8)。

3.3乡镇村落文化元素的结合

煤矿乡镇型废弃铁路所处的地域环境是在乡镇村落地域,为了营造符合当地的废弃铁路景观,可将乡镇村落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农业文化与废弃铁路相结合,从乡镇村落文化中提炼出景观元素,并与煤炭废弃铁路材料结合,融入于废弃铁路景观中,不仅使得乡村文化得到升华与延续,也充分利用了铁路废料,提升、丰富了铁路景观的文化内涵,为当地村落居民营造一处充满乡土气息的休憩娱乐的景观空间环境,促进村落之间的人际关系。

3.3.1 民俗文化元素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是在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3],体现出这一地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点,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极富独特精神价值[4]。例如,可以将煤矿废弃铁路一侧的电线杆作为灯柱配上大红灯笼,改造成废弃铁路上的景观灯。如此,在田野乡间安静的夜晚,漫步于铁道上,红彤彤的灯笼在夜晚照亮前行的道路,别有一番趣味;挑选废弃的块状煤矸石,以瓦塔为原型,垒成小型塔状做成的景观小品;将废弃铁路轨道旁积垫煤炭层和固体垃圾收集起来,用于微地形的塑造,如像青团般椭圆状的微地形,在其表面附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厚度,并种植当地的乡野植物如艾青、粽叶、艾草等来营造景观;通过利用回收的废弃铁片制作图案,并且能够反应当地村落文化,贴于景墙,或景观灯、座椅等室外景观家具上,以体现剪纸的文化元素(如图9、图10)。

3.3.2 建筑文化元素 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风俗、时尚及技术条件,其在大量民居及相关建筑上的综合反映,往往被看作是某种建筑风格,而建筑风格有着两层含义,即建筑形式和建筑性格。建筑形式訴诸于外在的形象,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建筑性格,取决于一个地方所特有的环境特征、文化基因以及价值取向[5],因此也造就了我国乡村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多姿多彩。我国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所采用的材料大多数为砖、土、竹、木材、石材等,形成以砖木结构、土木结构、石木结构、竹结构、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结构形式,如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云南的“一颗印”、广西的“栏式”等传统民居古建筑。

煤矿乡镇废弃铁路景观再生设计可从乡镇村落丰富的建筑形态、建筑装饰和建筑材料中提炼出景观元素,融入废弃铁路的景观设计中去。建筑形态较为优美的古建民屋,可对建筑形态进行简化和演变,用于废弃铁路上景观构筑物的创作,如景观廊架、导视牌、景墙、休憩亭等。建筑装饰,如古建筑上的石雕、木雕、花窗等,可加以模拟、创新作为煤炭废弃铁路上景观构筑物的装饰品,景观小品,丰富煤炭废弃铁路的景观效果。乡镇村落古建的建筑材料,如青砖、灰瓦、木板、竹篾、石块等可作为建设材料用于铁路步道的地面铺装、景观休憩亭、景墙和室外景观家具的建设中去(如图11、图12)。

3.3.3 农业文化元素 农业文化的实体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农作物品种、农业生产工具,也包括农业文学艺术作品、农业自然生态景观等一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物质实体文化[6]。煤矿乡镇废弃铁路景观的营造离不开农业文化元素,废弃铁路景观与乡镇村落景观的融合需要通过农业文化景观元素的传递与承接,农业文化元素的利用不仅能达到景观效果,还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本文所指的农业文化元素主要以农业作物和传统的农耕生产工具为主。在废弃铁路轨道两侧种植农业作物,需對土壤进行改良,达到农业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条件。农业作物的种植,应以当地较为常见的作物为主,选择景观形态观赏性强并且根据作物生长特性,营造季节性的花道景观,以便在不同的季节,漫步于铁路绿道上都能欣赏到不同的农业景观。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自身便富有时代的印记,散发着悠久的农耕气息。

农业作物如白菜、萝卜、大蒜、包菜等低矮的农作物,可作为废弃铁路轨道两侧空地的地被绿化植物。玉米、高粱等高秆农作物可用于废弃铁路半封闭空间的营造。藤本植物蔬菜如丝瓜、小南瓜等可顺着从电线杆牵引的钢丝攀爬于景观廊架上,每当枝繁叶茂、花果盛开之际,鲜艳的花朵将景观廊架装饰成花海隧道,茂密的枝叶只允许少许光芒透过绿叶缝隙,散落于步道上,肥硕的瓜果,下垂于枝叶下,迎风清摆,宛若灯笼。观花作物油菜花,九月播种,次年三月盛开,繁盛的油菜花将废弃铁路隐于其中,人们可行走于铁路步道上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嗅着清香的菜花。果树类农作物如梨树、桃树、橘树等乡间较为常见的农业果树可种于铁路步道两侧,经过一定年限生长为枝叶相互交错的林荫树木。在春季形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优美意境,散落在步道两侧的花瓣像两条花色地毯;在夏季,茂密的枝叶为铁路步道留下一片片阴凉;在秋季,硕果磊磊,丰收之际;在冬季,瑞雪飘落枝条,银装素裹(如图13、图14)。

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如石磨盘、水车、犁等,因其独特的材质,结构与形式及所蕴含的旧农业耕作时代的历史气息,可使其作为步道上的景观小品,陈设于铁路周边的菜地、溪流、田野上,增加废弃铁路景观的乡野气息。

4 结语

煤矿乡镇废弃铁路的景观再生设计,不单是充分保留和利用煤炭运输废弃铁路的工业遗址,而且需要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才能够营造一道充满乡土气息,景观独特的煤炭废弃铁路景观。在满足人的需求和生态的需求基础上,再生一条集绿色生态、青山绿水、乡村田野、工业遗址景观为一体的绿色通道,使人们能够在艳春闻得见花香,仲夏听得见蛙鸣,深秋望得见层林,寒冬看得见净雪。

参考文献

[1]付军,桑丽红.国外绿脉思想在我国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意义[J].北京园林,2006(04):12.

[2]李昱敏.铁路废弃地的景观更新设计对策[D].北京林业大学,2015,(20).

[3]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2012,(01):208-211+188.

[4]单霁翔.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民俗博物馆建设[J].民俗研究,2013,(04):80-88.

[5]杨大禹.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J].南方建筑,2011,(06):7-11.

[6]孙白露,朱启臻.农业文化的价值及继承和保护探讨[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1):54-58.

作者简介:周旭丹,副教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绿道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的中国绿道研究进展述评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绿道规划设计的人文关怀调查研究——以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环湖绿道为例
马鞍山城市绿道使用评价研究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三明市建设城市绿道
Prediction ofroadheaders’performance using arti fi cialneuralnetwork approaches(MLP and KOS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