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议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外禁忌语比较

2017-07-15唐苏敏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15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8期
关键词:苏州大学西方人恐惧

唐苏敏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15000)

试议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外禁忌语比较

唐苏敏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1500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也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应运而生,而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包括禁忌语成为了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社会习俗和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了禁忌语中所存在的现象,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禁忌语;中外

一、引言

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邓炎昌、刘润清,1989)。禁忌语是思维对语言的反映的表现方式之一,而在人类长久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语言和文化时刻在进行着改变,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禁忌语。(高永晨,1994)。本文将从中西方的禁忌语的异同对比入手,就中西方禁忌语在语音与词汇方面的相同点以及表现在数字、颜色以及称谓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二、中外禁忌语的共同特点

虽然中西方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中西方文化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共性的。因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禁忌语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共同特征。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语音层面

不管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普遍认为部分词语的发音会给他们带来坏运,这些词语大多隐含着不好的寓意或者暗示。比如,在中国,情侣之间送礼物很忌讳送伞,因为“伞”和“散”是同音字,而“散”则代表着分开或者离散,这对情侣们有很不好的意义;学英语的泰国学生 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面前不说fag(鞘),因为这个泰语单词的发音类似于英语的fuck。

2.词汇层面

词汇方面的相似点有很多。例如,敏感话题的禁忌;亵渎神灵的禁忌,直接称呼上帝或佛祖的语言;猥亵词语的禁忌,与人体某些部位和性行为有关的语言;疾病或者死亡方面的禁忌;对人体部位和排泄词语的禁忌等。

三、中外禁忌语的不同之处

禁忌语和所处民族的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有密切关联的。所以中国语言中的禁忌与英语国家的禁忌有着很大不同。我们就从数字、颜色和称谓这三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外禁忌语的区别。

1.数字禁忌

在中国,“4”是非常忌讳的一个数字,因为和中文的“死”近音,容易对人产生心理暗示,所以生活中大家对“四”唯恐避之不及。

不论在车牌号,门牌号,电话号码上,人们都尽量避免数字“四”,因为这个数字的发音特别能让人联想到不吉利的事物。中国的手机号含有数字“4”的都是选剩下的,部分地区的车牌摇号根本就没有尾数是“4”的车牌号。

在西方,禁忌的数字是“13”,西方人普遍认为“13”这个数字是凶险或不吉利的,“13”对于基督徒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因为它正好是耶稣基督与门徒进行“最后的晚餐”时的总出席人数。耶稣基督一共有十二个门徒,加上他自己,正好是“13”这个数字。如很多中国人所熟悉的那样,其中一个门徒名叫犹大,他是第十三个人加入到这顿晚餐之中的。正是他出卖了耶稣基督,使得整个人类因此蒙羞,使整个犹太人因为犹大而蒙羞。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走得更远,干脆想把犹太人从地球上连根铲除。

在日常生活中常以“14(A)”或“12(B)”代替,他们总是尽量避开“13”这一数字。同样,西方人最忌讳的还是13人同桌共餐。如果正好某月的13日又是星期五,西方人则认为是“凶日”,所以被称为“黑色的星期五”。星期五又是13号的恐惧,是两个恐惧相加而成的:首先是对13号恐惧,再就是对星期五恐惧。而这两种恐惧都是深深地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的,尤其植根于基督教文化之中。

2.颜色禁忌

在中国,白色这个颜色是比较受忌讳的,是中国人的忌讳色。如中国的葬礼中,穿的都是白色的孝服,戴的也是白帽子,在守丧时,守丧人会在头上戴一朵白花。白色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不吉利的颜色;但是在西方,西方的婚礼,众所周知,都是以白色为主,因为在西方人的眼里,白色代表纯洁,高雅,比如说,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白色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善意的、友好的,比如 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等。

蓝色在中国人的眼中代表蓝天、大海,是希望的象征,是“蓝图”,对未来的展望和企盼,有着无限的美好遐想;但埃及人认为蓝色象征恶魔。比利时人也最忌蓝色,如果遇到不幸,都穿蓝色服装。

3.称谓禁忌

在称谓礼仪这方面,中西方的表达截然不同,西方人喜欢“直呼其名”,不管职位或者年龄的差距,因为这让他们觉得没有距离感,显得非常亲切;但在中国,直呼其名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是禁忌的。小辈对长辈的称呼要得体,绝不能称呼对方的名字,否则就是没大没小,而且连姓也不能称呼,通常对陌生的长辈称呼“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在家对长辈称呼就要按照辈分礼数来称呼,决不能不管辈分。如果是中年人在社会中遇到了陌生的人也要有得体的称呼,结了婚的可以称呼其为“女士”或者“夫人”,未结婚的可以称呼其为“小姐”。这表明美国试图消除社会地位差异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趋于平等(贾玉新,1997)。

四、结语

禁忌语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禁忌的一部分。通过探讨英汉禁忌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共性以及它们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让英语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跨文化背景的一些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避免在英语交际中犯语用错误。作为语言想象的一种,学习和研究禁忌语,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增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高永晨.论试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J].《苏州大学学报》,1994(1):30-34.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唐苏敏(1992- ),女,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苏州大学西方人恐惧
国家艺术基金“基础美术教育百年文献展”首站在苏州大学开幕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Shifting of the Agent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 J. M.Coetzee’s Foe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恐惧的对立面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