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及课程化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7-07-15李辉辉
郭 颖,李辉辉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1)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及课程化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
郭 颖,李辉辉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部分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措施及课程化管理模式,培养学生体育特长和兴趣,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优势,实现体育资源共享,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期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和学生体育社团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发展;课程化管理
体育社团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有关部门批准,学生自主参与,以单项运动为主体的学生体育组织。高职体育社团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与发展,是实施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形式之一。体育社团的项目多样,形式丰富多彩,许多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充分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活动平台。通过此平台,不仅能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而且使学生在竞争、友谊、合作、意志等方面得以全面提升,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已逐步重视体育社团的发展,并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但在发展和管理中仍存在不足。因此,本文通过探索体育社团发展措施和课程化管理模式,为推动其可持续性发展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4所院校的学生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期刊、文献资料编制了学生问卷并发放,主要对学校体育社团的开展情况、满意程度及效果等进行调查。通过运用Excel 201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对体育社团在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进行初步了解。实地走访了部分专家、学者,听取他们对本研究的想法与建议,运用逻辑分析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论述。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项目分布和组织情况
体育活动项目是各个体育社团的特色,是学生展示体育特长的平台。据调查显示,高职体育社团的学生对活动项目往往从兴趣爱好、娱乐健身、增进交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选择。具有时尚、休闲、易于开展及优势明显的竞技项目,如跆拳道、定向越野、体育舞蹈、瑜伽、羽毛球等体育社团为学生较喜爱的项目;其次,篮球、足球等项目的对抗性也成为学生喜爱的项目。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不仅掌握了运动技能,提高了运动能力,又培养了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部分体育社团,如跆拳道、体育舞蹈、乒乓球、定向越野等经常参加省、市级比赛、交流赛,参赛人员较多,而且许多高职院校每年都会举办学生魅力之星、校园舞蹈大赛、体育单项比赛等,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参加此社团的积极性,有助于社团的发展。跆拳道社团由学校牵头,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段位考试,使普通学生有机会获得专业体验。另外,通过体育社团也提升了学校的竞技水平。长期以来,依托体育社团培养了一批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例如,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乒乓球和定向越野代表队多次获得省大学生锦标赛和省定向比赛等较好的名次,推动了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
2.2 体育社团的管理情况
高职院校的体育社团管理主要包括活动管理、发展管理和经费管理。目前,社团的管理存在过严或过松的情况。(1)社团管理滞后、缺乏科学化管理,制度不健全;(2)缺乏体育部门参与、管理和指导社团活动;(3)社团的活动缺乏发展规范、内容单一,与外界的交流比赛和社会参与较少;(4)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会费、赞助和校团委拨款,其中以会费为主。因其社团的活动宣传策划缺乏社会影响力,难以得到社会赞助,只有少数社团能通过其他方式方法来筹集经费,因此,社团活动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活动的策划与质量。如何对学生体育社团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有效管理,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社团的组建、管理、运作和活动方式都需要各高职院校不断的创新和大胆尝试,发挥体育资源的优势,打造特色项目,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2.3 体育社团的指导教师情况
指导教师是体育社团顺利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综合水平和积极性是影响社团活动质量的因素之一。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体育社团都由自己的创始人联系相关的专业教师出任,多数社团每年都需要换届,也就是每年的学生管理层都不同,导致多数学生社团管理者难以与指导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交流,只是偶尔咨询问题,不能直接让专业教师经常指导。另外,多数教师和学生指导体育社团活动都是义务的,或者是课外辅导,没有纳入课程化管理,导致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高。部分社团的教师只是挂名或者偶尔询问社团情况,很少进行指导,对其活动的开展也莫不关心,这种现象必然对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学生在体育社团无所收获,参与体育社团的积极性也会骤减,难以达到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和综合素质的发展目标。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不断增加,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投入不够,导致大部分体育社团没有固定的场所,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场地设施严重滞后也是影响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之一。
2.4 高职院校特色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措施
2.4.1 加强社团组织建设,实施双重管理模式 体育社团与其他类社团不同,在场地、器材、技能、竞赛等方面都需要体育部门的支持、协助与指导。实践证明,缺乏体育部门参与管理的体育社团活动,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多数高职院校对体育社团的管理体系处于不清晰状态或者多方管理,阻碍了体育社团的良性发展。为此,体育部门应主动承担起管理体育社团的责任和义务,建立校团委和体育部门齐抓共管,其他相关部门也给予一定支持的管理模式。例如,校团委可负责体育社团的审批、活动宣传、资料收集、财务管理和社团评价等;体育部门主要负责社团的组建、场地器材的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竞赛组织和指导、策划校内外体育文化交流及社团评比等工作。例如,学校体育文化节、校运动会的开闭幕式和竞赛组织安排,可由体育部门牵头,各体育社团参与组织竞赛、表演、裁判工作等。另外、宏观组织管理也需要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和人事处等的支持与配合。
2.4.2 实施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 探索高职院校体育社团课程化(学分制)管理是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对探索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实行课程化管理,就要有别于体育课,它要求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项目自主选择,活动时间更加灵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体育社团的课程化管理需要严谨的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考核和评价标准,综合业务水平优秀、管理能力和责任心较强的指导教师,有较强的领导和组织能力的社团学生干部等条件。由于是在传统教学下新的发展模式,在管理方法和实际操作中都有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如学分性质、学分数、学分评定方法等都需要具体的指标分析。因此,为了提高社团管理的规范化和良性发展,对其具体细节的研究还需要一个长期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
2.4.3 整合和利用各种体育资源,拓展社团发展空间 在寻求社团发展空间上,要不断尝试各种新的联合方式,使社会体育社团和学生体育社团相联合,发挥社会高水平教练员优势,弥补校内资源不足等,不仅有利于学生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也是学校与社会资源共享的具体措施。例如,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学生健美健身社团与中山市健身健美协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和舞台,以健身促修身,以健美促和美,点燃学生健身健美的热情,并给予健身爱好者在饮食、锻炼等方面详细的指导和建议。在有效的监督管理下,鼓励体育社团之间或与其他院校的社团等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彼此依存中取长补短,促进学生成员及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无论从社团自身发展还是提高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整体水平来看,这一趋势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在高职院校中,多元化的体育社团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建立校企合作的体育社团培养模式,即与企业和社区进行体育文化交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大型体育活动工作等,从而为学生提供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机会,为走入工作岗位,服务于社会体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和发展空间。
3 结论与建议
3.1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指导下,把体育社团学生的主体性和学校的宏观指导充分结合起来,建立校团委和体育部门双重管理模式,明确职责,协调合作,使其向科学化管理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3.2 大力倡导体育社团的改革与创新,探索课程化(学分制)管理结构,注重课内外一体化和学生的体育实践,调动社团成员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为社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社团的竞技水平,同时也有助于营造校园体育氛围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高职体育社团在项目设置上要不断丰富创新,增加时尚、休闲流行类项目,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在活动规划上要不断扩大和创新,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寻找社会发展空间,扩宽经济来源,从而保证活动顺利且高质量的进行。
3.4 加强社团之间、院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认知与整合,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带动社区及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
[ 1 ] 李岩峰.杭州市高职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J ].运动,2013(9):71-72.
[ 2 ] 郭占久,王喜峰,宫祥辉,等.牡丹江高职体育社团发展制约因素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2013(8):88-90.
[ 3 ] 赵文杰,姚武,王文胜,等.大学生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的实践与研究—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专项体育俱乐部课程模式设计[ J ].体育科研,2004(6):69-72.
[ 4 ] 杨敏.高职特色体育社团实践研究[ 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115-117.
[ 5 ] 赖炳森.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扶植[ J ].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6):121-124.
[ 6 ] 崔树林,穆益林,李永华,等.大学生体育社团运作方式探索[ J ].体育学刊,2008(11):71-74.
G807.4
A
1674-151X(2017)15-13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5.068
投稿日期:2017-06-18
郭颖(1984—),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