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效教学的四项策略
2017-07-15李坚
李坚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创新方法,对比分析传统课堂的不足之处,以期探索出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创新性教学方法。
【关键词】求异思维 激活 创新 高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124-02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穿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是本文作者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激活历史知识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情景再现、演讲导入、故事引入等,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才能亲身体验到历史的鲜活气息。
比如,在《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临摹情景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再现历史,从中更为深刻地了解历史知识。具体课堂设计:选出两组学生代表,其中一组扮演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一组扮演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情景再现活动,把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教学气氛很活跃,一节原本枯燥的历史课就这样被激活了。
又如,《戊戌变法》课堂的设计:教师将学生分为四组,每一组派出一名学生代表论述戊戌变法的影响,然后由四名课前选定的学生作为评委进行评分,教师对各学生的表现做出适当的点评,最后评出名次并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这种做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之前教师一味“灌”、学生一味“装”的呆板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影响有了正确的认识。
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很好地将教与学相结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敢于学习的好习惯,从一场情景剧、一次评价会、一堂演讲课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活跃历史课氛围,使学生真正发挥主体的作用,这就是创新性教学之用意。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历史的欲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很少与教师沟通教学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作为历史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看待历史,探究历史的深度和广度。
针对提问少的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启用问题导入的教学模式,用问题引出知识点,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新航路开辟》一课为例,教师围绕“新航路的开辟”展开教学:首先它是一条新的航路,那么为什么要开辟一条“新”的航路呢?难度大吗?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教师主要是运用情景材料进行教学。教师把背景设计成了四组情景材料,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材料的内容,并让学生归纳出“要不要”开辟新航路和“能不能”开辟新航路的答案。
这种递进性的问题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程设计中情景材料的运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分组回答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班级气氛活跃,达到了师生互动应有的效果。
三、布置开放性历史课外作业,让历史问题在实际调查工作中延伸
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让学生延伸知识,融合课内课外的知识。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诸如参考书目、相关资料等信息,布置开放性历史课外作业,让历史问题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教学内容中延伸的相关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解答这些问题,初步培养历史研究的能力。
如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導学生在课后开展以“你的家乡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任务。该任务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探究兴趣很高,很快学生就开始回想身边发生的事情,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明确研究方向。在实际的生活调查中,学生采用询问家中老人、重拾记忆、查找旧照片、走进城市大街小巷等多种手段收集史料,对家乡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详细分析,并从收集的原始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组织文字,最终得出研究结论:和过去相比,家乡现在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中华民族正一步一步地实现中国复兴梦。
教师布置开放性的历史课外作业,可以让历史问题在实际调查工作中得以延伸,使历史与现实结合,并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四、利用多媒体视频技术加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教学手段
新课改中提到其中的一个目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扩大教学信息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益。针对这一目标,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表现手段,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教学手段。
如在讲解《抗日战争》这一内容时,由于抗日战争的战役多,各个知识点较为零散,学生难于全面掌握各阶段战争的斗争形势。教师在课堂中播放了电影《地雷战》的片段,希望学生能直观地了解战争的形势。学生观看影片后,能更形象深刻地认识侵略者的侵略野心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斗志,从而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象地了解战争的严峻形势,并能很快地记住各知识点。
又如,在讲解《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学生更关注战争中火烧圆明园的热点,但教材中关于这个史实的介绍较少。在课上,教师可尝试播放记录片《圆明园》。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学生不仅领略了圆明园雄伟浩大的气势,也了解了近代清政府的腐朽与侵略者的残暴。视频再现历史情景场面,学生对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这段历史记忆将更为深刻。
总之,历史课堂除了教材,还应具有丰富的课外扩展知识和令人感兴趣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历史学科更易被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更有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G].2001
[2]朱国汉.《历史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阮国杰,陈志强,王鹏飞.普通高中多元化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J].中学历史教育园地,2013(11)
[4]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编 周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