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幻梦
——读《想象的共同体》有感
2017-07-15吴嘉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10097
吴嘉俐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210097)
民族的幻梦
——读《想象的共同体》有感
吴嘉俐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210097)
首先对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接着提出他的理论仍存在许多明显的问题,例如无法解释古代中国就存在的汉民族意识,对宿命论一笔带过,未具体说明民族认同区别其他认同的优势,以及民族主义建构民族意识的政治运作过程等,并结合理论对当下的粉丝文化进行了思考。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主要讲的是民族和民族主义的问题。他对民族下的定义是:“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1这个想象的生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两个重要的历史的条件。一是,宗教共同体、王朝以及时间观念的没落。宗教共同体原本由神圣语言结合起来,虽然人们来自不同地方,说着不同的话,但是因为他们都读得懂拉丁文,那么他们就可以阅读宗教经典,理解彼此文字的意思。但受到对欧洲以外的世界所进行的探险的影响,人们会开始发现自己和别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在观察别人生活的同时,不自觉地就会有了对比,会出现“我们的”、“他们的”表达。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接触进一步深化,这种无意识就变成有意识的行为。二是神圣语言自身地位逐渐式微,各种印刷语言兴起,拉丁语的使用率降低了,阅读的人不再以拉丁语的读本为唯一的学习材料,那么靠语言想象的宗教共同体就受到了冲击。因为君权神授的信仰已经崩塌,王朝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又会导致王朝崩溃。至于时间的观念,由于印刷报纸的兴起,中世纪的同时性概念发生改变,同时性变为横向的,是时历的一致。
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印刷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印刷行业开始印刷用方言写作的廉价品,使得原本无法交流的人因为懂得各自的方言而互相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感觉到那些在他们的特殊语言领域里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的人的存在,而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感觉到只有那些数以十万计或百万计的人们属于这个特殊的语言领域。这些被印刷品所联结的‘读者同胞们’,在其世俗的、特殊的和‘可见之不可见’当中,形成了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胚胎。”2
从宗教共同体和王朝的建立到崩溃,再到民族的建构,作者主要从印刷资本主义和语言角度来分析四次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第一波的民族主义的兴起发生在殖民地,欧洲裔殖民者由于遭受母国的区别对待,加上地域阻隔,每日翻阅的报纸无法及时报道母国消息,更多的是殖民地的消息,长此以往,导致他们与母国的联系疏远,加上“人口调查、地图和博物馆这三者一起深刻地形塑了殖民地政府想象其领地的方式……”3,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共同体想象。第二次的民族主义运动被称为群众民族主义,发生在欧洲地区。海外研究的不断深入让人们发现了语言的多样性,拉丁文等和其他方言被摆在一起比较。“既然现在已经没有语言属于上帝,则自然是它们新的拥有者,也就是以每个特定语言为母语的说话者——还有读者。”4双语辞典的出现,给不同语言的人群划了一个界限。随着印刷资本主义的推动,越来越多的方言写作出现,古代史也开始重新建构,这些历史著作的产生追溯遥远的过去,就如博物馆的存在一样,让人民觉得自己和过去的人是一脉相承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加上参与民族主义运动的人,多数是处理文字为专业的人们,他们提供可以进行民族想象的载体,原本的统治者之间关系维护是基于亲戚和友谊,而不是共同的文化或语言,随着阅读阶级的壮大,拥有一定人数的语言人群就会要求自己拥有与国内说其他语言的人不同的地位,以正统的民族自居,以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获得包括经济方面的各种利益。第三波的民族主义是十九世纪中叶以降在欧洲内部出现的所谓“官方民族主义”。欧洲大部分的王朝最基本的正当性本质上和民族性毫不相干,他们之间关系的维护也是基于亲戚和友谊,所以一个统治者底下会有多种民族,随着群众性民族运动的高涨,为了维护统治,统治者必须站队,将国内有为数众多的语言少数族群的语言定为民族的语言,来达到统一国家和稳定统治的目的。第四波的民族主义是发生在亚非殖民地的民族主义,它们是盗版过去的民族主义而产生。以中国和古巴等为代表,是革命——社会主义。他们借鉴俄国的革命模型,使革命的计划和民族想象相互结合建立民族国家。当革命者掌握国家权力的一刻开始,官方民族主义就变得至关重要,他们就会回溯过去的民族主义,为了保全统治而使民族主义有官方性格。
《想象的共同体》中最创造性的一点就是指出印刷资本主义对民族产生的意义。印刷资本主义推动方言的使用,方言作为语言的其中一种对人们进行民族想象的影响最大。只是肯定它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这本书理论的局限性。如果我们将讨论对象转到中国身上,就会发现安德森的理论存在漏洞。安德森的民族理论是现代的民族主义,他强调民族不是自我的觉醒,而是人为的建构。“民族”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最初而且最主要是通过文字(阅读)来想象的。他缺少对中国民族主义一定的关注。他过分强调民族的现代性格,无形之中排斥了民族建构中的族群因素。中国历来有民族的意识,但是这种民族意识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借助的也并不是小说与报纸,印刷资本主义更是还没有存在。中国最开始叫“中国”,意义和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不相同,而是居天地之中者,除了中原地区,四方都是蛮夷。中原人和蛮夷的区别隐约将人划分开,说明古代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民族自觉性。但是中原人区别自己和蛮夷的不同标准不仅仅是语言,而是农业生产方式。各自拥有不同的农业文明,拥有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将自己与别人区别开来。中原人的祖先是华夏民族,华夏追溯到远古时期是黄河地区的部落。日后的汉族形成有很大的族群因素,“安德森的分析更多是基于西方和被西方强国殖民的土地,关注民族国家与外部力量的紧张关系,”5他重视外在事物对民族形成的影响,却忽视了本身的因素。中国古代所拥有的汉族意识是否可以称得上是民族意识?实际上无论是表现在历史记叙中还是文学作品中,在中国占人口总数较大的汉族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将自己与北方民族区别开来,即使他们被北方民族入侵征服或者是大一统的时候,他们的想象中也没有包括和自己共处于一个土地,甚至已经被汉化的其他族人,要不然为何在晚清以后,会有“驱逐鞑虏”的口号?为何在中国历史上,元朝和清朝始终是异于其他朝代的态度?在东晋之前的中国,汉族还是较为纯正的,经历了东晋几次的胡人入侵后,实际上人口已经是较为混杂,整个中国是混杂的状态。纵然有统治者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安德森的理论来看,民族想象成为可能的条件一是世界性宗教共同体、王朝以及神谕式的时间观念的没落,二是资本主义、印刷科技与人类语言宿命的多样性这三者的重合。而古代的中国,或许我们可以将汉族为正统的这种意识称为一种原始的民族主义?他是在王朝尚未崩溃之前就存在的,也并非是靠着印刷的资本主义,最初不是靠文字(阅读)想象,而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相结合。中国人的时间观本身就不同于西方,安德森所指的西方直线型的时间观在中国不存在,古代中国的时间观很明显是一种循环式的,他们总是回溯周朝,复古回归礼乐时代,他们复制的是前朝的历史。所以时间观崩溃的前提条件也不存在。虽然现在有一种说法,中国的民族建构完成于20世纪上半叶,即中华民族的建设。但是,中华民族建构之前,汉族这样的共同体就已经存在了,中华民族在我看来已经是有官方民族主义的味道,有了政治方面的考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已经在人们脑中想象很久了。中华民族的出现可以用安德森的理论作出解释,可是对于之前出现的汉民族意识该如何解释?
其次,安德森认为“民族”能在人们心中激发出强烈的依恋之情,促使人们前赴后继为之献身,是因为“民族”的想象能在人们心中召唤出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因为人出生就有的肤色、出生地,给了人一种宿命的味道,但是这种宿命论在书中安德森并没有认真地论述,缺乏说服力。
无论如何,安德森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理论还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角度,民族想象产生的过程其实不止可以用来解释民族的产生,这种想象遍布很多方面。就像安德森在讲述民族产生之前先论述宗教共同体的产生和崩溃,民族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复制了宗教共同体的生成。联想到时下非常流行的粉丝文化,这种粉丝团体的生成同样也在进行着共同体的想象。借助大众媒体,如报纸、电视、杂志这样的媒介,世界各地并不相互认识,甚至说着不同语言的粉丝都会结合起来。粉丝文化最明显的是韩国粉丝文化,这种粉丝文化的兴起主要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大众传媒开始普及,就像印刷资本主义一样,同样的表演和访谈内容转化成不同的语言,最开始由懂得双语的人进行翻译传播,他们是最开始的参与类似与“民族主义运动”的人。韩国粉丝文化是想象的,非常强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说他们有主权。想象指的是不同地方的粉丝不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好,然而他们之间有关联的想法却在每一位粉丝的心中,他们都喜欢同一个明星,并且都认为他们和自己一样地喜欢着他。他们也是有限的,即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明星再红,他们也不会自大到认为全世界的所有人都喜欢着他,不会将自己的想象等同于全人类。至于有主权,他们的主权要求不是有一个主权国家,但他们却有虚拟的帝国。韩国不同的明星有不同的应援色,在同一个时期,这个应援色有且仅限于一个明星使用,如果别的明星使用这个颜色,就被视为一种挑衅和侵犯的行为。就和国土一样,粉丝守护着这个应援色在明星活动时的应援权力。朝圣行为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参与明星举办的各种活动。因为韩国盛行举办明星联合演唱会,于是不同的明星粉丝使用不同的应援物品和应援色来互相识别,就和一个个“民族”一样。为什么现在常常会有脑残粉的说法,而且最开始脑残粉的行为总是来自韩国明星的粉丝?现在看来,这是因为韩国经纪公司深谙这种类似“宗教”和“民族主义”带来的巨大力量,这种强烈的共同体意识促使粉丝共同完成一些事情,并有种强烈的情感去过度捍卫一些在路人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物,例如为了明星大量买碟片,为了应援色与别人吵架。经纪公司通过发表大量和各国粉丝有关的新闻和夸张的大字报形成他们想象的基础,粉丝就会坚信自己不是一个人,并且有这个义务去守护自己的明星和同类。可是实际上,明星和粉丝,粉丝与粉丝之间并没有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人为建构出来的。同时因为身处在这个圈内,他们会使用这个圈子里面的专用语,就像各个学科也有自己的专业术语一样的字眼。这又成为了他们相互识别的方式。
既然这种类似于民族认同的认同存在于很多方面,但是为什么民族认同却有压倒其他认同的优势?其他的认同都有结束或者改变的可能,但是民族认同持续的时间之长以及普及人数之多根本不是其他认同可以相比的,民族认同反而是经由四次的风波不断地发展。对于这样的问题,安德森也没有给出详细的答案,而只是说这种民族认同的存在契合了人在心理上的需求,符合人的宿命感。同时,是先有民族意识还是先有民族主义?虽然安德森在书中没有明确的表明,但是从他的叙述中可以感到,他认为是民族主义建构了民族意识。因为民族本身是不存在的,是被人为建构出来的。可是对于民族主义是如何建构民族意识的,除了后半部分的官方民族主义中有叙述到统治者为了维持自身统治有选择地鼓吹民族主义采取一些类似建设学习指定语言的学校等,具体的政治运作过程并没有做出详细的阐释。这也是他的理论不足的一点。
总的说来,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在思想上的突破很大,给了当下对于民族主义层出不穷的热潮一个思考的角度,为什么现在民族主义越炒越热?民族是否真的存在?他和福柯一样解构了这个概念,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可以推散开去想很多内容,收获颇多。
注释:
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8月版,第6页.
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8月版,第43页.
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8月版,第159页.
4.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8月版,第69页.
5.吴瑛.《多维视野下的民族主义的诠释——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起源与散布〉》,《当代亚太》,2008年第2期.
吴嘉俐,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